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落繁枝千万片,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转
领读者12号华师妙笔朱老师
大纲
关于钱钟书      “人谓我狂,不知我之实狷”
关于《围城》   “城外的人想进去,城内的人想出来”
人物与关系       民国文人的爱情与画像
语言风格艺术   钱式幽默与反讽
小说字词新创造栾贵明谈《围城》字词创造
1  钱钟书:人谓我狂,不知我之实狷
《围城》首次出版于1947年,彼时钱钟书37岁。
钱钟书1910年生于无锡的书香世家。19岁被清华大学外文系破格录取。不久就成为学校的名人,不仅因为他数学只考了15分,更主要的是他的国文、英文水平高到让同学拜服的地步。
余英时评价钱钟书:钱先生是中国古典文化里面最后一个风雅之士。他是一个纯净的读书人,不但半点没有在政治上向上爬的雅兴,而且避之唯恐不及。钱先生自负有之,但很有分寸。
2  “城外的人想进去,城内的人想出来”
《围城》梗概: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一艘邮轮正从法国向中国驶来。船上有一批中国留学生,都是刚从欧洲学成回国,这其中包括小说的主人公方鸿渐和他的同学苏文纨。方鸿渐在读高中时随家里做主定了婚,有了挂名丈人。由于他的未婚妻逝世,他的丈人就把为女儿筹备婚礼的钱给他,资助他去欧洲留学。
油轮在海上行驶,方鸿渐在油轮上还认识了一位澳门女子鲍小姐,两人交情像热带植物那样飞快生长。鲍小姐引诱方鸿渐,而且麻利地甩掉了他。方鸿渐回到上海后,在挂名丈人的点金银行里兼差,乏闷无聊,就去找苏小姐,在苏小姐的家中,认识了苏小姐的表妹唐晓芙,并热烈地爱上她。
求爱遭拒后,他满怀痛苦跟着赵辛楣、李梅亭等人去湖南三闾大学教书,同行还有顾尔谦、孙柔嘉。一行人在旅途中遭遇各种颠簸,才到达目的地。到了三闾大学,学校内教职工勾心斗角、相互倾轧、争风吃醋,种种丑象让赵辛楣、方鸿渐十分反感,先后离开。
方鸿渐被学校解聘后,和孙柔嘉一同离开三闾大学,在赵辛楣的劝说下,两人选择在香港结婚。两人结婚后回到上海,赵辛楣推荐方鸿渐到报馆当资料室主任,孙小姐去姑妈的厂里做事。
在上海,方鸿渐受尽人情冷淡,倍感凄凉,又因战事迫促,想要离开上海到重庆去寻找机会,由此和柔嘉产生了分歧,最后导致婚姻出现裂缝。
钱老写到此,一段关于方鸿渐的婚姻、人生的围城就“结束”了,但是两人生活,并没有结束,他们的结局,留给了我们读者去想象、深思……
莎士比亚说过:“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领读者主要是以自己读书的体会,对书中主要人物形象展示剖析,感受钱老幽默的笔触和他在字词上面的“新创造”展开叙述。
3  读懂《围城》中的人与关系
方鸿渐
“这个人不讨人厌,但作用全无”
爱情婚姻上看方鸿渐:
他油嘴滑舌,不让人讨厌,会讨女人欢心,女人缘不错,像贾宝玉一样受女孩子青睐(用周太太的话说就是‘瞧不出你这样一个人,倒是你抢我夺的一块好肥肉。’),与“无用”的评价相平行的还有另一种评价,这就是赵辛楣所说的“不讨厌”。苏小姐、鲍小姐对方鸿渐也有“不讨厌”、“人还过得去”的评语。唐晓芙、孙柔嘉的感想不得而知。但从二人的表现来看,他们也愿意接近方。所以他的身边,永远不缺女人。
他追求的是纯真的朴实的爱,讨厌爱情生活中的世俗气,他的爱情观,通过这段话的描述,我们可以窥见一丝:“为什么可爱的女孩子全有父亲呢?她孤独的一个人可以藏匿在心里温存,拖泥带水地牵上了兄弟之类,这女孩子就不伶俐洒脱,心里不便窝藏她了,她的可爱里也就掺和渣滓了。”他渴望的伴侣是可爱,完全属于自己的,只是因为是她,而不是因为身边的人而爱她。
