貍奴·小於菟
——山經名物漫譚02
劉朝飛
案:本文是由作者2016年05月16日在遠山道場(張遠山著作讀者微信羣)分享課的講稾整理而成,原名《貍奴·小於菟——山經名物漫譚02》。改成現在的名字,是就本文大部分內容而言,而文章後面也會有一些與“家養”關聯稍弱的內容。

齊白石 貓
哪種古典文學作品中出現貓了?
跟我熟的朋友大概馬上就說:貍貓換太子。是的,我喜歡《三俠五義》,當然會首先想說貍貓換太子。
个人認爲《三俠五義》原書其實可以分三部,第一部可以叫做《貍貓換太子》,第二部就是《五鼠鬧東京》,第三部是《襄陽平叛》。大家可以看到,前面兩部分都跟貓有莫大關係。
《貍貓換太子》的故事是說,李妃生下的太子,被劉妃和太監郭槐設計用剝了皮的貍貓換走,以及與之相關的一系列故事。
《五鼠鬧東京》就說講五鼠弟兄主要是老五白玉堂,看四帝仁宗封南俠展昭做“御貓”,覺得很不服氣,就來找他比試高低的故事。
聯繫這些故事的創作背景,我們可以知道,明清時養貓文化已經很流行了。
清代還出現了專門寫貓的書,如《貓苑》《貓乘》(乘的意思是歷史)。
八大山人 貓
那麼國人從甚麼時候開始大量養貓的?
有人可能會認爲是唐代。有一个傳說是說,中國本沒有貓,唐僧去西天取經後才帶回養貓文化。這當然不是真實的歷史,但唐代之前國人並沒有大量養貓,則是真實的。而據我考察,應該說大面積流行起養貓風俗的時代是宋代,也就是《三俠五義》故事背景那个時代。唐代養貓的也不少,但明顯沒有宋代多。

《中國出土壁畫全集》中的貓。(繪畫作品中的貓,幾乎全部出現在宋及宋以後,唐之前罕見。)
那養貓的古人都有誰呢?
當然,這个問題跟第一个問題一樣,答案可以有很多種。比如以前我說過的莊學之友黃庭堅。有詩爲證:
乞貓(宋·黄庭堅)
秋來鼠輩欺貓死,
窺甕翻盤攪夜眠。
聞道貍奴將數子,
買魚穿柳聘銜蟬。
貍奴就是貓。一般情況下,古人說的貍就是貓。今天我們說貓奴是指人,養貓成癖的人。古人說貍奴指的卻是貓,是對貓的愛稱。
“小於菟”也是貓。於菟是老虎,小於菟的本義是小虎,但是也多用來指貓。(於菟音烏涂。)
乞貓二首 其一(宋·曾幾)
春來鼠壤有餘蔬,
乞得貓奴亦已無。
青蒻裹鹽仍裹茗,
煩君爲致小於菟。
這首詩,是我找到“貍奴”“小於菟”出現在一起的最早的詩。
曾幾是陸游的老師。陸游是个高產詩人。那他寫到貓的詩,也非常多。大概有20多首,其中很多是專門寫貓的。比如:
贈貓(宋·陸游)
鹽裹聘貍奴,常看戲座隅。
時時醉薄荷,夜夜占氍毹。
鼠穴功方列,魚餐賞豈無。
仍當立名字,喚作小於菟。
嘲畜貓(宋·陸游)
甚矣翻盆暴,嗟君睡得成。
但思魚饜足,不顧鼠縱橫。
欲騁銜蟬快,先憐上樹輕。
朐山在何許,此族最知名。
陸游自注:俗言貓爲虎舅,教虎百爲,惟不教上樹。又謂海州貓爲天下第一。
很多朋友都聽過這个故事,說貓是老虎的師父,教給了老虎很多本領,最後老虎忘恩負義想喫掉貓,貓爬到樹上才幸免於難,老虎又求貓教給它上樹,貓再也不肯了。從陸游的記載來看,這个傳說早在宋朝就有了。
鸚鵡籠寒晨自訴,貍奴氊暖夜相親。
又:穀賤窺籬無狗盜,夜長暖足有貍奴。
陸游他竟然用貓來給他暖被窩、暖腳!!!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宋·陸游)
風卷江湖雨闇村,四山聲作海濤翻。
溪柴火輭蠻氊暖,我與貍奴不出門。
又:勿生孤寂念,道伴有貍奴。
陸游也把貓當做精神伴侶。這點跟今天很多人一樣。

