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高考的最后一天,也是决定无数人命运的一天。作为旁观者,出国留学的孩子们基本上就是吃瓜群众
。你们不必在课桌摞上成山的练习册和考卷,也不必“三天一小考,五天一大考”,不必定期开各种誓师会跟着别人喊口号,不必品尝各种考前“营养餐”;可是,你们也不比同龄人轻松,甚至更累。一样要参加各种标化和语言考试,一样要做各种考前准备,还得参加课外活动充实自己的简历。甚至可以这么说,相比起国内高考的“一刀切”,美国大学的录取过程显得繁琐、复杂、充满矛盾,有时候真的让学生和家长摸不着头脑。

美国各所大学的录取为什么不像中国一样搞一套统一标准呢?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分析:1. 公立和私立院校办学理念的根本不同;2. 美国大学对于人才录取的历史以及矛盾。很多人把SAT和ACT当成美国“高考”,其实有很大偏颇。

SAT在1901年才正式创立,ACT更晚。而大部分的美国名校在这两种考试出现之前已经创立。在这之前,美国大学是怎么招生的呢?他们怎么确定学生的学术能力和其他能力呢?在各大学林林总总的申请要求中,标化成绩只占到其中一项,可是很多家长却把这一项抬得太高,看得太重。
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了解得多一点,你的留学规划就能更有针对性,你在申请自己梦校的时候胜算就比别人大一分。连自己的梦校想要什么样的学生都搞不清楚,你还是退群吧
“冥顽不化”的私立大学

“宽进严出”,这是很多人在对美国教育的第一印象。没错,的确如此,起码对于美国非顶尖大学如此。从1960年到2001年,美国的大学录取人数从410万上升到了1480万人,授予本科学位的数量从1950年的43万个上升到2009年的1600万个。1950年后,绝大部分的新录取学生都是由各种新设立的社区大学贡献的,其次就是公立大学的扩招 (比如加州大学,从1958年的4万名学生增长到1975年的超过12万学生)。
但是顶尖私立大学基本上是“严进严出”。以哈佛大学为例,哈佛1937年录取了1092名学生(录取率92.4%
),1988年录取了大约2100名学生 (录取率14.6%),虽然人数有所增长,但是增长的速度和大趋势比起来简直就像没有增长。面对申请人数的暴增,哈佛校方基本是一种“任他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的心态。
再看看耶鲁的在校生人数变化↓
来源:A Yale Book of Numbers, 1976 – 2000, Office of Institutional Research, Yale University
1945年,随着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大量的年轻人从前线回到美国,耶鲁迎来了一波学生人数的增加 (大约翻了一倍还多)。随后耶鲁的本科生数量就趋于稳定,而研究生和博士生的数量持续增长。从1970年直到1999年,全校本科生的数量都大约稳定在5500人左右。2017年,耶鲁的本科在校生总数5453人,还是处在这个区间。面对美国民间舆论普遍要求扩大高等教育机会的呼声,这些顶尖私立大学简直是“顽固派”,开历史倒车
图源自:华盛顿邮报,“大学申请如何变成现实版的‘饥饿游戏’”

而这,不仅仅是哈佛和耶鲁的情况,而是美国私立大学的“通病”:严格控制录取人数美国公立大学的4年制本科在读人数分别是:230万 (1963年)和580万 (1990年);私立大学的4年制本科在读人数分别为:158万 (1963年)和272万(1990年)。两相比较,公立大学的学生增长速度明显更快,私立大学的学生增长速度不仅缓慢,在某些特定年份可能还会面临反弹和回跌。公立大学没的说,拿着政府的钱,就要听政府的话。嘴上说着不要,身体还是很诚实的,叫你扩招还能反抗是咋的
,说你种族歧视还能还嘴是咋的
,叫你多照顾美国本土学生你还能拒绝是咋的

私立大学怎么能这么皮
私立大学之所以敢独树一帜,一方面是她们的经费来源基本靠校友捐赠,学费,股票这些,不必在意政府的脸色。另一方面,很多私立大学的办学理念也极大影响了她们的招生政策,一些过去的“古董”今天仍在影响着她们。比如哈佛大学对于人才素质的极端追求和对学术素养的看重。而美国公立大学的首要任务则是保证让尽可能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为社会多培养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
哈佛大学1642年颁布了第一条招生要求: “When any scholar is able to read Tully or such like classical Latin Author extempore and make and speaker true Latin in verse and prose, suo Marte, and decline perfectly the paradigms of nounes and verbes in ye Greeke tongue, then may hee bee admitted into ye College.”(Broome 1, 1642)
这段话翻译过来就是:任何人,只要他能够独立阅读西塞罗(古罗马法学家、哲学家)或者其他古拉丁文撰写的典籍,同时掌握用拉丁文独立撰写诗歌和散文的能力,还能避免希腊语中的名词及动词范式的干扰。这个人就可以被哈佛录取