他性格怯懦软弱,在爱情中几经追求,失爱,再追求,再爱。书中他自己明白自己是个西洋人所谓“道义上的懦夫”,只怕唐小姐会看破了自己品格上的大弱点。赵辛楣在西行路上最后对于方鸿渐的评价简短而尖锐——“你不讨厌,可是全无用处。”后来和孙柔嘉结婚后,一方面,他希望过真诚愉快自由的家庭生活,一方面,他又软弱无能,摆脱不开旧家庭和社会生活的压力,致使刚成立的小家庭面临破裂的危机。
事业上看方鸿渐:
他自命不凡,却在事业上连连受挫。尽管是留学生,但是他把学业(生活)当做一个玩笑,荒废了学业,随性而为,后来被“逼”着拿学位,才发现生活和自己开了个大大的玩笑,留学期间没有拿到真正的博士文凭,只能先是寄生在没过门的挂名丈人的银行里做个闲职。这算是别人赏赐的饭碗,等于白拿工资。
得罪岳母,被赶出点金银行,同时也被扫地出门。因为他是赵辛楣认为的情敌,无意间拾了个刚筹建的国立大学副教授的职务。然后,舟车仆仆地赶到湖南平城。
经历了一年的事事非非,看够了人情冷暖,受够了夹在领导和同事们之间的勾心斗角的痛苦之后,又被校长解了职。又是靠辛楣之力,在华美报社做了个资料室主任这个无足轻重的差事。这次丢工作还算体面些,自己辞的职。但这一举动却又几乎使他的婚姻围城轰然倒塌。文章的最后写到方鸿渐又准备去投靠赵辛楣,结果会如何呢?――可想而知,自命不凡的方鸿渐在这样的社会城堡的游戏规则中只能是失败的。
从自身学识和智慧看方鸿渐:
方鸿渐回国后第一次演讲以梅毒为入口,遭到了大家的鄙视和讨厌。传统道德认为,性与毒品,是不可光明正大地讨论,是隐晦的。也许是钱先生想利用一群人来衬托当时社会的浮躁现象,方鸿渐已然不错,但依然如此。
但是在三闾大学,他对生活中的坏现象有着不平的愤怒,也进行挣扎,可以看出他还是有一定学识和智谋的。特别是处理这件事上,历史系主任韩学愈想把教英文的方鸿渐排挤走,好让自己的洋太太取而代之,便安排本系的几个学生到方鸿渐教的班上课,专挑他在上课或批作业时出现的纰漏错误,还故意提一些暗藏陷阱的问题,引诱他发表与英文系主任刘东方相左的看法,以制造两人之间的矛盾。方鸿渐不甘心如此为人鱼肉,便以攻为守,先发制人,直接找刘东方谈话。
方鸿渐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不是去解释事情的原委,表白自己的冤屈,以致越抹越黑,而是变被动为主动,无中生有地指责刘东方上课挑他的毛病,还派三个学生来课堂上当侦探,又暗示这是韩学愈传出的话。这样不但把刘东方推到需要辩白、解释的被动地位上,还加深了刘、韩之间的隔阂。接着,方鸿渐又把韩学愈买假文凭的事兜露给刘;作为回报,刘东方把韩学愈鼓励学生呈递的请求撤换方鸿渐的公呈交给了方。这样一来,两人不但未结怨,反而结盟。方鸿渐的奇招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
从曹元朗无比奉承苏文纨《十八家白话诗人》,方鸿渐却无意间说出苏文纨题扇诗系剽窃之作。可以证明,方鸿渐虽是一介书生,却深谙兵法韬略;虽承无用之机,却绝非无能之辈。
方鸿渐性格的形成主要是根源于民风、生长的环境以及西洋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就如前两个元素,方鸿渐是在一种有着铁的硬、淡而无味的豆腐、狭小的轿子和泥土的气息的环绕中长大的。正因为他这种特殊的生长环境,才使得他的性格变得既要强、狭隘,却又无聊又略带传统气息的可笑又矛盾。此外,再加上方鸿渐的留学之旅,使得他本来复杂的性格变得更加的令人难以把握。这些具体体现在方鸿渐种种围城式的经历。
方鸿渐性格的形成主要是根源于民风、生长的环境以及西洋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就如前两个元素,方鸿渐是在一种有着铁的硬、淡而无味的豆腐、狭小的轿子和泥土的气息的环绕中长大的。正因为他这种特殊的生长环境,才使得他的性格变得既要强、狭隘,却又无聊又略带传统气息的可笑又矛盾。此外,再加上方鸿渐的留学之旅,使得他本来复杂的性格变得更加的令人难以把握。这些具体体现在方鸿渐种种围城式的经历。