那麼,養貓的歷史可以追溯到甚麼時候呢?
一般西方講養貓歷史的,會追溯到古埃及。
中國的話,從文獻上來看,最早的明確的養貓記錄,在南朝的顧野王那裏。顧解釋“貓”的時候說:似虎而小,人家畜養令捕鼠。(唐·慧琳《一切經音義》卷一一、一四、二四、三一、三二、六八、七二。)
但是!有一个問題!就是六朝前人們普遍養來抓老鼠的,並不是貓。是甚麼?是狗。狗拿耗子的事,我們《山經名物漫譚》下次聊到狗的時候,將重點介紹。這裏略過。
總之顧野王之前明確的養貓記錄我還沒發現。
我們說《莊子》。《莊子》對貓有特別的觀察記錄。
《逍遙遊篇》:莊子曰:子獨不見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東西跳梁,不避高下;中於機辟,死於罔罟。今夫斄牛,其大若垂天之雲。此能爲大矣,而不能執鼠。
“卑身而伏,以候敖者”,這句相當傳神。後來常被引用來描述貓。
《秋水篇》:騏驥驊騮,一日而馳千里,捕鼠不如貍狌,言殊技也。
這段也是模擬化用《逍遙遊》的。
後來這段話經常被轉鈔:
《尸子》:使牛捕鼠,不如貓狌之捷。(《御覽》九一二引。)
又:鷄司夜,貍執鼠,日燭人,此皆不令自全。(《意林》引。)
《韓子·揚權篇》:使鷄司夜,令貍執鼠,皆用其能。
《說苑》卷一七:騏驥騄駬,倚衡負軛而趨,一日千里,此至疾也。然使捕鼠,曾不如百錢之狸。
又:騏驥騄駬足及千里,置之宫室使之捕鼠,曾不如小狸。
前引兩段《莊子》,應該說其中的貓更像是野生的,一則它與黃鼠狼(狌)並列,二則“中於機辟,死於罔罟”說明它是被捕獵的對象。同樣《尸子》那兩條也不能看出它是家養。但是後面三條的記述就比較像是在說家養貓了。“讓鷄去打鳴報時,讓貓去抓老鼠,都是因爲它們有相應的能力”,人在其中的主導地位比較明顯。“百錢之貍”,以百錢買來捕鼠的貓,絕不是作爲獵物的死貓,只能是作爲家畜的活貓。“置之宫室使之捕鼠”,就更能說明是家養的了。
此外家養貓的相關記載還有:
《淮南·泰族篇》:貍執鼠而不可脫於庭者,爲搏鷄也。
就是說,貓會抓鷄喫,所以不讓他出到院子裏。不讓貓到院子裏,貓在哪兒?當然是屋子裏。屋子裏?間接就證明養貓事實的存在了。
《淮南·說山篇》:壞塘以取龜,發屋而求貍,掘室而求鼠,割脣而治齲,桀跖之徒君子不與。
“發屋而求貍”就是拆了屋子抓貓,也是說貓在屋子裏,也可以間接證明養貓事實的存在。
晉·郭璞《爾雅注》裏還說有一種猿猴叫蒙貴的,“可畜,健捕鼠,勝於貓”,可以養來抓老鼠,比(養)貓(捕鼠)強。這些都可以作爲南朝之前國人養貓文化的間接記錄。
而近年還有國際上的研究報告,稱找到了相關攷古證據,其化石可以說明中國人早在5000多年以前就開始養貓了(http://www.guokr.com/article/437772/)。所以上面所有曖昧的國人養貓的證據,又都有了一定的分量。
中國古代的家貓骨化石
今天的城裏人養貓的,很多已經脫離了捕鼠這種實用目的,而更加偏向精神伴侶這種形而上的內容。
《山海經》中恰恰有條疑似相關的內容。
《中山經》1-12:有獸焉,其狀如貍而白尾,有鬣,名曰朏朏,養之可以已憂。【郭璞注:謂畜養之也。普昧反(pèi)。】
就是說,從前有座山叫霍山,山上有種動物,它長的樣子像貓,有著一條白尾巴,身上有長長的毛,名字叫做朏朏(pèi),豢養它可以消除憂愁,就是說它可以做人的精神伴侶。
咦?這不就是白尾巴獅子貓麼?!(玩笑。)
這段話有時會被當作中國最早的養貓記錄。嚴格意義上的“養貓”,是豢養家貓,而非簡單的像養獅子老虎那樣囚禁餵食它們。也就是說,養貓是人貓的雙向選擇結果,人和貓相互適應與對方生活在一起。《山經》中的朏朏本生活在山中,似乎並非家貓可比。但野貓“進化”成爲家貓,總歸有一个過程,或許朏朏正處在這个過渡狀態也不一定。
又有人說《楚辭·山鬼》“乘赤豹兮從文貍,辛夷車兮結桂旗”的文貍,即下面我們說的靈貓。但我覺得“養之可以已憂”的朏朏,才更像是可愛女神的小跟班兒呢。
徐悲鴻 山鬼圖。(可惜畫了赤豹而沒畫文貍……)
南1-6:有獸焉,其狀如狸而有髦,其名曰類,【郭璞注:“類”或作“沛”,“髦”或作“髮”。】自爲牝牡,食者不妬。
“其狀如狸而有髦”,還是獅子貓啊?!(玩笑。)
古人多認爲這裏說的類獸即靈貓。靈貓背部中央有一條豎起來的黑色鬣毛,呈縱紋形直達尾巴的基部。此即經所謂“有髦”。古人更多地其實是注意靈貓身上可以出產香料,所以它有个別名叫做麝香貓。而其香腺正是長在會陰部位,所以古人因此誤以爲它是雌雄同體,即經所謂“自爲牝牡”。古醫書還認爲它有一種“鎮心安神”的藥效,此或即經所謂“食者不妬”。

