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通史
「全面展现全球历史文化风貌,趣味解读世界史。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从上古神话到当今各国八卦,我们为您一一讲述」
如果给坐在龙椅上的朱元璋一个问卷,问他最恨的人和最恨的国家,他会这么填,最恨的人:无,因为元顺帝、陈友谅、张士诚、韩林儿、胡惟庸等阻碍他登上和坐稳皇位的人都早已被他一一消灭了。最恨的国家:日本,同样是不顺、不恭,触了逆鳞,可朱元璋却无法伸出惩罚之手。
明朝初年,有一次,朱元璋在奉天殿接见日本使者答里麻,一时兴起,多问了一句:“尔国风俗如何?”这纯粹是上国之君对夷狄小国的敷衍之问,不料答里麻早有准备,伸直脖子晃着脑袋吟诗作答:
“国比中原国,人同上古人。衣冠唐制度,礼乐汉君臣。银瓮储清酒,金刀脍素鳞。年年二三月,桃李自阳春。”傲慢之意一目了然。朱元璋听后,“恶其不恭,绝其贡献,示欲征之意”。
鉴于倭寇屡次侵略海滨郡县,朱元璋于洪武二年(1369年)二月派杨载出使日本,赐玺书声讨其罪,国书写得异常霸道,一要其称臣,二要其取缔倭寇,甚至扬言要缚其国王,征服日本。可惜的是,收到这封国书的并不是日本国王,而是控制九州的南朝实力派人物怀良亲王。
当时,日本正处于南北战争时期,怀良亲王是南朝后醍醐天皇的第十一皇子,也是征西大将军。南北两朝在九州的第一次大规模正面交锋—筑后川之战中,怀良亲王亲自上阵督战,身中三箭而不退,南朝大胜。无论身份、性格,还是此时的气势,怀良亲王看到这封训斥的国书都会很恼火,加上蒙古来袭后日本人对中国来使本就有的一种警觉和鄙视的排斥心理,于是当场杀了五名来使,把杨载等人拘留了三个月才放回。
使臣被斩!这还得了!但思前想后,愤怒的朱元璋还是不敢效仿忽必烈的天子一怒兵伐日本。
一年之后,朱元璋再次遣使臣赵秩出使日本。在这次的国书中,朱元璋对日本大加安抚。不过,赵秩还是差点儿被杀。怀良亲王见他姓赵,怀疑他是当年元朝使臣赵良弼的后代,是代元朝出使,便喝令左右斩杀。
赵秩急忙说明现在中国当政的是明朝而不是蒙古,这才打消了怀良亲王的敌意,同意派回使入明朝献马和方物,并送还明州、台州被虏男女七十余口。
此后,朱元璋从在华的日本僧人中了解到,与之打交道的怀良亲王并非日本国王,不禁大失所望。而这期间,日本的大名也出动了几次贸易船,但每次都因为没有正式的国书而被朱元璋赶走。
朱元璋希望的日夷来朝的盛世景象依然没有出现,一再失望之下,于洪武十四年再次遣使,并在国书中以开战相威胁。国书到达日本九州后,再次被扣在怀良亲王手中。
当时北朝幕府大兵压境,南朝已处苟延残喘之中。怀良亲王这次收敛了脾气,没有斩使,只是回了一封不卑不亢的国书:
“臣闻天朝有兴战之策,小邦亦有御敌之图……又闻陛下选股肱之将,起精锐之师,来侵臣境。水泽之地,山海之洲,自有其备,岂肯跪途而奉之乎?顺之未必其生,逆之未必其死……臣何惧哉。”
堂堂中华之主,却受到夷狄小国如此奚落,朱元璋肯定十分恼火,可他却依旧“不加兵也”。从政治上考虑,天下初定,朱元璋深知休养生息的重要,不愿再起干戈;从战略上考虑,北方的蒙古残余才是心腹之患,日本虽然不臣,但远在大洋深处,劳师远征,胜败难料,他不愿意冒这个风险。
不过,如果朱元璋能预知他一手开创的大明江山后世屡遭倭寇侵犯,他一定会毫不犹豫地出动百战之师,不惜一切为子孙拔掉这一根荆棘。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