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人】Helen He
【文字整理】麦妈,明明白白一草民
校对】清风霁月
【公众号编辑】昨夜风
【讲座嘉宾介绍】
Helen He出生于上海,二十年前出国留学,现居德州休斯顿。和先生长期积极参与SBISD公立学区Gifted & Talented Program
在学习如何“特殊教育”两个高智商儿子的过程中,有很多心得体会跟各位分享。
Helen在十几年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仅发现了一个人能力和内驱力之间脱节的原因(尤其在华裔孩子中),更找到她自己。
【讲座纲要】
对高智商教育和天才孩子的错误理解
如何激发聪明孩子的内在动力
【讲座内容】
我叫Hellen He我是一个对培养下一代,对理想正义和团队合作充满热情的人。
我也是一个喜乐的基督徒,同时也是一位我最愿意倾诉的大男生的太太,是另两个小男生的妈妈。我们家老大九年级,老二五年级。
当群主让我为讲座通知写一段自我介绍的时候,我一开始想写的就是上面这四个有依次顺序的自我介绍。

第一是关于“我是谁”的三个特性,第二到第四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三个关系,以及他们给我带来的自我认知。

首先,与上帝的关系让我了解自己人生的意义;夫妻关系让我了解自己的需求;亲子关系又让我看到自己最不愿面对的一个真实的自我。
后来想想,如果什么抬头或者成就都不写的话,好像对李磐群主,尤其是推荐我给群主的Alina有点不负责任,因为无法让别人对这期讲座的内容和我这个并非心理专家的普通妈妈挂钩,这可能会影响到大家对BHSE历来高质量讲座的信任度。
所以各位看到的讲座通知里的讲员介绍里,我写了两句,我在过去八年里对GiftedTalented
教育的心得。

在接下去一个小时的分享中,我会慢慢解释开篇的那两个自我认知的留言,跟我今天要讲的GT教育有何关系。
第一:对GT教育和GT孩子的错误理解。
至于Gifted & Talented的意义网上到处都有,由于我今天分享的重点不在于重复这些常识,所以如果有需要了解的群友请自己阅读我给大家发的几个网站:
第一个是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Gifted & TalentedGT的简单定义:
https://www.nsgt.org/giftedness-defined/
第二个是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Gifted Children“Giftedness的解释:
http://www.nagc.org/resources-publications/resources/what-giftedness
第三个我想强烈推荐的,是对资优教育非常有研究的、我们BHSE小学群义工Christina Zhang整理的,10个“不容错过的资优教育相关Facebook pages
(可在微信里搜索文章:“不容错过的资优教育相关Facebook page”)
GT教育的第一个错误理解,就是尖子班或者重点班
其实在美国公立学校的GT program是特殊教育,而不仅仅提高学业的尖子班和重点班,因为那是我们从小到大成长的教育氛围里特别独特的一个文化。
但是我今天要讲的这个GT program是公立学校的特殊教育。
在本次讲座提前收集的问题汇总中,有群友问我对公立和私立学校在对待GT孩子上的做法有何评论,是不是值得上私立学校?
由于很多优秀的私立学校都要求有IQ测试,所以作为特殊教育的GT program一般指的是公立学校的资源。
大多数好的私立学校,学生的生源没有公立学校那么参差不齐。
所以一般而言在私立学校,孩子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可能比较容易,得到老师的关注也可能会比较多。但好的公立学校的GT program也不一定比私校差。
比如说,我们学区就有一个Charter School for Highly Gifted Students
所以我个人认为,任何特殊教育首先要满足的一定是孩子的情感需要
我再重复一遍,任何的特殊教育,首先要满足的一定是孩子的emotional needs而不是academic needs
或者是而不是甚至我们做父母的自己的需求。

