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圣之路,与您同行」
点击上方绿标即可收听主播薇言朗读音频
文 · 英豪 | 主编 · 李贤
理雅各与第二次“圣号之争”
基督教新教的开拓者要归功于来自英国伦敦会(London Missionary)的传教士马礼逊,他1807年来华,1813年完成了《新约》的翻译,1819年与伦敦会的另一位传教士米怜合作下完成《旧约》的翻译。1823年,马礼逊和米怜翻译的《圣经》全书在马六甲英华书院刊刻成书,名为《神天圣书》。
因该译本有不足之处,其中之一便是God之译名的不统一(马礼逊将God翻译为“神”,除此之外,他还同时又用了“眞神”、“神天”、“神主”等术语),虽然马礼逊本人也意识到这些问题,但最终译经的修订工作落到他的儿子马儒翰(Jonh Robert Morrison)肩上,马儒翰连同英国传教士麦都思、美国传教士裨治文、德国传教士郭实腊(K. F. A. Gutzlaff)四人,开启了马礼逊《圣经》译本的修订之路。
但修订后的译本依然存在译名的问题,传教士们认为“无论是新译本还是旧译本都不太符合(汉语)语言习惯。于是,一种不断增长的、几乎所有传教士都有的、追求更好译本的强烈愿望就出现了”(E. C. Bridgman,“Man and Things in Shanghai”,Chinese Repository 18,p. 387;吴义雄,《译名之争与早期的〈圣经〉中译》,《近代史研究》,2000年第2期,第208页;转引自程小娟,《God的汉译史——争论、接受与启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21~22页)。因此传教士决定通过召开会议来解决《圣经》翻译的问题,而此时理雅各才初到香港一月有余。
但开会的结果却是悬而未决的。为裨治文立传的雷孜智(Lazich M. C)记载如下:
“尽管传教士们在香港的会议上就修订计划达成了一致,但他们在如何最恰当地将‘God’和‘Spirit’译成中文的问题上出现了重大的意见分歧。他们在争论中形成了两大主要派别:一派赞成使用中文经典中的‘上帝’或就是‘帝’来表达‘God’,用‘灵’来表达‘Spirit’。其中最核心的问题还是究竟用哪一个词来作为‘God’的译名。裨治文以及其他美国传教士主张用‘神’,而大部分英国传教士,除了理雅各以外,主张用‘帝’或‘上帝’。”(雷孜智,《千禧年的感召——美国第一位来华新教传教士裨治文传》,尹文涓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223页)
1847 年6月22日,第二次译经会议在上海麦都思的家中召开,遗憾的是,会议始终未能在双方之间达成一致见解。“继续译本的修订工作,‘God’一词暂不做翻译,待双方就各自观点向公众及密切相关人员陈述理由后再作决断。”(《千禧年的感召——美国第一位来华新教传教士裨治文传》,230页。)
这段期间理雅各因为健康原因回英国,当他再次回到香港之后,其立场完全转变,他极力主张“上帝”作为God的恰当译名,并撰文分别反驳裨治文和传教士文惠廉的观点。
▲ 本书1852年“香港印书局”印制 扉页
文惠廉就在《中国丛报》上发表“Defense of an Essay on the Proper Rendering of the Words Elohim and Theos into the Chineѕe Language”指责理雅各将“上帝”与God混为一谈。而理雅各则针对文惠廉的这篇“辩护文”写下了《中国人关于神与灵的观念》,并于1852年在香港出版。
上帝不是舶来品
理雅各这本《中国人关于神与灵的观念》(特别说明:据理雅各所坚持的主张,God应译为“上帝”,Spirits应译为“神”,所以该书的书名按理雅各的原意应该是《中国人关于上帝与神的观念》。但为了不给当代读者造成混乱,译者根据现在通行的译法将其直译为《中国人关于神与灵的观念》)的副标题是“对神学博士文惠廉(威廉·J·布恩)的一篇辩护文《论将Elohim和Theos正确地译为汉语》进行的考察”。
理雅各这本驳论著作共有四章,外加一个导言。在导言中,针对文惠廉在《论将Elohim和Theos正确地译为汉语的辩护文》中提出的三个立论,理雅各一一予以驳斥:
“驳论一。我断定中国人一定认识真神,而且在他们的语言中也必定有个词与我们英文中的God、希伯来文中的Elohim和希腊文中的Theos相对应。
“驳论二。我断定没有什么‘总称或通名’可以用来翻译Elohim、Theos或God,因为这些词语全都是关联术语(relative terms)。所以,纵然我无法排除矛盾的可能性来证明前面那个论点,但却仍有必要在汉语中找出一个关联术语,并且用它来翻译Elohim和Theos。我们不能用通称词神来实现那个目的,而且中国人所认识的那位至高存在之名可能与Elohim、Theos或God非常匹配
“驳文惠廉博士论点三。我断定神甚至都不能与我们英文中的a god和gods相对应,因为它只是一个与我们英文中的spirit、希伯来语中的ruach和希腊语中的pneuma相对应的汉语通名,所以就应该用它翻译这些术语,而且只能用它翻译这些术语。”(该书第2页,原页码)
在正文的四章中,理雅各从中国的经史子集中引文,论证上帝并非舶来品,而是中国本土自有的词汇。
< END >
欢迎在留言区与我们分享您的感动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记得给我们点赞哦!
英豪,带职传道,现于广州侍奉。管理学学士,业余译者、编辑。擅长于析理研经、书评影评。
(点击下方标题即可阅读)
长期有偿征稿,征稿类别如下:信仰生活、感恩见证、时事评论、神学解析、婚恋家庭。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文末诗歌/《依傍十架》
文章类别/荐书,图片/来自网络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欢迎转发朋友圈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