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读者
领读者6号
佳文,坐标西安,研究生在读。
爱好:读书、写作、纪录片。最喜欢的一句话: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最喜欢的作家:汪曾祺。
领读大纲
1
《哈佛非虚构写作课》书籍解读
2
“非虚构写作”的定义、价值、兴起原因
3
以历史类书籍为例分析“非虚构写作”
4
书友互动交流问题
5
百本推荐书目及微信公众号
领读内容
|  壹   书籍解读
1.1 书籍简介
《哈佛非虚构写作课:怎样讲好一个故事》是由全球久负盛名的哈佛大学尼曼基金会集聚全美杰出新闻记者和非虚构作者,分享他们独到的创作经验。涵盖各个方面,从寻找一个好的主题、搭建故事的叙事结构、塑造作品品质,到撰写和出版你的第一本书,是新闻、电视、广播、纪录片等从业人员,以及自由撰稿人的必读参考。
1.2 内容简介
这类似于一部百科全书或者工具指南,告诉你非虚构写作的理念、伦理、技巧和基本特质。你可以随时打开一张阅读,但最好还是成体系的吸收批判。《哈佛非虚构写作课》一书是由多位作者联合执笔,这些作者大多为资深编辑、记者和出版人,经验丰富。
1.3 章节拆解
《哈佛非虚构写作课:怎样讲好一个故事》共有九章。
向上滑动阅览
第一章
第一章介绍叙事这种非虚构写作元素的重要性,你可以看做是引题,为门外汉介绍什么是非虚构写作。
叙事并非完全等同于讲故事,但讲故事却是人们最熟悉的叙事形式。这一章告诉大家故事的神奇力量和我们为什么要讲故事。在新闻写作里,难度新闻也是很有挑战性的任务。
第二章
第二章重点告诉我们,在新闻媒体领域记者们是如何寻觅、研究和报道话题的。本章的干货很多,会告诉你如何寻找采访对象,如何访谈,如何寻找主题和完成从想法到发表的整个流程。
在这一章里,大家可以重点关注访谈和亲密关系的认知问题,寻找主题是怎样提问题。很多情况下你提的问题会指引你去寻找合适的人,做出深度的报道。

第三章
第三章可谓全书的第一个高潮迭起的部分,详细介绍了目前的非虚构流派。大致分为人物特写、游记、个人散文、专栏、非虚构历史、调查特稿、公共广播等类别。在每一类中不同的作者以他们丰富的经验告诉读者非虚构写作的涵盖广泛,意蕴丰厚。
第四章
随后的第四章围绕写作叙事的结构,请注意一个好的结构是小说和非虚构作品都必须重视的。国内的读者很多时候以为小说只要讲好一个精彩的故事就可以了,其实并不是。结构起到的是传递信息的深层次作用,缺乏内在的结构会使得你的作品丧失魂魄,成为只有情节的一串一串的手链。
第五、六章
围绕塑造作品的具体内容来说。也涉及到伦理问题,要尊重你的采访对象和信息源。
第七、八章
围绕编辑、新闻叙事展开,揭示一个新闻叙事是怎样来的的全过程。最后一章谈得是具体问题,也就是职业的媒体人如何规划职业生涯。
1.4 阅读方法推荐
这本书属于实用类书籍,因此可以采用便签读书法,具体方法如下:
(1)阅读原文片段
(2)用自己的语言重述知识
(3)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
(4)规划以后我该怎么使用
这种读书方法可以帮助读者很快找到重点,并梳理本书的基本脉络。
