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对公孙龙的“支持”
——楚人非人
张远山
楚王在云梦泽打猎,一不留神丢失了心爱的宝弓。左右侍从要去寻找。
楚王制止说:“楚人失之,楚人得之。不必找了。”
孔子听说以后,评论说:“为什么要把‘楚人’与‘人’区别开来呢?不妨说‘人失之,人得之’,这样就符合仁义了!”
老聃听说孔子的评论以后,又评论说:“为什么要把‘人’与‘天地’区别开来呢?不妨说‘失之,得之’,这样就符合天道了!”
老聃可谓达到了公平的至境。
(译自《吕氏春秋·孟春纪·贵公》)[1]
寓言中的楚王非常了不起,他超越了同时代其他君主。在他心目中,自己与臣民,都是平等的“楚人”。如果给楚王戴一顶现代化的高帽子,那么楚王就是民主主义者,达到了伦理的道德境界。
寓言中的孔子比楚王更了不起,他超越了同时代其他思想家。在他心目中,楚国人与天下人,都是平等的“人”。如果也给孔子戴一顶现代化的高帽子,那么孔子就是世界主义者,达到了哲学的自由境界。
寓言中的老子又比孔子更了不起,他超越了古今一切人。在他心目中,人与天地万物,都是造化自然的平等产物。如果也给老子戴一顶现代化的高帽子,那么老子就是宇宙主义者,达到了宗教的天地境界。
这一寓言出自《吕氏春秋》第一卷,是该书第一寓言,为该书确立了扬老抑孔即扬道抑儒的基调。这一价值立场和思想倾向,在孔子成为圣人以前,在儒学成为官学以前,毫不足怪。这一寓言虽有扬老抑孔、扬道抑儒倾向,但是确实抓住了儒、道两家的思想要义,所以寓言中的孔子、老子之言,完全符合各自口吻,堪称极富中国特色的上乘寓言。
《吕氏春秋》是杂家之作,大部分内容并非原创,而是摭拾先秦诸子成说。秦火之后,先秦子书亡佚甚多,因此《吕氏春秋》杂抄的诸多思想数据,成了海内孤本。这一寓言的原作者是谁,也就难以考定。现在能够看到的先秦子书中,唯有《公孙龙子·迹府》曾经提及这一寓言。
公孙龙是惠施以后最为杰出的辩者,名家集大成者[2],以其“白马非马”论名重当世,也受到几乎所有同时代思想家的一致反对。但是所有反对者都无法正面击败其学说,除了谩骂、诽谤别无良策。于是孔子的六世孙孔穿亲自出马[3],假意请求公孙龙收他为弟子,然而拜师的条件是,公孙龙必须放弃“白马非马”学说。于是公孙龙有一段精彩绝伦的言说:
“我之所以为世所重,正是因为‘白马非马’学说。你要我放弃这一学说,然后才拜我为师,那么我就没什么东西可以教你了。况且你想拜我为师,说明你承认智慧和学问都不及我;现在却要求我放弃自己的学说,说明你又自以为智慧和学问都超过我,不是太荒谬了吗?再说我的‘白马非马’论,是令祖孔子也赞成的。我听说楚王有一次打猎,丢了一把宝弓,随从要去寻找。楚王说:‘楚人失之,楚人得之。何必去找?’孔子听闻以后说:‘只须说“人失之,人得之”就可以了,何必说“楚人”?’由此可见,孔子认为‘楚人’和‘人’是两个不同概念。也就是说,孔子认为‘楚人非人’。你不反对令祖孔子的‘楚人非人’论,却反对我的‘白马非马’论,不是太荒谬了吗?先生修习儒术,却反对孔子的‘楚人非人’;先生拜我为师,却反对我的‘白马非马’。这是双重的荒谬!”
孔穿被驳斥得哑口无言,此后再也没人敢与公孙龙正面交锋。
(译自《公孙龙子·迹府》)[4]
公孙龙的话,有两个要点。第一个要点,是揭穿孔穿“先教之,后师之”的可笑伎俩,运用严密的逻辑,证明了其中的荒谬。第二个要点,是用孔穿的本门学说、其祖孔子的一个故事,引出与“白马非马”逻辑同构的“楚人非人”。只不过因为文言尚简,原文并未明确点出“楚人非人”,但是公孙龙的本意,无疑正是如此。
我并不因为赞成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论,就断言楚王的“失弓得弓”故事,以及孔子的“楚人非人”论,均为史实——那样公孙龙就确实得到了孔子的有力援助,尽管公孙龙未必稀罕。相反,我认为这很可能是公孙龙创作的一个寓言。但是正如本篇开头所说,这一寓言符合孔学宗旨。《吕氏春秋》的作者,又对公孙龙的绝妙寓言再予踵事增华的合理发挥,添加了符合老学宗旨的老子评说。即便孔子的“楚人非人”论纯粹虚构,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论也不会因为失去孔子支持而减弱真理性。是否真理,不在于是否得到圣人和权威的支持,仅在于是否得到事实和逻辑的支持。
至于“白马非马”论和公孙龙全部思想体系的重大意义,本文无法详论。我只希望通过这篇小文,消除两千年来中国学人对公孙龙的历史偏见,说明“白马非马”决非望文生义者想当然以为的谬论,同时希望更多的热爱真理者,投身于公孙龙绝学的研究和探索。
[1]《吕氏春秋·孟春纪·贵公》:“荆人有遗弓者,而不肯索,曰:‘荆人遗之,荆人得之,又何索焉?’孔子闻之曰:‘去其“荆”而可矣。’老聃闻之曰:‘去其“人”而可矣。’故老聃则至公矣。”
[2]公孙龙(约前325-前250):姓公孙,名龙,字子秉。战国末期赵国人。名家集大成者。有《公孙龙子》十四篇,今存五篇。今本首篇《迹府》为后世浅人编纂羼入,学理解说完全不得要领,但材料或有所本。
[3]孔穿(约前312-约前262):字子高,孔子六世孙。战国中晚期鲁国人。
[4]《公孙龙子·迹府》:“龙与孔穿会赵平原君家。穿曰:‘素闻先生高谊,愿为弟子久,但不取先生以白马为非马耳。请去此术,则穿请为弟子。’龙曰:‘先生之言悖。龙之所以为名者,乃以白马之论尔。今使龙去之,则无以教焉。且欲师之者,以智与学不如也。今使龙去之,此先教而后师之也;先教而后师之者,悖。且白马非马,乃仲尼之所取。龙闻楚王张繁弱之弓,载忘归之矢,以射蛟、兕于云梦之圃,而丧其弓。左右请求之。王曰:“止。楚人遗弓,楚人得之,又何求乎?”仲尼闻之曰:“楚王仁义,而未遂也。亦曰人亡弓,人得之而已,何必楚?”若此,仲尼异“楚人”于所谓“人”。夫是仲尼异“楚人”于所谓“人”,而非龙异“白马”于所谓“马”,悖。先生修儒术而非仲尼之所取,欲学而使龙去所教,则虽百龙,固不能当前矣。’孔穿无以应焉。”〇参见《孔丛子·公孙龙》相关异文,不过此书多被视为汉代伪书。
— END —

回复“庄子江湖”可查阅往期目录
点击链接可收看往期精华文章
长按识别二维码订阅“庄子江湖”
编辑:贺马儒
感谢分享朋友圈,转载请注明来源
纸质发表和出版,联系公众号后台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