所以孩子小的时候,这个emotional needs是从父母和每天接触的成人,比如说老师、外公外婆、祖父母,还有其他的一些成人身上而得到的。
这就是说,学校排名并没有老师跟自己孩子之间的chemistry重要。当然这个statement建立在我们华人家庭对学校的选择一定不会差的前提下。
所以回到这第一个错误观点,GT教育不是academic achievements,而是通过给予情感接纳的一个特殊教育,让孩子们跟其他思考问题和process information类似的同学相处,跟理解、接纳他们的老师相处,而发挥他们独特的天赋。
第二个错误理解,是认为GT孩子那么聪明,学东西比别人快,家长就不用操心学习成绩或其他表现了。
问题汇总中有一位群友的提问,就是对这个误解的答案之一。
群友问:聪明的孩子容易浮躁,应该怎样帮助孩子脚踏实地?孩子自以为聪明后,会满足于别人认为自己聪明的认识,反而不想接受竞赛的挑战,害怕失败,怎样鼓励他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不怕失败,接受挑战,丰富人生经历呢?
这是个很长的问题,所以家有资优孩子家长要操心的不仅仅是孩子因为从小学东西快,养成不踏实的学习习惯,还有可能他因为不愿失去聪明这个头衔的under achievement
我家在孩子们很小的时候就重复告诉他们说,他们因为头脑里面处理信息跟其他孩子的不同而需要特殊教育,所以他们从小对自我的认知只是“不同”这两个字。
他们就知道,I am different而不是听上去比较有优越感的giftedness。说实话,我个人不是很喜欢GTdefinition,因为他有一个superior
的感觉,让孩子很容易有一种误解。

如果孩子跳过数学公式直接奔答案的时候,我跟老公就会先笑说:哈哈!你跟别的孩子的学习方法还真是不同哎!别人就是我前面讲的。
因为教育的第一步是理解、接纳每个孩子在学任何东西时的不同的情感需求。
我们需要他们把learning really last long, 成为一生的passion,所以我们先要接纳他们学这样东西背后的感受和需求。
所以我跟老公会先让他们确认说,爸爸妈妈看到你不屑于看公式,不屑于背九九乘法表的需求。
然后问他们,你们的老师在这个课程的需求是什么?为什么老师有跟你不同的需求?
为了得到双赢,有什么办法你可以compromise自己不愿去看公式这个需求呢?
整个的思维过程不仅避免了我们做家长的随口而出的类似“浮躁”、“不踏实”等等对孩子可能有一点人身攻击的语言,而且也引发了孩子从自己和他人不同的感受和需求出发,培养他们自己找出办法的主动性
如果孩子已经大了,习惯被别人用聪明这个镜子而给予的自我形象,甚至于self-identity,家长需要work on的是孩子对自我的认识。
接下来我要分享的是本次讲座的重点,就是有关孩子自己的认知,如何激发孩子的内驱力
内在的动力是一个人的being,而不是doing,一个人的行为表现。
印度学者Deepak Kopra说:“we are human beings, not human doings” 下面我上传一张图,就是根据这句话讲的。
这张图里,只有中间的交合部分才是一个人既成功又有动力的地方。
所以说,左边这一大片就说孩子有兴趣的地方,不一定跟doing有关,不一定会有成就。
同时,右边的一大部分并不是像虎妈书里讲的,只要重复不停地让孩子练,有了成绩孩子就会有兴趣了。
所以你成绩在那里,不一定是有兴趣的。这点非常重要,这个图中间的交接非常重要。
因为GT孩子很小的时候,他就会展示出某一个天分,而这个天分的表现很多时候是在右边这个圈doing
里面。