1.5 金句子
向上滑动阅览
1.抓住一个想法,一个中心的点子,然后去努力落实它、发展它,把它变成一个故事,变成一个讲出了今天我们的生活方式中某些东西的故事,就是叙事性新闻写作的根本所在。
2.为什么要用叙事性的写作呢?对于某些主题来说,如果不选择这样的写法,就意味着根本没人会读。

3.好奇心就跟肌肉一样,你越用它,它就越能干。
4.在做采访的时候,你必须放弃一切控制,这样你才可能积累起事实。可是,当你在写作的时候,你又必须对这些事实进行疯狂的控制。
5.这个故事的大想法是什么?如果你能在一个故事里发现一个带有普适性的真理,哪怕这真理很傻,傻到像“人就是喜欢在酒吧里乐呵一下”这么傻,那也是很重要的。当你在这种层面上进行思考的时候,我是说,在这种普适真理的层面上进行思考的时候,你就把你的主题放到了一个框架之中,而有了这个框架,你的主题就不再仅仅是某一个酒吧里的某一个人,而是变成了某种人人都能理解和体会的象征或者符合。
6.永远带着一个笔记本和一支笔。
7.把最强的力和最棒的措辞留给自己的写作。你雇主的工作要做好,但自己的要做得更好。
8.永远不要迫使自己从写停了的地方开始写。方法当然就是,永远不要停。把这个事放在心里。每次你停笔时,写一个小注或者提醒,帮你第二天往下写。
9.写在纸上。世上的一切研究和采访都没有意义,除非词语在电脑屏幕或纸上一个个出现。
|  贰   “非虚构写作”
2.1 定义
向上滑动阅览
“非虚构”一词直译于英文的non-fiction,是与虚构作品(即小说)相对的,对于报告或描述事实的作品的统称。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以来,非虚构写作在中国掀起热潮,《中国在梁庄》等非虚构作品涌入大众视野,屡屡引起热议。非虚构的影响不仅限于文学,更与历史学、新闻学、社会学、人类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在这个新媒体的时代,非虚构也参与塑造了转型中的中国媒体生态。
概括的来说非虚构是区别于传统小说、深度报道的一种新型的文学体裁,以叙事和深描为主要特征,它涉及的人物、事件、地点、时间、顺序乃至人物情感都必须是可以核实的真实细节。

你可以理解它是在现代虚构文学发展进入低潮期的一个新的趋势,但实际上在历史时期非虚构写作一直存在。从古希腊的希罗多德、修昔底德、编年史家到中国的左丘明、司马迁、班固。历史类别的非虚构承载在地方志、正史、笔记等多种资料中。
2.2 意义与价值
因为过去要进入未来,所以有了故事。因为在深夜里,你会想不起你是怎么从原来走到的现在,所以有了故事。因为要有永恒,所以有了故事。非虚构的故事能给我们记忆的力量和最真切的感触,这是虚构所不能取代的。
故事是人类共同拥有的连接体,故事也是寓意之言,是展现复杂关系、矛盾的绝佳载体。故事也是语境是、音乐和人性中的灵魂,因此我们选择非虚构写作的书写方式。
深入私人生活是必要的,在学习非虚构写作的过程中,我们要去寻找那些看起来普通的小人物,即书里所说的那些只有“私人生活”的人(那就不会是著名的政治家、明星)。但我们写小人物塑造,最终是要把它们的生活和一种更大的意义联系起来,虽然有些人反对或者讨厌以小见大的方法,但故事的结构好了,一切就水到渠成!

