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尔我也回地狱,像回故乡
领读者8号李pp
大学问家刘勰在他的皇皇巨著——《文心雕龙》中,有专门讲诗歌的「明诗」一篇,纵观全篇,刘勰从诗歌的本质、起源历史、审美格调、作品评鉴入手,对当时的四言诗和五言诗做了周到而精切的论述。受《文心雕龙》的启发,我认为学唐诗,也需要从不同的方向去了解,层次分明地去读书,才能对浩瀚而精彩的唐诗有个较为大体的涉猎。
大纲
历史沿革钱志熙《唐诗近体源流》罗宗强《唐诗小史》
格律知识王力《诗词格律概要》《诗词格律十讲》
美学思维《美学散步》《诗里别有禅》《人间词话》
作品选本沈德潜《唐诗别裁》马茂元《唐诗选》杨伦《杜诗镜铨》
大牛心法施蛰存《唐诗百话》闻一多《唐诗杂论》顾随《顾随诗词讲记》
1  历史沿革
第一步,也就是第一个方面,就是唐诗的历史沿革。我们「研究」某样东西,总要了解它的历史,特别是它的来处和发展。钱志熙的《唐诗近体源流》和罗宗强的《唐诗小史》,就能帮助我们很好的了解唐诗的历史。其中,我尤其要推荐钱志熙老师的《唐诗近体源流》。
1.1 形式即内容
向上滑动阅览
中国诗歌有个特别清晰的发展脉络,从《诗经》、楚辞开始,到汉乐府、古诗十九首,到三曹、正始之音,再到陶渊明、谢灵运,再到沈约、庾信,最后在唐代达到了它的顶峰。在其中,诗歌的内容其实从《诗经》、楚辞开始,就没有什么特别大的变化,无非是宴饮、农事、婚姻爱情与羁旅战争云云;在主题上,也逃不开抒情、写实。而诗歌最大的变化,就是体裁形式的变化。
莫要小看体裁形式,汪曾祺说过「世界上没有没有语言的思想,也没有没有思想的语言」,语言与思想的高度是齐一的,形式与内容关系也是平等的,甚至可以这样说——形式即内容。所以掌握了诗歌体裁的变化,其实就是掌握了诗歌发展的主心骨。而唐诗之所以说是达到了中国诗歌的鼎峰,其中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因为唐诗完成了中国诗歌在体裁上从古体诗发展到近体诗的转变。《唐诗近体源流》 ,就非常清晰地向读者追溯了唐诗作为近体诗,也就是「格律诗」的起源,分析、展现了唐诗近体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与特点。
1.2 《唐诗近体源流》
向上滑动阅览
《唐诗近体源流》除绪论以外,基于唐诗近体的四种主要形式分为四大章节展开,分别是:唐人五律、唐人五绝、唐人七绝、唐人七律。每一个章节又大概分为两部分,一是对该体制的溯源、略论,二是该体制在初唐、盛唐、晚唐的代表人物,以及这些人物的代表作品和对该体制的贡献。
以第一章「唐人五律研究」为例。首先,为何要把五律放在第一章讲呢?因为五律实为格律诗的核心,近体诗就是先在五言这一体裁内生成,再推广到七言。
在此章首节对五律的追溯中,钱志熙老师回顾了五律的源头,一般说来永明体应是近体诗的直接源头,但作者认为南朝以前的古体诗也给了近体诗不少的养料,尤其从晋宋确立下来的基本技巧——偶对、自汉末逐渐确立的「八句诗」篇制、自古就有的对音乐美的追求中汲取了不少的营养。
而南朝沈约倡导的永明体,对平上去入四声概念的引入,对声韵的重视,直接启发了庾信的创作。庾信在诗歌史上是个极其重要的诗人,一方面他将永明声律进一步运用,促进了后面唐诗粘式律的出现,并且完成了五七律诗较为粗糙的雏形,另一方面,他又融合了南朝永明诗体的靡丽与北朝诗歌的清新,促成了南北诗风的交融,是唐诗中盛唐气象的前奏。永明诗人和庾信的作用仿佛是个催化剂,唐诗的样貌在他们的「煽动」下呼之欲出。
在五律的特点上,钱志熙老师别致地从俳句的节奏切入,认为五律的一大特点是具备奇数句型所特有的节奏美感:音乐性强、节奏明快,没有显得凝重呆板的缺陷。又从历史的角度,得出五律古朴、且长于写景的特点。
在追溯的最后,作者又总结了沈德潜等人对五律发展历史的看法,作为借鉴对照。
