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起,珠江流域禁渔期正式结束。在过去的一周里,西江上再度响起阵阵“突突”的马达声,停了4个月的渔船再次驶入收获期,载着渔民去捕捞开渔后的第一道西江河鲜。
城市渔村
       或许很难想象,在佛山这样一座现代化的城市,还有着这样的一条原生态的渔村。
      村民们以捕鱼为生,过着看似与现代化城市格格不入的生活。
俯瞰渔村。
     对于大部分村民来讲,渔船就是他们的祖传产业。在此以前,渔船上的好坏,也就是一家人生计好坏的象征。
渔民们世代以打鱼为生。
手停口停的力气活
       凌晨1时许,52岁的何叔与妻子伴着月光,从沙口社区出发到江中等候鱼群,他们的目标是最为当时的黄鱼。为了能在开渔之后捕捞更多的鱼鲜,经历了长达9个小时的定点、撒网、等候、收网,直到上午10时30分左右,何叔的渔船才慢慢靠回岸边。
历经9个小时的劳作,收获还算不错。
       翻开船内鱼舱,部分黄鱼已经装到白色泡沫箱内,何叔略一清算,当天的渔获总共有近200斤的黄鱼,同时也掺杂着几条银鱼和河豚。
渔民们正把新鲜的河鱼从网内取下来。
       渔船一靠岸,何叔就将满载而归的鱼虾挑上岸交给专门收购的鱼贩,鱼贩再送到市场、餐厅进行售卖,而一小部分则会直接卖给河边的市民。
一部分鱼会直接卖给市民。
最后的捕鱼翁
      佛山市南海区九江镇沙口社区,有悠久的捕鱼历史。但经历多代的传承,渔民年龄普遍达到45岁以上。很多渔民迫于“手停口停”的经济压力,到了60多70岁都在从事捕鱼工作。
捕鱼翁们几乎都上了年纪了。
       这些渔民一辈子甚至几代人都以捕鱼为生。但到了他们这一代,子孙很多都不再愿意继承这门手艺。或许,他们会成为最后的城市捕鱼翁。
大部分渔民一辈子的生活直到头发花白都从未离开过鱼。

图片:肖雄 陈彧  校对:洪   江
编辑:曾    强      王良珏      张梓望     张   迪  
统筹:王溪勇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往期精选。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