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里是StartCareer
职场情报站 
StartCareer
在线职业教育平台
关注
如果说,工作前和工作后在观念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在工作前你理所应当认为的“真理”,实际上可能是错误的。
但是这些道理,除非你天资聪颖,可以很快悟出来,或者有“贵人”给你指了明灯,否则一定是工作过一段时间后才会慢慢悟出来的。
而现在的社会,时间就是竞争力,效率就是竞争力,早些知道,或许就能早些“弯道超车”
 去BAT做一月拿3千的实习生,
也不要去做一个月拿2万的专车司机
首先,这里没有任何“歧视”专车司机的意思。只是有一个职场道理就是,年轻的时候,要去做对自己价值更大的事情。而这个价值,大多数时候不是钱。
第一,要有长期投资的眼光,
第二,不要做重复劳动性的工作
第一层意思大家很好理解,1个月3000看起来好像在金钱上是亏了,但是去BAT最大的价值就是你会大概率碰到专业领域内最优秀的人和最优秀的团队,和他们一起做事,你的工作能力,思维模式和商业见识会在短时间内得到迅速提高。而这种机会大多数人是没有的,你看每年BAT这种一线互联网公司校招的时候,竞争有多激烈就知道了。
关于第二点,有些人会错把所有的“工作经历“当作“有用的工作经历”。要知道,做一个单一的,线性的,没有向上提升的工作,只会消耗你的输出,而自己得到的输入是极其少的。如果你的工作类型都是类似这种没有价值赋能型的,那之后的空间会变得非常有限。
 选对方向远远比努力重要
我们潜意识里总是会说,只要努力,就会有回报。但,这真的是对的吗?那么多的18线小明星他们每天起早贪黑,为了能得到一个演出机会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成本,但是真正得到回报的人有多少呢?这些回报可以养活自己,并且有盼头的又有多少?不夸张地说,连1%也许都没有吧。
同样的道理也用于其他行业,每个行业都有其二八原则,最好的资源和机会永远只会属于20%的人
古典老师在《跃迁》里也提到过方向大于努力这个道理。最初,跃迁最初是个物理学的概念,我们把它翻译成大白话,应用到工作场景中,其实就是,选择一条对的赛道,你的工作是可以突发质变的。
什么是质变?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新媒体人。很多自媒体大V其实是误打误撞入行的,刚好那个时候他们踩在了风口上,又凭着一股坚持下去的今儿,做着做着,突然有一天,就红了,就融资了,就好像口袋里有点钱了。
这些话听着好像是开玩笑,但实际上,当初他们的选择其实是觉得“看到别人好像都在用,觉得挺好玩的,自己也可以试试”这种心态的。这样的成功,虽然带着一定程度的“运气”,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们有一般人不具备的“敏锐度”。
选择好的方向,不等于投机取巧。这里有两个基本原则,
一是时刻保持对于新鲜事物的关注度,
有独立思考能力。
二是要做自己能理解的事儿,
最好能喜欢,至少不排斥不讨厌。
举个例子,虽然现在区块链很火,但是如果你都压根不明白区块链是个啥,就是因为火才去,那基本上就是被人割韭菜的。
有意识地建立个人影响力
对于想转行或者之后想创业的童鞋,相信对于这点会有很深刻的感触。我们有句话叫“错把平台给你的能力当作自己的能力”。某大型国企的市场部的中层领导,由于先天的公司优势,每天围绕在他身边各种求他办事的人,出去喝酒吃饭他几乎都没怎么掏过钱,几乎是乙方各种“跪舔”他的地位。渐渐的,他发现在这样的国企里呆久了,就没什么动力了,心想着,反正手头有大把的资源和人脉,索性自己创业。
果不然,在不顾家人的反对下,毅然决然地辞职创业去了。但现实总是很残酷,一旦脱离了那个平台,他马上发现,之前那些看似和他关系很好的合作伙伴都开始敷衍他了,往往台面上说得好,到真正合作的时候就不见踪影,久而久之,这些所谓的“朋友”都慢慢消失了,这个让他非常苦恼。到最后,才恍然大悟,他之前依附在他身上的光环,实际上就是平台的光环,随着他的辞职,这些光环也就全部没有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今后想要最大程度的做到工作上的“相对自由”或者不想一辈子打工,不管你在哪里,要有意识地建立自己的专业影响力。这些影响力包括你工作中的专业能力,或者其他延伸地能力,并且通过某个渠道或者技能做输出,类似写作,演讲或培训,渠道可以是微信,微博,知乎,短视频或者其他企业内部和一些线下组织等等。
总之,毫不夸张地说,在未来,个人品牌影响力的价值远远大于房子的价值。
最后,也许你不做到以上三点,也许你现在的工作也不会受什么影响。但如果,你比别人更早知道这三点,并且付诸于行动,那么,你也许可以比别人提前5-10年实现工作规划和理想。
毕竟竞争的本质是效率,
我们都是和时间赛跑的人。
在线职业教育平台

职前培训 | 背景提升
项目实战 | 名企内推 | 私人定制
▲ 关注StartCareer, 精英之路从这里开始
Ref:知乎@大青,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来源:Rawpixel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