以上是从五律的来历、特点、名家观点综述等方面,对唐代五律做的一个追溯和略论。作者接着按照时间顺序详细描绘、论述了五律在唐代的形成、定型和发展,整个过程呈现出一个山谷的形状,这个形状清晰而明确:在初唐,「上官体」继承齐梁绮靡的诗风盛行一时,初唐四杰的创作则扩大了「上官体」的题材范围并初具唐律的风骨,到了沈宋,唐律已然定型且意象愈加阔大。在盛唐,王维与孟浩然的五律被后人奉为正宗,边塞诗人高岑则分别成为五律尚气与尚词的代表,李白的诗歌清新俊逸,杜甫的作品则是五律的集大成,并影响了五律之后的发展。最后在中晚唐,五律的盛唐气象经过李杜的巅峰后逐渐下滑,韩孟、元白以后,贾岛的苦吟与李商隐的内敛为唐代近体唱下了落幕的挽歌……
综上,从「唐人五律研究」一章,我们可以发现钱志熙老师《唐诗近体源流》一书,真正做到了对唐诗体裁「来龙去脉」的细致梳理,可以说是蔚为大观。接触唐诗的历史沿革,可以从这本书入手。
1.3 《唐诗小史》
向上滑动阅览
另外一本罗宗强老师的《唐诗小史》,则是一部非常有趣的入门书。为什么说它有趣,是因为这本书的对唐诗的分期非常有意思:一般唐诗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而作者在中唐之前加上了一个「转折期」,他认为从《箧中集》开始,就出现了与盛唐之音迥异的、属于失意者的音调,诗人们于盛世之下还包含着对社会黑暗面的观察,这其实说明了唐诗在达到鼎峰时也迎来了它的转折。
杜甫被列为转折期的重要诗人,接着是所谓的「大历诗风」,一转盛唐气象,所以到了中唐,韩孟、元白等诗人便想着革新诗风,以扭转唐诗盛极难继的局面——这样的分期,其实对读者而言,很容易就理解唐诗历史的阶段层次,不用去纠结“为什么写「三吏三别」的杜甫会是盛唐诗人”的问题。另外由于是「小史」的缘故,不太可能涉及到大段的作品分析,更偏重于「史」的叙述,篇幅也短小,所以读者也比较容易把握唐诗历史的整体风貌。对于快速地把握唐诗的历史,这本书是个不错的选择。
2  唐诗格律
第二步,就是要入门唐诗的一些基础格律知识。我们如何读一首唐诗?如果仅仅是明了这首诗的背景,知道每个字、每句话的意思,还不如读一篇白话散文来得清楚。真要领略唐诗的美和唐诗的创作,就必须懂一点基础的格律常识。而学习诗歌的格律,非《诗词格律概要》这本书不读。
2.1 入门《诗词格律概要》
向上滑动阅览
为什么要推荐《诗词格律概要》作为入门呢?首先因为本书的作者,王力先生,算是音韵学和诗律学研究的代表,他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泰斗,也是「中国语言学之父」赵元任先生的弟子,培养了新中国第一批语言学大学生——跟着这样的大师学格律,准是没错的。
在诗词格律方面,王力主要出了三本书,分别是《诗词格律》、《诗词格律概要》与《诗词格律十讲》,其中《诗词格律》一书内容最繁细,但并不专注于讲古典诗词,《诗词格律十讲》最为简要,但有不少省略的知识,而三本书中篇幅最适中、内容最妥当的就是《诗词格律概要》了。
从书本内容出发,《诗词格律概要》分为诗与词两部分,精力充沛又对词的格律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全部浏览一遍,而精力有限的诗歌爱好者,可以只看诗的部分。而讲诗的章节,虽然以讲解唐代的近体诗格律为主,也说明了古体诗的格律。我认为学唐诗还是不能只局限于知道唐代近体的格律,古体诗的音乐美也应当有充分的了解,这样才会有整体的把握与比较,不至于偏废,毕竟近体诗与古体诗并非完全对立的,近体诗也有大量古体诗的元素在里面,所以在整个诗歌格律的解说上,《概要》一书无疑是周到的。
2.2 诗的种类和句数
向上滑动阅览
《概要》中诗的部分又分为三节。第一节讲诗的种类和句数,诗分为继承汉魏六朝诗体的古体诗与唐代新兴的今体诗「也就是近体诗、格律诗」。古体诗按照每句的字数,分为五言古诗与七言古诗,无论五古、七古都不拘于篇幅大小。此外还有杂言诗,间杂五七字句,或是三、四字句,为了方便也归于七言诗的类别,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就是此中代表。
