哥今天在腾讯新闻的广场里看见一条爆料,震惊!
现实版跟精神病人同居,让人背后发凉。
哥联系到爆料业主,了解到了一手情况。
原来,7月16号深圳宝安区住建局发布公告称,华联城市全景2栋保障房将向宝安区优抚和残疾人配租房源24套。但根据比例显示,其中17户为精神残疾人士。
而且说是一墙之隔,但其实双方共用公共空间,每天楼下聚集的老人和小孩非常多,业主们认为存在着巨大的安全隐患。
诚然,精神病人也应该分病情轻重,不能一概而论。
但是根据业主给哥发过来的信息来看,业主抗议显然不是小题大做。
精神病按轻重程度分成4级,4级最轻,1级最重。

业主们想的心情可想而知。
正如业主群里所说,宝安区去年就曾发生过一件恶性的精神病伤人事件。
去年的砍人事件就发生在身边,好不容易逃过一劫,今年直接跟精神病人当邻居,这心里阴影得多大。
7.5万一平的房子,面积大一点,市值就将近千万,奋斗了半辈子让家里人住的提心吊胆,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哥真觉得糟心。
表面上看起来是业主吃了大亏,但实际上无论是政府、开发商还是享受优抚的精神病人,背后都有其合理性,是一起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罗生门大戏。
开发商有错吗?开发商有苦难言。
从开发商角度来说,早在前几年,深圳出台政策,开发商建设商品房,必须配建一定比例的公租房或安居房。不过,随着这几年地价、房价的飙升,不少配建保障房所面临的邻居不再是普通商品房,而是高端住宅,甚至是豪宅、别墅。
开放商一方面保证自己挣钱,一方面又得符合政策规定,于是就出现了保障房与豪宅建在一起的尴尬局面。
华联城市全景的这个业主就跟哥爆料,同样的小区,商品房7万5一平,公租房1500元一个月。
说多了都是眼泪。
这么一看,开放商在卖房之前跟业主承诺的什么高端人才小区、都是博士、硕士纯属扯淡。它跟政策对公租房的规定,根本就是相违背的。
国家政策有错吗?
恐怕,我们不能说公租房一个“不”字。
房价畸高、住房资源紧张,加上层出不穷的限购令,大伙心里清楚,买一所自己的房子大概有多难。公租房的出现确实解决了这些问题,为中低收入无房群体提供数量充足、租期稳定、价格合理的住房。
让更多的人生活更好,无可厚非。
那么精神病患者呢?有错吗?
说不出口,甚至在哥看来,这些精神病患者是幸运的。
要知道,截止至去年,根据我国部分地区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估算:我国15岁以上人口中,各类精神病患者人数超过一亿人,其中1600万是重性精神障碍患者,而住院治疗的不超过1%。
哥无意于妖魔化精神病患者,可事实是长期以来,精神病人的极端暴力行为为社会带来的不稳定因素,一再成为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即使是国家精神卫生法颁布之后,这个问题也没有得到更好的解决。国家在治愈精神病患者公益项目上的投入远远不能满足于精神病人的实际需要,这使得精神病人的伤人事件并没有从根源上得到有力的改善。
这些被分到公租房的患者及其家庭,要比那些大部分在老家被栓在笼子里的“武疯子”走运得多。
此时再去要求把他们赶走,于心何忍。
看起来各方都占理,但似乎每个人都在受伤害。
政策在一层一层传递的过程中,层层打折扣。
事实上,前些年国务院、住建部的一些文件中就说明,保障房应该在普通商品住房中配建。各地政府部门应当事前做好规划,明确配建保障房的地块,不能用于建设非普通商品住房。动辄上千万的商品房,显然不属于普通一类,这是政策下发的第一层折扣。
在当地政府审查制度,符合公租房的精神病患者,有些是不是已经达到了必须住院治疗的程度。有必要却没实施,这是第二层折扣。
当然,这些折扣的背后,呈现出来的是现实的难堪。
公租房VS高价商品房业主,这是生存和生活的较量。精神病患者安置公租房VS医疗资源稀缺,这是现实和理想的较量。
这个社会难就难在它不是非黑即白的,哥没法站队,只能站在各方的角度把情况一一列出来。
透过这些,最后我们再回过头来看华联城市全景业主们的联名的要求,真的已经很通情达理了。
谁挣钱买房容易?谁愿意跟精神病人住在一起?谁又能阻止这个世界没有穷人?精神病人又该往哪儿去?
各位哥迷来发表一下看法。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