方鸿渐与鲍小姐
鲍小姐她学医出生,对男人的心性十分了解,因为打扮太“露骨”被称为“熟食铺子”,在船上无聊,引诱方鸿渐。
方鸿渐与鲍小姐在归国的客轮上相遇,并迅速走到一起,出入成双,活似一对小情侣。她本有未婚夫,在船上觉得无聊,利用自身优势,引诱方鸿渐。而且善用“策略”,花样百出,如借着“卷烟”接吻,当方鸿渐“上钩”后,欲拒还迎,半推半就,欲擒故纵,把方鸿渐一个人留在甲板上,继续吊方鸿渐的胃口,后来在船快靠岸时,态度急剧翻转,对方鸿渐态度冷漠,决然投入了未婚夫的怀抱,因为这才是她真正的依靠啊!仿佛他们从来不曾有过一段风流韵事。方鸿渐就连“备胎”都算不上了。
方没有恋爱的经验,当鲍小姐明里暗里向引诱他,激起了他的生理欲望,所以他只是觉得自己要鲍小姐,并不爱他。两人对彼此都没有太多了解,只是旅途寂寞时的陪伴而已,鲍小姐曾经对方鸿渐说:“你长得很像我丈夫。”其实当鲍小姐下船奔向一个秃顶的中年男子时,方鸿渐心里就明白,那只不过是逢场作戏,只是异性相吸,激情使然的结果。察觉被骗后,只是觉得自己的骄傲被损伤了,也不需要太长时间,就从中“走”出来了。
苏文纨
“只是嘴唇嫌薄,擦了口红还不够丰厚”
个人形象:
孤高自赏,矫揉造作。首先从作者对她的外貌描写看,她是个美人,“皮肤在东方人里,要算得白”, “眉清目秀”,活脱脱的大家闺秀之风。然美则美矣,却是缺乏女性应有的灵动与魅惑。于是便有了“可惜”与“只是”的转折,“可惜这白色不顶新鲜,带些干滞”“只是嘴唇嫌薄,擦了口红还不够丰厚”。像是经过人工雕琢,致使丧失了浑然天成的美感。也衬托了苏小姐孤芳自赏、矫揉造作的性格,缺失释放天性的狡黠与灵气。
所以,在瞧不起寒碜的孙太太,不喜欢小孩子的情况下,却说“自己最喜欢孩子了”。而且因为和方鸿渐是同学,对他的家世和人品比较满意,因为本身孤高自傲,认为自己的魅力无人可挡,希望方鸿渐卑逊地仰慕而后屈伏地求爱。
她对人的控制欲很强,首先为了防止孩子在自己身上乱擦,居然抓住孩子的手腕。爱情中也是,不过这可能也是大多数人对待爱情的共同态度吧!方鸿渐并不是自己的男朋友,但是当听说(这里不能说是喜欢,只能说她认为他的家世和性格于她而言很适合)方鸿渐在和鲍小姐交往,而且亲眼看到鲍小姐和方鸿渐借着“烟卷”接吻,气得“身上发冷”,她觉得方鸿渐应该是属于自己的,不能接受他此刻与别的女人如此亲密。最后自己已经和曹元朗结婚了,还保留着赵辛楣的信,希望他终身不娶,等曹元朗死后候补。
她虚荣心强,总喜欢别人奉承自己,听到曹元朗奉承自己写的诗非常高兴,被方鸿渐指出涉嫌抄袭,非常不满。而且在背后捅人刀子,刻薄。她和方鸿渐说唐晓芙有很多男朋友;防止唐晓芙单独和方鸿渐吃饭,再三打电话确认。
方鸿渐与苏小姐
苏小姐是认为他的家世和性格于她而言,比较适合,所以想和他在一起,并不是真正的爱。最初她总是对方鸿渐不理不睬,鲍小姐肚子不舒服,她赶紧见缝插针说她是和方鸿渐一起吃东西引起的;鲍小姐离开时,又出于嘲讽的心理让鲍小姐把方鸿渐介绍给李先生。
这些种种,至少于方鸿渐而言,她并不是一个让人觉得可爱,想要去怜爱的女孩子,有种高高在上,幸灾乐祸,总是想看别人笑话的感觉。所以,方鸿渐才会觉得“苏小姐是最理想的女朋友,有头脑,有身分,态度相貌算得上大家闺秀,和她同上饭馆戏院并不失自己的面子。他们俩虽然十分亲密,方鸿渐自信对她的情谊到此而止,好比两条平行的直线,无论彼此距离怎么近,拉得怎么长,终合不拢来成为一体。
”鲍小姐离开后,和方鸿渐相处过程中,苏小姐有了些许变化,也许是想在方鸿渐的面前,让自己的形象更美好,更有吸引力?她待人接物逐渐温和,而且把自己当做方鸿渐的太太,帮他洗手帕、补袜子,缝纽扣,但是方鸿渐并没有觉得幸福,反而觉得特别拘谨,浑身自在,后来下船了,终于暂时“摆脱”了。所以,方鸿渐并不爱她。
为什么苏小姐嫁给了曹元朗,而未选择方鸿渐或者赵辛楣呢?