今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按照每句字数,又可以细分为五律、七律、五绝、七绝。律诗与绝句最明显的区别在于,律诗一共八句,绝句一共四句,而唐人以四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有点类似于日本的俳句。可以这样粗暴地理解:绝句是一个最小的、表情达意的单位,而律诗是由两个绝句单位组成的,不过组成以后在格律上有一些差别。此外,今体诗还有十二句以上的排律「或称长律」。这一节的知识很多人在中学语文课都学过,可以当做复习单元去学习。
2.3 诗韵
向上滑动阅览
在诗韵上,作者首先介绍了唐人实际上的用韵——平水韵,这也是诗歌用韵中最主要的部分。平水韵是由《唐韵》中206韵合并而来的106韵,按平上去入分为上平、下平、上声、去声、入声五个部分。其中,入声韵尾的念法在普通话中已经消失。而平水韵中的平声跟今天平声虽然是一个意思,不过区别方法不同,现代汉语的平声按声调分为阴平、阳平,平水韵的平声因为字多分为了上卷与下卷,所以叫上平与下平。平水韵的上声、去声对应现代汉语的上、去声。
作者接着阐明了今体诗的用韵法则,第一是皆用平水韵,第二是限用平声韵。我以李白的《塞下曲》举例: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这首诗的韵脚为:寒、看、鞍、兰,押的都是属平水韵里的寒韵,寒韵又属上平声里的第十四韵。所以从李白这首律诗看,今体诗不仅限平水韵、限平声韵、韵脚在偶句,且一般首句不可用韵,不能随意换同属于平声的其他韵尾,必须一韵到底。而古体诗的用韵法则,比今体诗要自由许多,不仅不用一韵到底,而且可以邻韵合用「如白居易的《伤宅》一诗就合用了同为上平的先韵、寒韵、删韵」,还可以用除了平声韵以外的上声、去声、入声韵——甚至还有像柏梁体这样,句句用韵的七言古诗体。
此外,书中提到今体诗的诗韵也有首句用韵的情况,一般出现这种情况就会以首句用领韵、出韵的方法来补救,具体可以见诗韵一章的第五节,在此不累述。
2.4 平仄
向上滑动阅览
诗格律部分的第三节——平仄,作者首先开宗明义:唐宋以后的诗词,是讲究声调的。律诗、绝句得研究平仄,「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这两类声调相互交错,才不至于单调。今体诗非常讲究平仄,五律、五绝、七律、七绝都有四种规范的平仄句型,分别是:平仄脚、仄仄脚、仄平脚、平平脚。这些句型互相交错,又形成了四种平仄格式:首句仄起仄收、首句仄起平收、首句平起仄收、首句平起平收。我以白居易的《问刘十九》为例: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这首诗的平仄为: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
这首五言绝句是常见的首句仄起仄收式,整首诗四句的句型又分别是平仄脚、仄平脚、仄仄脚、平平脚。那为什么句型会如此分布呢?从平仄角度继续往下分析,今体诗又有「对」和「黏」的讲究。我们都知道诗歌两句为一联,一联中的上句为出句,下句为对句。所谓的「对」就是上句与下句的平仄必须相反的关系,「黏」就是前联对句第二字和后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相同的关系「如果是七言律诗,出句与对句的第四字也要求黏」。
我们回到《问刘十九》这首诗,「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的酒字与炉字、「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的雪字与无字平仄相反,是为「对」;「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的泥字与来字平仄相同,是为「黏」。
