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里是StartCareer
职场干货站 
StartCareer
在线职业教育平台
自从离开投行工作以后,我身边的朋友和学弟学妹有一直会问我这个问题:“你为什么离开投行?后悔离开吗?”每次我总有一种一言难尽的感觉。因为选择离开有很多种原因构成,很多的原因也是基于个人的性格和追求。
所以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自己在投行两年Analyst Program中最真实的个人感受。我并不想批判投行这个行业,因为我有不少敬佩的前辈和同辈们还在这个领域继续追求着他们的事业。
而是希望通过自己的这些分享给正在考虑这个领域的你一些思考和启发。希望有更多有用的信息帮你做一些职业发展中的决定。
因为篇幅有限,今天的这篇我会把所有我能想到的点都先说出来。
1
关于我了解的投行范畴
我之前的东家是全球9大投行之一 。我的组属于投行业务部门(InvestmentBanking Division),覆盖全美科技客户,办公室位于美国旧金山,为不同规模的公司(上市公司到创业型公司)提供上市(IPO)、并购(M&A)、发债(debt financing)等金融服务。科技公司的范畴包括硬件,软件,互联网,新媒体等。

2
为什么我选择在两年的Analyst Program之后离开投行
现阶段想学的和在投行能学到的并不一致
Discrepancy between expected learning vs actual learning
虽然Analyst在投行算是入门的等级,但是两年时间还是能看到整个投行产业链的大框架并从中有所考量。
Analyst-->Associate-->VP-->Director-->MD是大家都熟知的投行发展路线。
每个等级的最大区别就是职位越高,面向客户的时间越多,承担的责任越大,考核模式也越来越接近销售职能的模式,就是还不错的底薪加上跟业绩直接挂钩的高奖金。
所以这就使得MD们必须同时兼顾很多的已有和潜在客户,因为很多时候一个Deal的最终完成是有很多运气的成分在里面,就是你花100%的力气做的客户维护关系,最终可能只有不到1%的客户最终会给公司带来业绩。
投行的大牛们,一般都是关注行业的广度(行业发展趋势,宏观的方式增加利润率扩大市场占有率),而并非深度(就是如何运营一个公司)。这是职业的本性所定。
对于我个人而言,在两年的工作中,越来越觉得自己还是对如何运营一个公司(Operating experience)更感兴趣。
至少在5年内的职业发展规划中想花更多时间学习实业中的实战经验(当然也不想排除未来的可能性)。
所以,当我花很多时间做一份工作但是发现我实际学到的东西只有20%是我真正想学的时候,我就感到了心累(Burnout),很难有更大的动机(Motivation)把工作做到更好。
所以每个职业发展阶段现实和预期的匹配还是非常重要的。
生活失去了平衡,
无法正常支配自己的时间
Lose control of my own time 
刚开始投行工作的时候,我也和很多人一样,觉得年轻的时候就是应该吃吃苦。所以工作时间长一些,多学些东西,总是好的。这点我到现在还是很同意的。只是现在,我会再多加上一个层面的考量。那就是,什么样的吃苦是值得的
如果把你的收入和学到的东西,与工作时间相除,以每小时赚到的和学到的单位做考量,你还会觉得这种吃苦方式是值得的吗?对于我个人来说,我其实完全不介意一周花80个小时做正经事。
但是如果这80个小时会导致我其他生活时间无法正常安排,那我个人就不觉得这是值得的。投行的项目都是跟着客户走,很多时候连大老板都无法预计一些deal的突发性,所以周末临时要加班取消原先的计划是频率较高的事,所以这个牺牲就要看你觉得值不值得了。
其次,也看你想把这80小时安排来学习研究什么。不在上班的时间不代表你不在学习。
对我自己而言,我想花更多的时间和经历研究怎么运营一个公司,而不是重复地做很多Ppt Excel Model来寻找下一单生意(话也不能说死,但是至少这几年是这个兴趣点)
对我个人来说,有张有弛的工作生活平衡反而能够更好地帮助我专注全职的工作。一直紧绷的工作状态反而会影响做事的效率和完成质量。
个人性格与工作性质的匹配度不够高
Personality fit not high enough 
这一点的具体内容恐怕只适用于美国的投行。我有不少在亚洲和欧洲做投行的朋友,从跟他们的交谈中我可以明显地感觉到投行的各国文化差异还是存在的,下次有机会我也可以写个这方面的专题。