对世界保持好奇心,尊重感是非虚构的基本价值,你写的人物需要你去理解而非一味地斥责不屑或是媚俗地夸耀。
2.3 特征
一个高质量的非虚构作品,大概要具备以下几点特征(或者至少要具备以下一部分特征):
1、叙述历史或当下真正存在的人或事,简而言之就是“写实”。
2、用深度介入的方式挖掘真相,也就是“求真”。
3、用精心构建的叙事结构、写作技巧和语言来塑造作品的品质,或者可以说是“好好讲故事”。
4、用个人的视角进行独立的写作。
2.4 兴起原因
我觉得非虚构写作兴起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个是虚构文学的相对衰落。
虚构文学的相对衰落,现代媒介的兴起。现实生活里的故事本来就已经稀奇古怪,足以让你嗟叹。
第二个是新的文化理念的影响。
传播学后现代主义、社会学人类学等的影响。新闻记者在这里面影响贡献很大。

2.5 注重细节
我的体会是,好的非虚构写作一定是关注细节的。历史更是如此,缺乏细节就难以真实可感知。极其擅长非虚构写作的美国历史学家芭芭拉.塔奇曼(Barbara W. Tuchman)曾经说过:
我从不捏造任何东西,包括天气。一个读者告诉我,他尤其喜欢《八月炮火》中的一段,那一段写到英军在法国登陆的下午,一声夏日惊雷在半空炸响,接着是血色残阳。他以为是我艺术加工出了一种末世景象,但事实上那是真的。是我在一个英国军官的回忆中找到了这个细节。如果存在艺术加工,那也仅仅是我挑出了这个细节,最终用对了地方。
——Barbara W. Tuchman
这些细节往往是通过纸质文献、档案、当事人的日记、回忆录、信件、访谈、新闻报刊整合而来的,使其成为一个具有意义的网络。我觉得丘吉尔也是个中的典范。可以看丘吉尔自己写的一系列战争回忆录。
向上滑动阅览
如果有机会穿越回到1644年,你最希望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国籍、居住地、民族、职业、性别、年龄等)?请试着描述那时TA眼中的中国与世界。假如有这样一个题目给你,你就会在脑子想如何写?
首先面临的是素材对象的选择,这时候我们要做的是寻找合适的旅伴书里说的。旅伴是那个时代有独特特点的,且他的资料可以巧妙地作为线索穿起你的作品。
比如卜正民纵乐的困惑里我记得是用四季更替来比喻明帝国的兴衰变迁,思路来自于一位地方志作者,他是保守些的人士。
以1644年来说这一年的大事就是明清易代,拿历史来说。当然新闻的非虚构也有它的选材特点,面对大事件我们要从小人物入手来看他眼中的世界怎么变,变了没。很有意思的两部作品,一部是白门柳当然这部是小说了,但另一部是柳如是别传。
陈寅恪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选择了柳如是、钱谦益作为一个切口来透视明清大变局之际文人、江南的动荡和心曲。写反抗者固然你可以写出悲壮豪迈,但那些屈身投顺心清朝的士大夫官僚的动向其实更具有价值,这就是选材。而钱谦益的诗歌作品和文章极为丰富,号称晚明诗史,给了陈寅恪以诗歌佐证历史的一个可能基础。
以电影大明劫来说,巧妙之处在于选择了一个乱世医者的形象进行塑造。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医者也具有象征含义和治国、祛除弊政有关联。如果在看我们上面的那个题目的时候,关注诗歌、地方志、医术、书信这些信息源,整合之后我们会看到正史、教科书上所没有的景象。
下面我举几个小例子。
最可悯者,如安塞城西有粪场一处,每晨必弃二、三婴儿于其中,有涕泣者,有叫号者,有呼其父母者,有食其粪土者。至次晨则所弃之子已无一生,而又有弃之者矣。
这是当时人写的弃婴的真实一幕。这样的细节就给了结构以支撑力,促进一个故事和氛围塑造。渲染当时的动荡悲惨,人世浮沉。
更可异者,童稚辈及独行者出城外,更无踪影。后见门外之人炊人骨以为薪,煮人肉以为食,始知前之人皆为所食。而食人之人亦不数日面目赤肿,内发燥热而死矣。于是,死者枕藉,臭气熏天。
一旦具体到细节,就觉得好像处处都需要去认真考证一番。其实有这种感觉就对了,这也正是非虚构写作(或者优秀的历史剧、历史小说)相对于学院派的历史写作更考究,也更难的地方。因为论文可以省去或回避一些细枝末节的东西,而出色的叙事则必须是一个严丝合缝的整体。不仅要有关怀和情怀,还要在细微之处精雕细琢,任何细节的失真都会让读者瞬间出戏。
历史是如此,好的新闻其实也是这样,受访者提供的信息都要核对尽量完整地呈现。
|  叁   实例分析
3.1 《明朝那些事儿》
接下来结合历史类的非虚构,我来谈谈我的一些理解。如果大家读过《万历十五年》或者《明朝那些事》。
急性子的夏言兴冲冲地跑去西苑了,他要表达自己的兴奋。而那坐在阴暗角落里的严嵩,却露出了笑容。
徐有贞终于成功了,他带着疲惫的身躯和长时间的笑容,独自站在大门前,挡住了上殿的道路。
被吓出了一身汗的李贤和王翱这才松了一口气,落到这么个精神不正常的家伙手里,他们也只有认命了。
这是明朝那些事的一个片段,讲述的是夏言的动作神态,当年明月写的很生动。因为它生动,画面感很强,不仅有人物的唱念坐打,甚至还有他们的内心独白。那阅读体验,简直和看电视剧没啥区别。但是我们再仔细分析一下,如果换一种平淡的表达方式是什么效果呢?