此外,作者又论述了平仄的变格、拗句与拗救。
2.5 对仗
向上滑动阅览
诗歌格律的最后一部分,也就是第四节,作者讲到了今体诗与古体诗的对仗。所谓的对仗,就是诗歌一联之中,出句与对句的词义成为对偶。我们熟悉的《声律启蒙》里,「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就是对偶——具体地说,就是名词对名词、代词对代词、动词对动词,以此类推。律诗的对仗一般用在中间两联,也就是中学语文课里教的颔联和颈联。
对仗有繁复的分类,可以分为数目对、颜色对、方位对,也按一联中名词的同类与不同类可以分为宽对与工对,也可以按上下联是否为各自独立的关系分为一般的对仗与流水对。但作诗不要刻意求工,否则就过分纤巧以至于如宋诗一般「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
综上,王力先生的《诗词格律概要》,从诗歌的种类、诗韵、平仄、对仗四个方面讲解了诗歌的格律知识,并且以大量的、具体的诗歌作品去分析、举例,周全而生动;其中又以讲授唐诗的格律为主,详略得当。以此书开始学习唐诗的语言音律,再好不过。
3  唐诗的美
第三步,即如何欣赏唐诗的美。经过前两步的学习,我们了解唐诗的起源与发展的历史,明白唐诗的体裁,熟悉唐诗的格律,可以说掌握了唐诗最为基础的知识。接下来就要学会以审美的、美学的角度去欣赏唐诗。宗白华的《美学散步》、骆玉明的《诗里别有禅》、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可以作为范本,吸收、汲取其中的美学思想,就能大体领略唐诗的审美,用美的眼睛去鉴赏唐诗。时间有限的读者可以只看《美学散步》,因为这本书非常全面,不仅包含了美学的综述、艺术意境的论述以及各个艺术形式的审美理论阐述,还介绍了康德、罗丹等西方哲学艺术大师的思想。
以上这三本书中,《美学散步》其实算是宗白华先生美学论文的精选集,《诗里别有禅》是驼玉明老师对诗歌中禅意、禅趣、禅境的系统阐述,《人间词话》则是王国维先生将西方与中方美学结合后的开创性美学著作。这三本书其实有互相联系的关系,《美学散步》里有对禅境和意境的论述,《诗里别有禅》中也有涉猎到意境的阐述,可以理解为宗白华与骆玉明都受到了王国维的影响。除了相互联系,它们也有差异,我大致按照这三本书中美学思想的特点或主旨分为了三个审美方向,鉴赏唐诗可以从这三个方向出发。
3.1 美学思想一:意境说
向上滑动阅览
第一个方向,也是我认为最重要的美学思想,就是《人间词话》的主旨——意境说。提到意境,或许不少人会觉得非常玄乎,但其实意境的意思,可以简单归为书中的一句非常关键的话:「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那么总结一下,所谓的「境界」,就是「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要有真实的景物、真挚的感情、真诚的表达,做到情景交融、打动人心,最好能像李煜那样以一片赤子之心与生命活力去创作,这样就能实现诗歌的意境。
3.2 美学思想二:空间意识
向上滑动阅览
第二个方向,是《美学散步》里一篇论文所表达的思想,即「中国诗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诗与画,在宋以后的诗文评中就形成了一种审美上的联系,苏轼就评价王维的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如王维诗中「泉听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一句就仿佛表现了画的色彩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就具备了画的线条美。