方鸿渐拒绝了她,她又和赵辛楣聊不到一块去。她和曹元朗能够相互欣赏,志同道合。所以嫁给了曹元朗吧!
唐晓芙
“一个真正的女孩子”
唐小姐妩媚端正的圆脸,有两个浅酒涡。天生着一般女人要花钱费时、调脂和粉来仿造的好脸色,新鲜得使人见了忘掉口渴而又觉嘴馋,仿佛是好水果。她眼睛并不顶大,可是灵活温柔,反衬得许多女人的大眼睛只像政治家讲的大话,大而无当……是一个真正的女孩子。”
作者对唐晓芙的外貌给了很高的评价。她是小说中完美女性的化身,方鸿渐曾经一见倾心的姑娘,天真,不世故,博学,优雅,大方又充满女性美,机灵不失庄重。
方鸿渐与唐晓芙
方鸿渐在准备请唐晓芙吃饭的头天晚上,他这样描述心中的感觉,“为什么爱情会减少一个人的心灵的抵抗力,使人变得软弱,任人摆布呢?”变得软弱是因为他爱唐晓芙,心中有了另一个人,所以才会脆弱,见面之前晚上失眠,第二天早上费心打扮。
“写信的时候总觉得这是慰情聊胜于无,比不上见面,到见了面,许多话倒竿不出来,想还不如 写信。见面有瘾的;最初,约着见一面就能使见面的前后几天都沾着光,变成好日子。渐渐地恨不能天天见面了;到后来,恨不能刻刻见面了。”写好信发出,他总担心这信像支火箭,到落地时,火已熄了,对方收到的只是一段枯炭。
方鸿渐时时渴望与唐晓芙见面,让我想起了《小王子》中,小王子和他驯养的狐狸之间有一段对话。狐狸说:“你每天最好相同时间来。”小王子问:“为什么?”“比如,你下午四点来,那么从三点起,我就开始感到幸福。时间越临近,我就越感到幸福。我就发现了幸福的价值……所以应当有一定仪式。”“仪式是什么?”小王子问。“它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狐狸说。狐狸的幸福,就在于等待小王子的到来!这时,方鸿渐的幸福,也在于盼望着时时刻刻与唐晓芙相见!方鸿渐最爱的是唐晓芙。
她聪明漂亮、活泼可爱又率性。可就是这样的一个女性形象,也逃不掉命运的哀叹。她在没有打算和方鸿渐恋爱的时候爱上了方鸿渐,而这次爱情远离她心中的理想,她对于爱情的要求很高,她的爱情观:“我爱的人,我要能够占领他整个生命,他在碰见我以前,没有过去,留着空白等待我——”唐晓芙计较他的过去,还有他吻了表姐等。当她对有丰富过去的方先生说这句话时,粉碎的不仅仅是方鸿渐的梦,连自己纯洁的少女情怀也留下了伤痕,所以最后他们没能有圆满的结局。后来,方鸿渐离开,唐小姐恨不能说:“你为什么不辩护呢?我会相信你”可是只说:“那么再会。”她送着鸿渐希他还有话说。
真爱仿佛总是在回忆里才更加美好,明明是相爱的两个人,但方鸿渐的自傲(爱面子)和唐晓芙的小女子脾气,让他们终究在那个雨夜错过。但无论是作者,还是方鸿渐都是偏爱这一份真爱的,在最后大家都向生活妥协,变得世俗的时候,唐晓芙没有出现,方鸿渐也没有对她过多的想象,她仿佛被时间珍藏,永远停留在那个肆意、洒脱的时候。然而从那之后,唐晓芙自己还有这一份空白吗?虽然唐晓芙在此之后的情感我们无法从书中获得,但,从这里表现出的她对“完美”的追求,想必这段情感将永远在她心中难以磨灭。唐晓芙所占据的笔墨固然不多,但是她的淡出,代表着完美神话难以存在于现实的悲剧。
赵辛楣
作为情人:
赵辛楣的名字取自于屈原《湘夫人》中“桂栋兮兰橑,辛夷楣兮药房。”他是个重情的人。赵辛楣和苏小姐是青梅竹马,因其父亲的一句苏文纨有二十五年的“帮夫运”。她就武断地命定苏小姐命里该帮的丈夫就是自己。或许是自小情根深种亦或是心底的执念,这一爱便是二十几年。