我们其实并不知道,尤其是孩子小的时候并不知道哪一些他天分的卓越表现是发自于他内心的这个内驱力,即being
所以,如果我们当父母的在没有看清孩子这个天分背后支撑的being的时候,就忙着去sign up一些兴趣班,忙着自己寻找一些资源,生怕我们自己误了自己的子弟,结果有可能正相反。
另外我们自己有没有非常清晰的认识自我呢?
我们作为大人,作为华人,其实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自我是不被社会鼓励的,一般比较中庸、随大流,这个比较鼓励,比如女生要内秀这种。
所以说如果我们自己都没有对自我的认知的话,怎么能一口咬定能看清自家孩子呢?
相反,如果我自己觉得对自己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自我认知,那我自己的being,特别是一个very strongbeing, 一种需求,会不会让我带有色眼镜去看孩子通过doing体现出来的being呢?
我举个例子,我们家老大从小很喜欢古典音乐。
我老公是pop musicfans,我是classic musicfans
他两岁在坐我老公车的时候就跟他爸讲,我要听妈妈听的radio station。他从小就表现出对经典的任何东西:经典的音乐,经典的文学作品的兴趣,你很难想象一个三年级的孩子会这样。
我妹从国内来问他:你有什么书可以推荐给姐姐看的?
那时候我们老大三年级,他推荐的都是经典文学。我后来偷偷的给我妹说,千万别让我们家可爱的外甥女读这个,她以后再也不肯读英语的原版小说了。
还有对于非常经典的艺术作品,我们老大知道我在法国读过书,他很小的时候就问我说:“妈妈,你去过卢浮宫,蒙娜丽莎这幅画真的只有多少英寸,就那么小吗?”我说:“是啊!”
他就自己通过看这些资料,后来自己会上网了,上网查询所有这些艺术方面的资料。
在我家,我是一个对艺术很有需要的人,我的需要不是说我很会画画或者什么,我是一个self entertainment的自我需求,我觉得这个是让自己很放松的一件事。
那我的眼睛里看我们家老大,一直到现在他高中了,放学回到家第一件事,他一定要听一段古典音乐。
我这个being看他的doing表现出来的being是什么,我觉他的需求跟我是一样的。
有一次他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在休斯顿的Fine Art Museum有一个毕加索的画的巡展。
开始前几个月他就已经吵着要我带他去了,我当然带他去了。
觉得妈妈跟儿子特别像,特别喜欢艺术。
去了以后十分钟,他就跟我讲他看完了。
我当时就想说,这个孩子真太不懂事了,过来看了无聊。
然后我就想打发他时间去做点别的,我让他去看The Kitchen那幅画,那幅画蛮大的,里面藏了好多脸,我心想他真的是数要数好半天呢。
结果他连想都不想就告诉我有多少张脸,他可能已经在网上搜索看过了,我又支他去看别的,都没成功。
这就对我是个蛮大的一个shock为什么他没有像我那样安安静静的享受这些艺术品?他对这些艺术品的认知其实是很高的。
后来我们全家去测试了一下我们自己的需求以后才意识到,他对艺术品的欣赏完全是出于他对saving,对钱的value的需求,所以他是一个收藏家。
他觉得任何不随时间转移的文学作品也好,音乐作品、艺术作品,都是他值得收藏保留的一样东西,所以他有兴趣,跟艺术完全没有关系。
(未完待续)


长按二维码,关注BHSE

【BHSE赞助广告】
【 理查 & 莉娜地产 
理查& 莉娜 地产经纪团队属于Leading Edge Real Estate 瑞麦公司。瑞麦地产成立于1973年,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成交额最多的房地产经纪公司。
Alina Wang,毕业于美国波士顿Northeastern University(东北大学), 经济学硕士。曾任职经济学讲师,企业商务中文培训师,资深留学/升学教育顾问,莱克星顿中文读书会创始人,擅长数据分析,沟通以及价格策略。个人地产销量过千万。
Rich McDonough, 毕业于中密歇根大学与麻州州立大学,商业与教育双硕士。前美国空军合同官员,代表美国政府进行合同谈判。曾任职波士顿公立高中美国历史教师。莱克星顿狮子会会员,莱克星顿老年理事会董事,镇庆典委员会成员,擅长合同谈判,资源寻找与提供。个人地产销量过千万。
欢迎联系我们,We bring value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