而宗白华认为我国诗画中的空间意识:一是充满大自然的全面节奏与和谐,如杜甫「乾坤万里眼,时序百年心」表达出的浩瀚的时空意识,如王维「逶迤南川水,明灭青林端」勾勒出的不讲究透视而着眼全局的平面化的画境;二是这种空间意识具有音乐美,如韦应物「万物自生听,大空恒寂寥」或沈佺期「山峥嵘,水泓澄。漫漫汗汗一笔耕,一草一木栖神明。忽如空中有物,物中有声。复如远道望乡客,梦绕山川身不行。」展现的有声的自然。总而言之,诗歌中的空间意识,其实是表现出了古人俯仰宇宙、聆听万物的时空美、音乐美与节奏美。
3.3  美学思想三:禅学
向上滑动阅览
第三个方向,是《诗里别有禅》中所表达的禅学的审美。在骆玉明老师看来,「禅」虽不可说,但可以在诗中体会:如在王籍「鸟鸣山更幽」中显示出的以动衬静的美,在傅翕的偈诗「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里体现的禅的活泼与思辨,在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中流露的禅的去留无意、浑然天成,在雷庵正受「千山同一月,万户尽皆春。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里传达的禅的生机与圆融……总之禅是积极的、融入生活的一种美学态度,是将日常生活审美化、诗歌化的一种美学心法。以禅入诗,以诗观禅,都会感受到一种生机勃勃、自由自在的美感。
综上,我们可以从境界、从诗画的空间意识、从禅的角度去感受唐诗的美,领悟唐诗的意境,而要做到这点,可以参考《人间词话》、《诗里别有禅》、《美学散步》这三本书。《人间词话》中西融通、系统而富有开创性,王国维先生的文字读来也觉得极富趣味、激情,篇幅不大,可以反复诵读。《诗里别有禅》层次分明,诗禅结合,且见法独到。《美学散步》内容丰富,角度多样,文辞典雅,阅读的过程正如书名形容的那样,跟着宗白华先生的,散步于美学的世界。
4  唐诗作品选
第四步,就是要进入对唐诗具体的阅读中去。我们了解了基础知识与美学思想,但还是要多看唐诗、多读唐诗,学习、鉴赏唐诗必须以作品为中心。正如刘勰所说,「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但在阅读过程中,又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唐诗数量实在是过于浩繁,要从何读起。关于这个问题,古人也想过,于是出现了作品选本供大家阅读。不过,作品选本其实数量也很多,什么才是质量上乘的唐诗选本呢?我以为应当是沈德潜选注的《唐诗别裁集》与马茂元选注的《唐诗选》。
4.1  《唐诗别裁集》
向上滑动阅览
《唐诗别裁集》是清代沈德潜编选的,至今都比较有影响的唐诗选本。这个选本历来受到了很高的评价,首先是因为收录得广泛,在人物上,沈德潜不仅收录李杜这样大家的作品,也选录了不少小家的作品;在作品上,收集了不同时代、体裁与流派的作品。其次是类别清楚明白,沈德潜按照诗歌的体裁「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分类,一望即知。
再次是沈德潜严谨的评注,不仅考证诗歌的背景,还有对内容的概括,另外,对诗歌的结构与抒情方式也有点评以帮助读者理解。最后是沈德潜的编选眼光一流,全面而精当,不因为杜甫擅长七律而偏废他的五古,不因为李白擅长乐府歌行而忽略他的绝句,且在无名诗人的作品编选上遵循公平、客观的态度,不因为他名气不大而漏选他的佳作。
4.2 唐诗选
向上滑动阅览
《唐诗选》由当代学者马茂元选注,这部诞生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选本,有着与《唐诗别裁集》相同的优点:收录广泛、分类清楚、编选有眼光。但也有自己的特点:一是选诗的方向多偏于带有现实主义色彩的诗歌;二是有诗人小传,因此具备了「史」的一些特点;三是评注简要精彩,除了对单首诗歌的注释、评论,还有对某一诗人总结性的评述。