夏言独自走向西苑去了,严嵩独自坐在内阁值房。徐有贞站在大门前,挡住上殿的道路;最后,曹钦并没有杀李贤和王翱。
根据我读明代史书的经验,后面一种表述可能是更接近史料的原文的。因为即便明代人的率真和表达欲远超中国古代史上的任何时代,但是他们写下的大部分著作仍然没有那么丰富的细节。你仔细读明史、明实录和其他笔记材料,是根本读不到如此逼真情态和当时的具体感情、动作的。
换句话说,在上面这三句话中,大约有一半的文字都属于作者添加上去的水分。不管是对于学术性的历史写作而言,还是对于非虚构性的历史写作而言,这都是严重违反工作纪律的。换句话说,明朝那些事是半虚构办真实的书。

3.2《万历十五年》
非虚构作品里有严格的要求,很多细节、地点、情感都要有出处,可以查证的。即便没有,用了想象和推理,必须标明这里是可能的,作者要自注。所以大家就明白了。再看看万历十五年,就更清楚了。
希特勒的兴亡、罗杰克劳利的地中海三部曲、棉花帝国、无敌舰队等书就是标准的非虚构历史类写作,言必有据。大量的文献可以追溯还原,考证细节是为了整体的叙事线索服务的,也是确保可信的基础。
《万历十五年》
黄仁宇当年这本书能让读者都耳目一新,就是因为惊艳的开头和不一样的叙事风格。画面感和透过行动写心理是它们的共同之处,避免了以往历史作品的单调论述和复杂考据。考据当然是为了细节真实服务的。
当然也推荐大家可以看看李开元的《秦崩》、《楚亡》、《秦谜》。
3.3 《康熙:重构一位中国皇帝的内心世界》
通俗讲历史的目前很多存在的巨大问题就是太随意而缺乏真实可靠性,雷同抄袭,明朝那些事完了各朝都有了。而与之相对的是学院派的历史教育普遍轻视讲故事的能力。许多学术水平很高的史学论著,却不太在意故事的完整性和可读性。对于历史学家而言,这其实是一个有点可悲的事实。
虽然司马迁、希罗多德、游吟诗人、编年史家曾经很喜欢擅长讲故事,但随着近代科学的强劲受到冲击,特别是德国的兰克为代表的学者追求客观科学的史学研究,年鉴学派比如布罗代尔等人也引入社会科学,历史书写就不那么好看了,显得繁荣、枯燥。
在学术作品中,能否加入合理而又出彩的叙事呢?我想是完全可能的。在这方面堪称大师的史学家是史景迁(Jonathan Spence)。他的叙事巧妙而又多变,颇有非虚构写作的风格。不信请看:
朕于骑射,哨鹿、行猎之事,皆幼时习自侍卫阿舒默尔根:阿舒默尔根直言禀奏,无所隐讳,朕迄今犹念其诚实忠直,未尝忘也。朕自幼至今,凡用鸟枪弓矢,共获虎一百三十五,熊二十,豹二十五、猞鋓狲二十、麋鹿十四、狼九十六、野猪一百三十二,哨获之鹿凡数百。其余围场内,随意射获诸兽,不计其数矣。
史景迁、魏斐德、卜正民、孔飞力等海外汉学家很擅长叙事,或者某种意义上讲故事。这是受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美国兴起的新的历史书写观念的深刻影响。
3.4 现况与发展