这份爱炽热而浓烈,甚至热烈到忘记了去思考苏小姐是否爱自己,但二十几年的单恋得到的竟是苏小姐对他人的百般殷勤。于是一个二十几岁的大男人变得如小孩子一般,对情敌灌酒让其当众出丑、语言上欺压来占得上风。可惜他对情敌的软硬兼施,步步围攻。最终换来的却是苏小姐嫁为他人之妇的消息。
在苏小姐嫁人之前他的心从未在苏小姐身上离开过,而苏小姐不管是否嫁人她的爱自始至终就没在赵辛楣身上停留过。自古英雄难过美人关,赵辛楣的情关一闯就是二十几年,苏小姐嫁给曹元朗后他看似已经释怀,但去到三闾大学与汪太太暧昧不明的关系导致被罢职,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汪太太与苏文纨在某些方面有些神似。
赵辛楣是一个痴情种子,所以当苏小姐把他当成激起方鸿渐战斗欲的工具时,他越是拼命就越让人心疼。虽然后来他也成了他人之夫,只是那种不顾一切去追求一个人拼命对她好的热情再也不可能找回来了。我们都曾有过这种为爱奋不顾身的经历吧!
作为朋友:
他知世故而不世故,是最善良的成熟。在和方鸿渐、孙小姐、顾尔谦、李梅亭一行人去三闾大学的路上,他看透了李梅亭顾尔谦二人借买船票之事假公济私的嘴脸但没有戳破,而是体谅他二人有家眷,主动提出旅费公开,大家共同进退。当他看透外表柔弱的孙小姐其实极有城府时,为避免他的“同情兄”方鸿渐上当,他大胆猜测,小心提醒。
从狭路相逢的情敌到同病相怜的挚友,他心中的念头只有一个:他们新近吃了女人的亏,切不可又马上了女人的当。只是清官难断家务事,他一个外人看的清楚,可能当事者却愿意自陷泥淖呢!所以当方鸿渐和孙小姐订婚到结婚,他的提醒也只是点到为止,甚至借口喝大了,剩下的交由方鸿渐自己做决定。
当朋友有难,他竭力帮助,义不容辞。方鸿渐结婚的时候赵辛楣考虑到方家败落了,孙家也非富裕之家,主动提出送一大份份子钱作为方孙二人的结婚贺礼。其实就是变相的送方鸿渐一笔钱来解决眼前之需。而到自己结婚的时候为回避方鸿渐没钱回礼的尴尬,他则干脆不提结婚一事,只在后来来信中提笔点了一下他已结婚。方鸿渐回到上海之后工作暂无着落,他又联系之前工作的保馆的王主任,为方鸿渐谋了一份差,供方家吃穿调度。战事四起,方鸿渐二度失业,他千里来电,愿意再助方鸿渐一臂之力。赵辛楣爱憎分明。讨厌你的时候不吝惜地打压你,而被他一旦认定为朋友,他就会全力以赴的帮助。当初他对爱情义无反顾,如今对友情亦是义不容辞。
前段时间,复旦大学老师关于《朋友无用论》的视频在微信上疯转,朋友之间不功利,“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拥有朋友本身已然是一种幸福。大概,赵辛楣就是这样一个好的朋友。
赵辛楣在《围城》中,虽未时时露面但却贯穿始终,与方鸿渐相比,他的形象更加讨喜,他不像方鸿渐虽不讨厌,却也没用。赵辛楣面对爱情深情而执着,面对失业换个地方又能风生水起,有酒有肉有朋友。方鸿渐曾对赵辛楣说:“ 你在爱情、在工作上都比我有信念得多。”
孙柔嘉
孙柔嘉是步入方鸿渐爱情生活的第三个女人。如果说苏文纨是大家闺秀,唐晓芙是小家碧玉,那孙柔嘉就只能说是他名义上的太太。方鸿渐是在与唐晓芙恋爱失败后,赴三闾大学任教的途中认识孙柔嘉的。孙柔嘉是个极普通的女子,刚大学毕业,长得也不漂亮,书中是这样形容她的:“孙小姐长圆脸,旧象牙色的颧骨上微有雀斑,两眼分得太开,使她常带着惊异的表情;怕生得一句话也不敢讲,脸上滚滚不断的红晕。”她也没有什么家庭背景,但却很有心机,善于伪装
方鸿渐与孙柔嘉
方鸿渐为什么娶孙柔嘉?
