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拜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人口最多的城市,在迪拜郊外的广袤沙漠中,来自中国的科学家正向一块耐旱稻田望去,他们在沙子和稀释海水里种下水稻。
英国《每日电讯报》日前刊登文章惊叹:科学家意识到一场长达40年的奋斗终于结出正果
中国技术初露锋芒
这片热带沙漠出现的“人造绿洲”来源于一份跨国邀请。
据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副主任张国栋介绍,该中心受迪拜酋长私人投资办公室邀请和委托,在当地热带沙漠开展水稻实验种植。
水稻通常在淡水和土壤而非沙子和海水中种植。在遍布沙暴的迪拜地区,种植水稻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
而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带领的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团队对在迪拜热带沙漠实验种植的水稻进行测产,最高亩产超过500公斤
力、保障全球粮食安全和改善沙漠地区生态环境再添“中国贡献”。
袁隆平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这次测产结果超出他的预期。亩产500公斤是理想,没想到能达到,这说明中国杂交水稻技术遥遥领先,海水稻技术初露锋芒。
迪拜沙漠昼夜温差达30多摄氏度,白天极端高温,地表温度达50多摄氏度,湿度在20%以下,还经常有沙尘暴。
在迪拜热带沙漠实验种植水稻需要克服重重困难。而当地种植水稻最大的挑战是沙漠土壤有机质含量低,全是散沙,没有团粒结构,无法保墒,而且地下7.5米就是海水。
张国栋介绍说:“如果从地表浇灌水稻,就需要大量淡水。当地淡水非常宝贵,主要依靠海水淡化,这种灌溉方式显然不具可行性。同时,淡水下渗与地下海水相汇,在高光照条件下,还容易引起地下海水上升,发生次生盐碱化。”
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将海水稻种植研发的成果“四维改良”技术引入迪拜。其中,要素物联网模组是最关键的核心技术,它主要由两根搭载了多种传感器的管道构成。
第一根管道根据传感器反馈需求,将所需水肥自动送达水稻根系部,供水稻生长;第二根管道是将土壤中渗出的多余水肥回收,运送至回收池供第一根管道循环使用。
此外,要素物联网模组在地表还有智能喷洒灌溉系统,能根据水稻不同时期需肥特点、土壤环境和养分含量状况,精确控制喷头和喷枪定时定量喷洒水分和养分。
值得一提的是,这是全球首次在热带沙漠实验种植水稻取得成功,这也为沙漠地区提升粮食自给能力、保障全球粮食安全和改善沙漠地区生态环境再添“中国贡献”
很了不起的事情
那么,袁隆平发力改良的“海水稻”究竟是何神奇作物?“海水稻”是不是生长在海水里?有了“海水稻”是否意味着大海里可以种稻了?刚开始听到“海水稻”一词时,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
其实,“海水稻”并不是能长在海水中的水稻,而是一种不惧海水短期浸泡,能在海边滩涂地和盐碱地生长的水稻品种。为区别于普通水稻,人们称之为“海水稻”,又称“海稻”。
众所周知,土壤中的盐分对农作物伤害很大。据统计,全世界有142.5亿亩盐碱地,亚洲有48亿亩,中国也深受土地盐碱化之苦。
资料显示,我国西北、东北、华北及滨海地区的17个省区都分布有盐碱地,总面积约有15亿亩。这些地方,普通农作物产量极低,甚至难以生长。不过,有了耐盐碱的“海水稻”,将来就能在盐碱地和海边荒地种水稻,这无疑将成为今后促进荒芜土地开发,提升粮食产量的重要手段
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曾表示:海水稻如果扩大到一亿亩,按最低产量(亩产300公斤),每年增产300亿公斤,可以多养活8000万人口,相当于湖南省的年粮食总产量
而“8000万人口”还只是按最低产量(亩产300公斤)来算!
袁隆平此前在接受青岛新闻网采访时说,我们国家有十几亿亩的盐碱地,还有几千万亩的滩涂不能够种庄稼。我们研究海水稻的目的,就是培育出耐盐碱浓度比较高的品种。如果搞成功了,我们国家的耕地面积就会大大地扩大。至少我认为能够扩大两三亿亩的耕地。这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
雄心勃勃的计划
如今,袁隆平的团队正寻求扩大研究,不仅如此,他们还启动了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
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执行主任刘佳音介绍,今年下半年,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与迪拜酋长私人投资办公室将启动100公顷实验农场,在更大范围对生产成本和栽培工艺稳定性进行验证,形成在沙漠地区水稻推广技术标准。
2019年,双方将启动建设100公顷标准农场,并从2020年开始快速复制,扩大种植面积,打造更多“人造绿洲”。
此外,双方还签订了共建中东及北非海水稻联合研发推广中心框架协议,致力于将“人造绿洲”推广到整个阿拉伯世界,改善沙漠地区生态状况,解决贫困和自然条件恶劣地区的饥饿问题
该中心副主任张国栋表示,他们还正在考虑与包括越南、印度和斯里兰卡等多个亚洲国家签署海水稻种植协议。
解决饥饿和贫困是全世界的责任,中国人不仅自己解决了吃饭问题,而且也在为减少世界饥饿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这种天下苍生俱饱暖的朴素情怀,恰恰彰显了中国以自身发展贡献于世界,以中国担当不断推进世界进步的格局和胸怀!
作为全世界头号水稻种植国,中国已不再担心粮食短缺,并很可能在可预见的将来保持自给自足。如今,中国正一次又一次打破地域限制,在很多“不适合”的地方种出了水稻,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来源:中国搜索(chinaso_com)
综合:新华社|解放日报|长沙晚报|环球时报
本文内容及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版权说明如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谢谢!
四大少读者交流群开放中,入群规定动作:
1,将本文转发到朋友圈并截图;
2,加微信 wk2848780872 并出示截图.
3,付200元可进收费读者群,每周六一个主题分享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