此外,以我个人而言,比较偏爱杜甫,所以也推荐杨伦笺注的《杜诗镜铨》,著名学者郭绍虞评价它「以精简著称。不穿凿,不附会,不矜奇,不逞博,而平正通达,自使少陵精神跃然纸上。」
5  大牛心法
第五步,也就是最后一步,跟着大牛心法学习唐诗。但其实之前四步每一本书的作者都可谓大牛大家,所以这一步推荐的书目,主要是对之前唐诗的学习、阅读做一个总结式的复习、对照,发现新东西,温习旧东西。
在这里我主要想推荐施蛰存先生的《唐诗百话》,我以前专门为这本书写过推荐,现引用我推荐文章的主要内容,以为参考。
说唐诗的大家成千累万、讲解唐诗的作品层出不穷,可我为什么最推崇施蛰存的《唐诗百话》,以下说明原因。
5.1 推荐原因一:好读
向上滑动阅览
第一,好读。其实说到好读,好像顾随诗词讲记、叶嘉莹说初盛晚唐诗,可读性都很高。有趣的是,顾、叶师徒与施蛰存三人的作品,都是把文章当作课堂讲记来写,顾随的文章更是直接从课堂笔记梳理而来。
顾随讲唐诗,很有气势,仅从他粗悍有力的字句中便可以感觉到此人的挥洒自如,但可惜脉理都藏在了文字背后,初学唐诗的人看完,大概只会记得一些对不同诗人的张扬批评,其中的神理,要有功力的人才能看懂。
叶嘉莹对诗词的研究,更多侧重于词,唐诗不可谓讲得不好,但还是顾随的那一套,而且还引入了西方文学理论来辅佐讲解,在我看来其实有点稍费口舌了。
在我看来一部讲解诗词的作品,本质上还是一种再创造,若要求其要令人觉得好读,可做最佳的入门指导,应该是「神形兼备」的。以上两人讲唐诗,一个是神到了,但形还不够清楚,一个是形立起来了,但神还未脱自己老师的影子。当然,我并非是苛责二位大师讲的不好,只是不能拿来做最佳的入门指导。
施蛰存就不一样了,文字浅白不说,整部书极有规范,脉络清晰,相当详尽。以下引用他在《唐诗百话》初版序引中的原话,反映当时作品发生的情况:
「在讲解每一首诗的时候,我碰上许多诗以外的事情,估计我的读者恐怕未必了解,我以为应当顺便讲一讲,于是我离开讲诗而去跑野马。我要讲一个典故的意义,讲一首诗所反映的时代、政治背景和社会风俗,或要讲一种诗体的源流,就必须在讲一首诗之前,或同时,还得讲关于诗的文学史、文学概论和有关的文学基础知识。
以上所见,《唐诗百话》这部书,不仅对各种诗体的发展追根溯源,且照顾到文学史的脉络,还担心有人看不懂,会补充对典故的背景和必要的文学基础知识。
比方说他《初唐诗话》这一部中讲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因为此诗涉及到中国古代诗歌很重要的艺术手法:「起兴」,待把刘希夷的生平和歌行诗体的流变讲清楚后,施蛰存先生便很细致地解释了「诗六义」,从读者的角度来说,算是从中学习到了非常透彻的知识,并且不觉得枯燥。可以说是相当的「神形兼备」了。
5.2  推荐原因二:正见 
向上滑动阅览
关于唐诗,在整体赞颂的基础上,其实各有各的说法。大体上,说诗的人内心都有个比较,这个比较放在创作年代,就是褒唐诗贬宋诗,轻初唐而美盛唐;放在创作主体上,就是扬甲抑乙。鲁迅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可见他是认为唐诗是优于宋诗的,而钱钟书却很喜欢宋诗,认为「唐诗多以丰情神韵见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胡适评介唐代诗人,从作白话的角度出发极力吹捧元白。而顾随评价唐诗人又不同,他从「健全的诗」这一美学理念出发,认为老杜是冠于李白的,觉得李白的诗初读令人惊艳,但不耐读,而陶渊明是冠于老杜的,因为陶渊明的诗歌不像老杜有股躁气,是十分健康的诗歌。
以上的观点,不能说错,因为每一位大家提出的论点都有其正确性。但初学唐诗的人,我以为,最好不要多看这样的文章,免得别人的真功夫没学会,先有了爱比较评介、大发言论的热心,以为这就是精髓。《唐诗百话》的好,就是尽量消解掉了个人见解的色彩,避免给读者造成先入之见,只立足于诗歌本身去探讨它的好坏。