向上滑动阅览
赵辛楣受其父所托带她同赴三闾大学任教,一路上她装得很天真幼稚好奇,以博取方鸿渐的同情心与怜爱之情(赵辛楣不吃那一套)。
方鸿渐与赵辛楣在船上的谈话,都被她用心地偷听了去。这在后来她感谢方鸿渐和赵辛楣为其争得了旅费时,无意间说了出来:“这是你提醒赵先生的,你在船上”,意识到说漏了嘴,话说一半嘎然而止。而方鸿渐正如赵辛楣所说的那样,“你一念的温柔,心里种下了情种,”结果真的旧病重犯,面对孙柔嘉费尽心机设置的温柔陷阱,他明明知晓仍违心地一步步踏了进去,最后麻木地成了孙柔嘉囊中的猎物。
刚见面时,方鸿渐与赵辛楣还以孙柔嘉相互打趣;觉察到孙柔嘉偷听俩人谈话后,赵辛楣便及时提醒方鸿渐当心孙小姐,方鸿渐却不以为然,说赵辛楣说孙小姐的话完全是痴人说梦。然而事实却果真朝着赵辛楣预料的方向发展。在船上,方鸿渐大讲出洋船上飞鱼,孙小姐天真地问见过鲸鱼没有,并说:“方先生在哄我,赵叔叔是不是?”
在三闾大学,孙小姐发现汪太太在费心给方鸿渐做媒,而一直对自己年龄讳莫如深的老光棍陆子潇千方百计想接近孙柔嘉,以了结自己的终身大事,于是利用方鸿渐同情弱者的心理,故意在诸多场合造成影响与声势,尤其是那封莫须有的父亲(因为前文提到孙父根本就不关心女儿)来信更让方鸿渐惶恐不安,被迫就范。 
孙柔嘉最终会成为自己的妻子,这是方鸿渐做梦都不曾料到的。为什么方鸿渐最后会选择孙柔嘉呢?方鸿渐属于比较怀旧,感情比较冲动的人,看到有人说孙柔嘉和别人拍拖就受不了,其实他不是那么爱孙柔嘉(不够深),只不过远离了苏、唐两位小姐和三闾大学的无聊生活,让她容易感情冲动。书中关于俩人的情感发展篇幅最长。
如果说方鸿渐与唐晓芙的恋爱是纯粹意义上的爱情,那么他与孙柔嘉的感情纠葛则写出了中国知识分子最现实的婚姻。在中国知识分子阶层很少有近乎完美的爱情,因而就有了许多曲折离奇催人泪下的爱情故事。爱因为不能拥有而深刻,梦因为不能圆满而美丽。
方孙二人的婚姻生活
向上滑动阅览
为什么他们的婚姻却充满着争吵呢?我认为首先是方鸿渐并不是那么爱孙柔嘉(不够深),孙柔嘉也不够了解方鸿渐,比如优柔寡断、懦弱而又死爱面子等,随着境遇的不同二人之间的感情慢慢变味。其次是因为赵辛楣。孙柔嘉和方鸿渐最激烈的一次吵架,是她对于赵辛楣让方鸿渐去外地的事情为什么极度不满。
孙柔嘉对赵辛楣一直存在成见,应该是那次船上甲板上,孙柔嘉听见赵辛楣说自己的话,分析自己,种下了因。赵辛楣看破看透了她,她的步步计谋,她的工于心计,后来方鸿渐坦白赵辛楣对方鸿渐说,他们的婚姻都是孙柔嘉“精心设计”的,这自然让孙柔嘉不满。况且她看到方鸿渐如此没有自己的主见,一直跟着赵辛楣的“脚步”走,希望自己的丈夫能靠自己的能力生活,而不是处处依靠赵辛楣。也可能有点嫉妒方鸿渐处处听赵辛楣,而不听自己的。
最后恋爱是两个人的事情,只要两情相悦就可以了,但是结婚是两个家庭的结合,即使他们不是豪门大族有利益的交换,却仍逃不了人情世故。围城中主要有方鸿渐的父母、方鸿渐的弟媳、孙柔嘉的姑妈及佣人李妈,他们的行为对二人的婚姻的走向产生了重大影响。 

书的后面部分,方鸿渐与孙柔嘉的一次常规的吵架,却由于李妈的无端插入而戏剧性地导致了方鸿渐与孙柔嘉的纠纷加剧。在吵架的开始,两人都没有料到会半路杀出个程咬金。按一般的常理,夫妇吵架,两边的亲友最好坚持“以和为贵”的原则,千万不要站立场偏袒哪一方,除非到了不可开交的地步。李妈大概读书不多,大脑还没进化到聪明的程度;然而护主心切,忠心耿耿,她一介入战争马上升级,迅速进入白热化状态,可怜的李妈还浑然不知这是自己的功劳。孙柔嘉很恨李妈不看场合,以至不能使争吵合乎情理合乎逻辑地结束,最后闹得不可收拾。