史学家总是在说故事。从修昔底德、塔西陀到吉本、麦考莱(Macaulay),这些人士的最高野心就是以生动优雅的文辞写成好的叙述文字。历史曾被视为修辞学的一支。但在最近50年来,讲故事的本事却被一批自认为是历史这门专业的前卫者所极为轻视。这些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所谓“新史学”的实行者。在法国,说故事曾被贬为“事件的历史”(l’histoire evenementielle ),是最肤浅的一种历史形式。不过,目前我却察觉出有一股暗潮,正将许多“新史家”拉回历史叙述的形式。
从劳伦斯斯通开始,西方的学者开始重新发掘叙事在历史学中的价值。在此基础上有了后来我们所熟悉的一些脍炙人口的作品,如王氏之死、叫魂、洪业、纵乐的困惑、维梅尔的帽子。
|  四   书友互动交流问题
Monica
我一直以为non-fiction是非小说作品的意思呢,非虚构好像更贴切些,但是诗歌,剧本这些属于哪个范畴呢?
国外从小学起就有non-fiction writing的课程,我们国内有类似的写作课程吗?
你怎么看待非虚构写作和质性研究中访问的调查方式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呢?
Life story和narration这两个研究方法属于你说的非虚构写作的范畴吗?
佳文:
有,诗歌剧本比较复杂。一般归为虚构。但任何文学形式都不是绝对的,比如杜甫的诗歌还被誉为诗史。
我觉得非虚构写作所做的访谈和社会科学研究里面的质性研究、田野调查、问卷访问这些都有一个共同点,即为了获取对象身上的特定信息而进行的有目的的交流活动。它们的区别可能更多体现在具体设计的问题导向、数据精度级别。但过程和目的是类似的。
life story 和narration 我认为你看看比如谷雨故事、在人间等类似的平台它们的推送,很多也是属于非虚构写作。核心还是主要人物、事件、地点、情节的可核实性。化名技术性处理不影响其性质。小说的特点是大量内容都是可以虚构想象,虽然或许有原型但是叠加或者想象合称,但非虚构必须是那个人就是那个人。
峰峰羊
我想严格来说,个人的叙述(lifestory)不等于事实,而是叙述者主观加工过的,会有选择性遗忘,所以非虚构写作不等于客观记录,这也正是它的艺术性质所在。
佳文:
个人叙述当然不等同于事实真相,但这里所说的更重要的是这个人为何说这个,他或她在什么语境下说的这句话,这个更关键。
而且更重要的是,如果你写现实的事情,注入一定的水份还好一些,因为你的读者或许比你了解得更多,或者至少都是有一定的亲身经验和常识的,能够分辨你写的东西里面哪些是实,哪些是虚。但是历史作品的读者和作者之间,几乎完全是一种信息不对称的关系,你注入的水分很难被发觉。所以就会让人们认为,那些被注过水的东西就是真正的历史。
扣肉
这个和汪曾祺先生说的文章有贴着人物写没什么差别啊?
佳文:
汪曾祺老先生写的很多散文是描摹生活,但他塑造的人物不是一对一的关系,而可能是多对一。那个多,可能是多个原型,也可能加入了他想象中的原型,人物名字、时间也可以变换。当然他记得日记比如去哪吃饭,吃的啥,读的啥书这可以算非虚构,他的小说和其他情感就复杂了。
陈康
请问非虚构写作与纪实文学的区别?