比方说在《盛唐诗话》这一部,讲到王维的《使至塞上》,功力不够的语文老师遇到这首诗就跟打了鸡血一样,讲「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气象是多么多么好,至于首颔二联以及尾联,除了释义就说不出个所以然来。而施蛰存先生就会指出,首颔二联,其实是犯了宋人所说的「合掌」之病,是死对,结尾一联「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抄袭了虞世南《拟饮马长城窟》中「前逢锦衣使,都护在楼兰」,并从历史和地理角度论证了王维把「楼兰」改为「燕然」,是为了韵脚强行而改,并不高明。读到这里你就懂了,并且能马上想到马頔「南山南,北海北,北海有墓碑」这样强行凑韵脚的相似败举。
施蛰存先生作《唐诗百话》之所以要极力做到公正,是因为他意识到,自己过去读唐诗,是「以我自己的语文水平为基础,凭我的直觉去理解的」,而许多脍炙人口的唐诗,「从宋、元、明、清以来,就有许多距离极远的理解。不但是诗意的体会,各自不同,甚至对文辞的理解,也各不相同」。这么一来,对很多自己以为没问题的理解,也未免产生动摇,于是为了核实情况,施蛰存先生泡在史学的园林里,校勘、考证,正是这番相当基础的功夫,才造就了《唐诗百话》的正见。
5.3 推荐原因三:文采
向上滑动阅览
我以为严羽《沧浪诗话.诗辩》一文极美,可以背下来时时诵读,但文章本身门槛较高,需要有一定诗学鉴赏力的人才会理解透彻。而《唐诗百话》的文采好在平白如话又暗藏丰腴,忽视其中的教学色彩,本身便是相当有味,又好理解的文章。
纪晓岚评价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一书而兼二体」,私以为《唐诗百话》也是如此。前半部分还是正儿八经的诗话,后半部分因为作者患起了大病,改串讲为漫话,一改前半部分的平实韵味,轻松活泼而富有诗意。
比如在《晚唐诗话》中讲温庭筠《菩萨蛮》这一章,涉及到译解敦煌曲子词这部分,就突显了施蛰存先生的功力。我抹去讲解的具体诗节和多余缀累,只单纯拆引他对敦煌曲子词其六的解释:
玉楼中,明月光照着,有人在永远怀念。
那时柳丝袅娜,还在初春。
门外芳草萋萋,我送你出门上马,看你去得远了,只听到马嘶声。
玉楼明月中的人,看着罗衣上金绣的翡翠鸟。
蜡烛已快烧完,销融成泪了。
她睡在绿窗下,在残梦迷离中,看见窗外花落,听到树上鸟啼。
因为是讲唐诗,必然要涉及到全文的释义,而施蛰存先生的释义,是我见过最有诗味的,有些段落,节奏和韵律把握得非常好,本身即可成诗,这样说来,就有了用诗说诗的意味,妙不可言,趣味层出。
最后再添补一句,《唐诗百话》是本文推荐的所有书籍中,最为「体大虑周」的一本,因为它兼具唐诗的历史梳理、唐诗体裁的论述、唐诗格律的讲解以及古代文论中反映出的美学思想的引用,可谓是「一书四体」。
此外,闻一多先生的《唐诗杂论》与顾随先生的《顾随诗词讲记》都可以作为参考阅读。这两本都属于小册子一样的书,且文笔之中充满了风采与热情,比方闻一多先生在《唐诗杂论》中提到了宫体诗的自赎,用自赎去形容宫体诗的演变:从轻浮肤浅,到「生龙活虎般腾跃的节奏」与充满美感的气象,叙述得严丝密扣又饱含感情。总之,《唐诗杂论》与《顾随诗词讲记》因为其中鲜明的观点、截然的立论、充满格调的论述而使人着迷。
以上,就是学习唐诗的五步,或者是领略唐诗的五个方面。希望这个浅薄的「方法论」与推荐的书目可以帮助你爱上唐诗,更好地读懂唐诗、欣赏唐诗。
THE END
报名领读者
内容:一本书或者是一个话题。
形式:微信群内分享。
参与:添加中读喵报名成为领读者
备注:
1)领读活动有专门海报宣传。
2)领读者有专属编号。
3)领读内容整理成文章会发布在读书会、悦读会和中读APP。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