书中并没有介绍方鸿渐与孙柔嘉的结局如何,但是我希望,方鸿渐会对孙柔嘉认错,两人和好,统一意见和看法,岁月会让他们懂得生活。
他们会幸福吗?
向上滑动阅览
方鸿渐娶了一个爱自己的人,孙柔嘉嫁了一个自己爱的人。我们到底应该找个什么样的人结婚?是爱你的,还是你爱的?
是因为爱情结合,还是因为彼此适合?其实,婚姻,只是一座围城,我们设想一下,方鸿渐娶了唐晓芙,又何尝不是进入了另一座围城?今早看到作家艾小羊的一篇文章《我随便结了个婚》中说:结婚不是一辈子的绑架,而是人生的选择题。当你想选择它的时候,不应该被任何东西绑架,甚至爱情。
你有权利选择嫁给爱情,也有权利选择嫁给合适,甚至你嫁给的可能就是自己的愿意。那,你觉得呢?这个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或者说,已经用生活去做了无声的回答。
换一个角度看,书中的孙柔嘉为了得到自己的爱情,颇费苦心,很多人不喜欢她,但是我觉得这就是一个平常的女人,她的父亲重男轻女,自己又在三闾大学遭受挫折,为了争取爱情,而“伪装”了自己。
孙其实是一个可爱的女子,钱老在《围城》序言说:在这本书里,我想写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 写这类人,我没忘记他们是人类,只是人类,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他笔下塑造的,都是一个个丰满的影响。并不是把角色神话,就是生活中平凡的人。也许孙柔嘉是你,也是我。
4   钱氏幽默
钱老笔触幽默,有的句子读来让人忍俊不禁,有的或带有讽刺意味。我们来看看一些例子。
🍂  
孩子不足两岁,塌鼻子,眼睛两条细缝,眉毛高高在上,跟眼睛远隔得彼此要害相思病,活像报上讽刺画里中国人的脸。
🍂  
“学国文的人出洋“深造”,听来有些滑稽。事实上,惟有学中国文学的人非到外国留学不可。因为一切其他科目像数学物理哲学心理经济法律等等都是从外国灌输进来的,早已洋气扑鼻;只有国文是国货土产,还需要外国招牌,方可维持地位,正好像中国官吏商人在本国剥削来的钱要换外汇,才能保持国币的原来价值。”因为这时候很多人认为国外的东西才是最好的,唯有中国文学抹上一层外国的粉,才能在国内继续发展下去或者发展得更好,这里作者有一点讽刺中国人崇洋媚外的意味。
🍂 
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的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
🍂 
鸿渐看他们有说有笑,不允许自己插口,把话压扁了都挤不进去。
🍂  
她跟赵辛楣的长期认识并不会日积月累地成为恋爱,好比冬季每天的气候,你没法把今天的温度加在昨天的上面,好等明天积成个和暖的春日。
🍂  
咱们没有“举碗齐眉”的缘分。“碗”字,引申为饭碗,一字扭转了“举案齐眉”的庄雅风致,构成幽默的冷喜剧艺术境界,推翻了语言学家把成语定义为“定型词或短句”的主观构想。
5   《围城》中字词的“新创造”
本部分选自《小说逸语—钱锺书〈围城〉九段》,栾贵明著
创造一个词,应该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小说《围城》中,起码有三个重量级词汇应该记在钱先生功劳上,或者有直接关系。
电视