佳文:
简单来说非虚构更强调通过写作突出复杂人性,以真来写人性。纪实文学或者报告文学也有这点,但在结构上更加模式化,对比没眼人、江城和早先的哥德巴赫猜想、谁是最可爱的人,您也许会明白二者区别。但我觉得名称嘛,没必要分得过细,叫法很多了。,一切以"事实"、"亲历"为写作背景,并秉承"诚实原则"为基础的写作行为(包括调查类新闻、解析性报道、特稿、回忆录等)均可被视为非虚构文学创作(写作)。
|  五   百本推荐书目及微信公众号
向上滑动阅览
个人推荐书目,部分:
1、没眼人   
2、当呼吸化为空气  
3、江城    
4.殡葬人手记   
5.血疫:埃博拉的故事    
6.出梁庄记  
7.沙郡年记 
8.打工女孩   
9.我的凉山兄弟   
10,蚁族   
11.工蜂   
12.奥威尔纪实作品全集 
13.地中海三部曲   
14.希罗多德历史   
15.阿拉伯的劳伦斯   
16.无敌舰队   
17.棉花帝国 
18.第三帝国的兴亡  
19.王氏之死   
20.叫魂   
21.维梅尔的帽子   
22.纵乐的困惑   
23.《八月炮火》  
24.马丁盖尔归来  
25.《龙床》、《黑洞》、《野哭》
当然自己适合的,要考虑自己水平和状态。
还有一点要提醒的是,适合自己的,是按照自己热情和天赋来,但是自己适合的,是要考虑自己当前的水平和状态。就像今天大家推荐书单一样,会推荐入门和高阶两种不同的差别,就是为了让阅读者知道,自己能够读哪一本书。
这个书单可以参考: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930733
推荐微信公众号:
历史研习社(微信号:mingqinghistory)
|  六   参考文献
向上滑动阅览
1.李朝全.小说与非虚构的混融及其文体创新意义[J].中国文艺评论,2018(01)  
2.王刚. 历史真实与文学创造—诺曼·梅勒非虚构小说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博士论文 
3.http://www.so.com/link?m=a%2FkcLLlyrxyqH6hSUticSeqrJqUHiVM7ZJz9%2Fgu3quLoIao2qyjv2YQfNzZB0pR2V%2BTL6BoUzcwhQcTGFRRtXoEr6s3rpHP647Qg4gSMyMRZMq2bMxD4ni%2B2vO3y9Oywzv5muSHfqtoTkPwlt5W6zWN7Wmo1MIE5e       
4.http://www.so.com/link?m=a3RcxYavjDae28h%2FbWzKFft5OfpdnG%2FYecXEWhwpa60TdxBJptXLBa8EYZ3YNCuRTMz78WS06TxRbn5s%2B%2FGvpPcviJ8wsrM4LjcNdratfQyYelchJ0rjQvdyMFxdiBRvyGas4RfqPIbDKIkVtgMmk7829abFZnLVuzMWG9QQ4EP2LrZ1er4OJ5w%3D%3D
5.《哈佛非虚构写作课》,马克·克雷默 (Mark Kramer) / 温迪·考尔 (Wendy Call) ,译者:王宇光 。2015年12月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
6.澎湃&复旦“非虚构工作坊”首讲,嘉宾:寻找超越距离的现实 澎湃新闻记者 彭玮
2017-12-08 13:01 来源:澎湃新闻。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896913
领读报名
内容:一本书或者是一个话题。
形式:微信群内分享。
参与:添加中读喵(微信号:zhongdu2018-1 )报名成为领读者
备注:
1)领读活动有专门海报宣传。
2)领读者有专属编号。
3)领读内容整理成文章会发布在读书会、悦读会和中读APP。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