那最匹配美国投行的性格是怎样的呢?我觉得是越Aggressive越好,越Loud越好。
Aggressive直译是有攻击性的,但其实就是指有任何机会都不放过,奋不顾身向前冲,不一定会在乎别人的感受、达到目的就好的性格。
Loud直译是大声,但其实是指有很强的存在感。在团队内部会议或客户会议中表现得很有存在感,平常在办公室里转一圈刷很多存在感,有一种让人过目不忘,提起你可以说你很多趣事的这种性格。
说的有点神乎乎,但至少在我之前的办公室就是这样的。当然,聪明勤奋靠谱是一个前提,aggressive和loud是投行比较有代表性的性格特征。
我觉得自己不完全是这种性格的,所以匹配度不是很高。我一直很信奉不一样的性格成就不一样的人才,所以我也没有太大动力去刻意改变太多性格本质的东西。我也不知道性格的本质是不是能够被改变(感觉这都是个哲学问题了)
对于女性的偏见和歧视
Stereotypes against female bankers
因为我们办公室女性的数量极少(50多个人里面只有3个女的),所以办公室的男性喜欢把办公室叫做boys’ club(男孩俱乐部),这对女性职业发展造成了很大的阻碍。(我知道纽约男女比例会好一些,但不清楚女性容易受到偏见的问题是否也存在)
第一,投行是个关系维护的工作,不光是对外面向客户,上下级的关系维护对个人职业发展也格外的重要。而因为男女比例严重失调,办公室的文化都是男性主导,聊得话题也都是男性感兴趣的。
所以无论是happy hour或者工作之外的social,我都会觉得自己是在一个男性兄弟会里,兄弟会文化非常明显,慢慢地会少了很多动机去参加这些社交活动。作为一个女性成了一个很大的劣势。
第二,因为投行的女性少,男性同事也不会花很多时间去了解不同投行女性的不同性格作风,而很容易把女性标签归类化。A女做出来的事会自然地联想到B女和C女也是这样的。这种偏见(Stereotype)在日积月累潜移默化中产生,非常悲哀。
还曾经有个学姐居然这么评价过投行的女性,“女性想要获得投行的工作,无非就是把自己包装成这三类中的一类。一是漂亮的花瓶,二是跟男人性格兴趣一致的假小子,三是比男人还拼还牛的工作机器。”这真的是一个不可思议的结论。为什么在投行的女性就不能有不同的性格,而要把自己局限在一个模式中。
所以,以上四点是个人选择离开投行的最主要原因。有很多个人性格和追求的偏差,也有不少体制里难以改变的现状。最后呢,我想用很简短的方式统一回答一些大家经常在问我的一些问题,希望能够给你更多的视角看待投行前两年的analyst program。
3
FAQ 常见问题解答
Q1 你后悔离开投行吗?

一点都不后悔。
投行的前两年analyst program确实教会了我很多,
也给我未来的职业发展打开了很多扇门。
我也从中认识了不少钦佩的同辈和长辈。
所以没有半点后悔。
Q2 你在投行学到了什么?
很多很多。
除了TMT领域的行业知识和估值方法,
还学到了很多软实力,
比如职业素养,与人打交道的能力等等。
Q3 你在投行交到朋友了吗?
还真的有,几个很交心的朋友,
一直到现在都保持着联系。
其中有一位日美混血姑娘,
后来去了一家很大的PE,
今年就要搬回旧金山办公室啦。
Q4 你还会回投行工作吗?
应该不会了吧。
如果没有特殊的原因,
个人觉得投行这个职业
并不适合我的性格和追求。
Q5 如果再给你一次机会,你还会一毕业就去做投行吗?
很难说。
一切都要看当时的机会选择和
个人在那当时想学习的东西。
Q6 你还会推荐学弟学妹们去申请投行吗?
如果你对投行感兴趣,
最好还是在选择去投行工作前
对这个工作有个很清楚的认知,
好的坏的都了解一遍。
然后再把这个认知
跟自己的实际情况做比较,
看看这个工作是不是
真的符合自己的兴趣和追求。
Q7 想对还在投行的同辈说些什么?
Follow your heart
如果你满意自己的生活工作状态,
那就果断地继续努力下去。
如果你有很经常的burnout感觉,
你可以多看看其他的职业发展可能性。
Q8 我怎么知道投行是不是适合我的职业?
这个其实真的不难。
等你做了3年以上,
你会自然地知道这是不是
自己擅长和喜欢的工作。
最近小助手弄了一个
海归求职内推福利群
有需要的童鞋可以进来
勾搭一下 了解一下
▲ 关注StartCareer, 精英之路从这里开始
Ref:本文为StartCareerUSA转载,
转载自小灏在硅谷
图片来源:Rawpixel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