首先是“电视”一词,在书中出现了两次,第一次:“常常最不合理的时候,像半夜清早,还有电话来,真讨厌!亏得‘电视’没普遍利用,否则更不得了,你在澡盆里、被窝里都有人来窥看了。”第一次用了引号,表明作者的严谨态度,起码有试用的意思吧!第二次“方鸿渐这时亏得通的是电话而不是电视,否则他脸上的快乐跟他声音的惶怕相映成趣,准会使苏小姐猜疑。”便用得坦坦荡荡了,1946年,《围城》在《文艺复兴》上连载,但是1958年3月17日,我国第一台黑白电视机才诞生,作者已经预见到该技术一定会走进人类生活,早早写进小说里。
围城
第二个是“围城”,《商君书》中提到:以佚力与罢力战,此谓以生人力与客死力战。皆曰:“围城之患,患无不尽死而邑。”本词本身是一个普通的军事词汇。对于本词在《围城》中的理解,最通行的是用“逃出来”和“冲进去”表述,应该说是最准确的文学性概括,同时充满着中华文化模糊含蓄,严格来说,应该限制为“出不来”和“进不去”才生动精确,完全与作者所立标题相关。这种词义的转化,实际上比起创造一个词汇的难度更大,我们已经证明一个起点和新定义词语的确立,绝非凡人所能为。
精神文明
第三个是钱老超前使用的“精神文明”鸿渐笑道:“柔嘉,你这人什么都很文明,这句话可落伍。还像旧式女人把死来要挟丈夫的作风,不过不用刀子,绳子,砒霜,而用抽象的‘气’,这是不是精神文明?”
后记:
书中作者两次以老钟必称,为主题埋下深深的伏笔。结局更是意味深长:“那只祖传的老钟从容自在地打起来,仿佛积蓄了半天的时间,等夜深人静,搬出来一一细数:“当、当、当、当、当、当”响了六下。六点钟是五个钟头以前,那时候鸿渐在回家的路上走,蓄心要待柔嘉好,劝她别再为昨天的事弄得夫妇不欢;那时候,柔嘉在家里等鸿渐回来吃晚饭,希望他会跟姑母和好,到她厂里做事。
这个时间落伍的计时器无意中包涵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人生就是一座围城,人在社会这个大围城里出入各个小围城,犹如这口老钟一直左右摆动不停歇,悲哀也会一直轮回。不过大概由于太过注意结尾部分意向造化,谨慎一生的作者,却在此处忽略了数量计算,竟把响声和实际时间算错,后德国译本翻译者莫宜佳女士指出了这个问题。
看到这口钟,我想起了喜欢的诗人,约翰 但恩有一首诗《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在茫茫里自成一体; 每个人都是大陆里一片, 亦是沧海里一汪。 若海水将土地冲走一块, 欧洲大陆就减少,海角亦有所缺损,你友人的领土不再完整,连你也有所失去。若有人离世,我亦随之削减,只因我是全体人类的一部分。那么—— 因此,切勿深究丧钟为谁而鸣, 它是为你奏响。
这是中国当代第一博学鸿儒撰写的“新《儒林外史》”,“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这是杨绛先生写在钱钟书《围城》扉页的一句话。婚姻是围城,学校是围城,公司是围城,生活也是围城,我们的一生都是在为“出城”或“入城”而忙碌,入与出映射人生哲理与境界,也成为生命的常态。
钱钟书以他洒脱幽默的文笔,述说着一群知识分子的快乐与哀愁。他的深入骨髓的洞见、通达超脱的生存智慧足以让读者品评再三。《围城》的主题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大题目,既是人类最根本的哲学命题,也是最深入的哲学命题。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