当时,哈佛大学考察的就是申请者的拉丁文以及希腊文水平,这和早期的文理学院十分类似。在那个年代,能达到这些要求的基本都是不愁吃穿,有闲暇接受教育的富家子弟。普通家庭连肚子都不一定填的饱,更别说接受教育了。
到了19世纪中期,随着美国经济发展,人口增长,越来越多的大学以及“学院(Academic)”建立。哈佛、耶鲁、普林斯顿这几所老牌私立大学不得不跟随时代潮流,扩大招生规模,放宽招生条件。
图源自:哈佛大学教育学研究生院,呼吁各大学在录用学生时更多考虑社会福祉及产出

1800年到1870年,哈佛大学加开了代数、几何、历史等8个学院;同时,英语的重要性逐渐超过了拉丁语。也就是从这一时期开始,哈佛要求申请人要用英语就某一题目,写一个简短的申请文书 (各位终于找到万恶之源了
),随后这个要求也被很多大学效仿。但是,直到1900年前,哈佛大学仍然是学术精英的乐园,而与社会大众关联不大。
19世纪的“High School”更像是今天的技校,而不是高中,很多人毕业后就直接进入社会工作了。这样的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基本都是技能型人才,而不是哈佛要求的素质型人才。
对于人才的取舍
大学也不是铁板一块,她们的观念也会慢慢发生变化。1900年开始,越来越多的精英家庭子女被哈佛大学录取。比如美国前总统西奥多·罗斯福,他从预科学校毕业后进入哈佛就读,可是他在哈佛就读期间的重心并不在学术上,而是积极参加各种俱乐部及社团。当然,这为他日后的从政生涯积累了资本,铺平了道路。
图源自:哈佛大学教育学研究生院
而这也释放出了一个明确的信号:顶尖私立大学不仅录取“学霸”,也录取各种将来的社会领袖
。从20世纪后半叶直到今天,这种录取都有逐步扩大的趋势,并且从精英阶层扩大到了中产阶级,比如奥巴马同志
。但是,争议一直存在。仍然有一部分哈佛大学的招生官和教授坚持认为:学生的学术能力以及对学术研究的热情才是录用的第一条件,其他的课外活动顶多只能作为加分项。

一些历史没有那么悠久的私立大学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这样的影响。比如创立于1948年的布兰迪斯大学,他们对于学生的取舍也是在学术能力——社会活动间取平衡。
布兰迪斯招生办公室

“As a research university, Brandeis is dedicated to the advancement of the humanities, arts and social, natural and physical sciences. As a liberal arts college, Brandeis affirms the importance of a broad and critical education in enriching the lives of students and preparing them for full participation in a changing society, capable of promoting their own welfare, yet remaining deeply concerned about the welfare of others.”
毫无疑问,学术与社会活动两头都强的学生一定是这些顶尖大学争抢的目标,但是能做到这样的学生毕竟是少数。大多数情况下,我们自身就得做出一定的取舍和牺牲,放弃一部分的目标转而专攻另一部分。
新趋势?
进入21世纪,申请美国大学的学生人数大大增加,其中有不少来自中国的国际学生。过去,一个学生可能申请5所左右的美国大学;今天,就算是一个人申20所也见怪不怪了。美国各大学也希望申请自己的学生“More particular”,而不是广撒网然后再慢慢挑,如果大学感觉不到你对于他们强烈的认同感以及“忠诚感”,就算是标化逆天、简历爆表的学生也会被拒。

有些东西是不会变的,比如说顶尖私立大学的录取率。一方面是为了保证大学的教育质量,保证足够高的师生比;另一方面,低录取率也容易推高排名,做到“饥饿营销”,鼓励更多学生去申请他们学校。但是有些东西在改变,比如各大学的Waitlist规模,为了不拉低入学/录取学生的数据,也为了抵制学生恶意申请多所学校,很多大学的Waitlist在将来可能越变越长,甚至演变成Waitlist=Rejected的情况。
学术能力——社会活动——其他能力之间的平衡点和百分比在不同的学校会有所不同,校方基本上不会透露,一般只有凭个人的经验判断
。而这,也是判断一个留学咨询机构是否专业的重要标准。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