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有些你想象不到的事情,说不定就在现实生活中惊心动魄地上演了,比如说丧尸围城。
假如丧尸病毒发生的地点是在北京,到底应该怎么逃跑呢?
首先,请务必牢记一个原则,一旦丧尸病毒爆发,就意味着就留给你时间已经不多了,因为它会像潮水一样蔓延到四面八方,具体情况可参考游戏《瘟疫公司》。
时刻准备着!
——《丧尸世界自救指南·第一条》
这时候,请绅士和淑女们不要再介意任何外在形象的事情,至于还想去化个妆擦擦脸再美美哒出门的,那只会让你离死亡更近一步。
废话少说,进入分析。
如果零号丧尸是在北京,而且信息还未扩散的情况下,那么请在第一时间,收拾金银细软,迅速奔赴首都国际机场或者南苑机场,搭乘国际航班离开。
为什么要搭乘国际航班呢?很简单,以丧尸病毒的尿性,很快就会扩散开,到时候,从北京到全国,再到俄罗斯,蒙古,中亚,法国,德国,整个亚欧大陆都会沦陷。
接下来需要思考,究竟要搭乘哪班飞机,如果可以选择的话,先排除非洲,那里气温高,容易滋生病毒,环境复杂,还没被丧尸弄死,搞不好先被原始部落吃了。北美南美也不行,地域广阔,人口众多,指不定就有人携带病毒过去,风险很大。
只剩下一个选择,那就是大洋洲,虽然有十几个国家,但能直飞的,只有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推荐新西兰,人口少,风险小,与世隔绝。你大可以在那里冲浪,吃海鲜,晒太阳,岂不美哉?
当然,这是最理想的状况。如果机场和火车都已经被封锁,请立即上四环,走京津高速,直奔塘沽。
丧尸不会游泳,能上船就上船,如果上不了,找个小船或者皮划艇,划到最近的岛上,只要有淡水和植被,你就可以过上鲁滨孙的田野生活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不亦乐乎?
如果交通要道都被封死,开始进行信息封锁。在大多数人听到死人复活的谣言的时候,只要你抢在90%人以上还在犹豫不决的时候,果断行动,依然有很大机会逃出北京。
因为道路封锁,汽车是不可能了,建议选择越野性能强劲的摩托车,不要在乎钱,信用卡直接刷爆,金融系统很快就崩溃了,没人找你麻烦。
带上生活必需物资,抄小路,一路北上。目的地是大兴安岭或长白山,那里人烟稀少,天气寒冷,生活上也能自给自足。万一守不住了,还可以撤到西伯利亚,只不过,那里的敌人可能不再是丧尸,而是熊和狼。
要是很不幸,你没有逃出北京,那么很快就会迎来丧尸病毒爆发期,政府进行全面交通管制,逃离基本是没指望了。
赶紧去抢占大型超市的高层楼顶,只要封闭楼梯和大门,应该可以防御很长一段时间。但有一个问题,这种好地方,人人都会眼红,你能想到,别人也会想到。格斗经验不行的,三两招就被结果了性命。
而且公权力还有效,大部分大楼和公共场合,重要路段,都会设立卡口,用装甲车、重火力部队把守,不会允许民众恣意妄为。非要硬来,直接给你爆头了。
其实老式小区是个不错的选择,一般僵尸是不会爬楼的,给楼底大门加固,迅速囤积各类物质,储存大量淡水,待在家里不要出门,应付几个月不成问题。
但这并非长久之计,再过一段时间,街道就开始有丧尸乱咬人了,军队会撤出,行政系统会崩溃,如果坐在家里,就只能等死。
一个人逃到外地,在没有团体的帮助下,可以说是在找死。推荐想办法进故宫,故宫四面城墙,坚硬如铁,四周护城河围绕,只要封住大门,绝对固若金汤。
在故宫的好处是,不用担心丧尸的侵略,但是由于没有食物和水,一定会混乱,要是有人组织管理起来,如同《行尸走肉》里的救世军一样,还算过得去。如果彻底陷入无政府主义,那么人相食的可怕场面,恐怕比被丧尸咬死更震撼。
到时候,整个京城,几乎都成了一幅人间炼狱的画面,北京两千多万人口,大部分将转化为丧尸,活人越来越少,街上全是血淋淋的内脏。
哪怕有一线生机,也绝对不能放弃。
一个人并不适合逃跑,你不是贝爷,徒手挑战大自然无疑是找死,建议把周围的活人聚集起来,建立团队,制定方案,集体行动。
在逃跑工具的选择上,皮卡比较不错,结实耐操,性能优越,还能轻度越野。关键能载多人,后面可随时观察视野,实在是丧尸世界的不二选择。
另外,不要想着跑军火库去偷直升机和飞机,这不是玩《GTA5》。没有使用教程,去了也是两眼抓瞎。
往南往北是两种不同的策略,上面已经说到,北方天气寒冷,人口稀少,意味着丧尸较少,但同时也意味着粮食缺乏,团队可能时时面临着需要搜刮物资的处境。
至于南边,气候暖和,物资相对丰富,比较适宜人生存,但是人口也众多,基本都转化为丧尸,可能经常需要动用武力维护生存安全。
可以游走在城市和乡村的中间地方,俗称城乡结合部,建立堡垒,进可攻,退可守,满足多样需求。尽量不要横穿城市,不要上高速,一旦被丧尸围攻,生还几率等同为零。
一定要备着无线电台,时刻了解世界最新进展,这点非常重要,要是啥都不管,一路狂奔,以为是安全区,结果傻乎乎奔进了沦陷区,那他妈就尴尬了。
对了,如果再路上遇到同胞,希望你们发挥伟大的革命友谊,不要火并,互帮互助才有未来。
最后,但愿你还能遇到尚在运作的征服和军队——祝你好运,我们一直在等你。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