南宋·毛松 麝香圖。
西3-16:有獸焉,其狀如狸【郭璞注:或作豹。】而白首,名曰天狗,其音如榴榴,【郭璞注:或作貓貓。】可以禦凶。
有一種動物,它的樣子長得像貓或者豹(貓豹本來長得就像,所以在這裏其實可以通用),腦袋是白色的,叫起來發“榴榴”或說“貓貓(喵喵?)”的聲音。看描述我們會覺得它很像是種貓。但是它的名字卻叫做“天狗”!其實這个“狗”字,跟狗這種動物,可能也沒甚麼關係。就像山經中有一種叫“彘”的動物,就跟豬沒有任何關係,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
西3-22:有獸焉,其狀如狸,一目而三尾,名曰讙,【郭璞注:讙,音歡,或作原。】其音如
百聲,是可以禦凶,服之已癉。
前面我們說的“白尾巴獅子貓”,“雌雄同體獅子貓”“白腦袋小貓咪”,還有下面說的“白腦袋虎貓”,都是可以從自然角度來理解的。可能有人覺得還是有些奇異處,但“已憂”“不妬”只是藥效,“禦凶”跟喜鵲報喜類似,其實也都是很好解釋的。但是這裏的讙獸“一目三尾”,確實不像自然界真實存在的動物。有人將經中“讙”讀作“獾”,但也沒甚麼根據。正是由于這種非自然屬性,使得這種讙獸,在當下流行的日式“妖怪”文化的影響下,比較受歡迎。
讙,劉力文 繪。(這个形象也出現在電視劇《山海經之赤影傳說》中。)
中11-42:有獸焉,其狀如狸而白首,虎爪,名曰梁渠,見則其國有大兵。
有人說梁渠是頭上有白花紋的果子貍(又名花面貍)。但果子貍明顯不夠兇猛,“虎爪”“兆兵”不像是它的風格。所以梁渠明顯是另外一種兇猛的貓科動物。
通過上面四種“如貍”之獸,我們可以看出,《山經》裏的動物雖然有些確實身上的神性色彩比較濃,但也有很多可以通過自然科學來解釋的。
現在有一種圖片很有名,網上紛紛在傳它就是甲骨文中的貓字,因爲它們確實有點像呆萌的貓咪。
但是毫無疑問這是“鼎”字。
至于古文字中的貓字,卻被一般人所忽略。古文字中有一个字,那就是:
這个今天我們寫作“豸”,讀zhì。有學者還指出,古文字中,貓、貌、豸字相通,都是“卑身而伏,以侯敖者”的貓,豸即貓本字。(《古文字詁林》引馬敘倫說。)總之豸的字形字義,才跟貓更加接近。
從上面的誤會和真實裏我們也可以看出,在上古時期人們的認識中,貓的形象主要是兇猛,而非“呆萌”。
袁江 貓雀圖。(唐·閻朝隱《鸚鵡貓兒篇詩序》:鸚鵡,慧鳥也;貓,不仁獸也。)

明宣宗 五狸奴图卷(局部)

《山經名物漫譚》系列往期目錄:
01桂華秋皎潔(可点击蓝色部分跳转)
緒論二·“妖怪”三義與《山海經》 http://t.cn/R54R8fa
緒論一·漫談中國傳統博物學的來源 http://t.cn/R54R8fX
江湖君按:原文首發于章黃國學公衆號。本次轉發時作者有所增補。
— END —

回复“庄子江湖”可查阅往期目录
长按识别二维码订阅“庄子江湖”
编辑:贺马儒
感谢分享朋友圈,转载请注明来源
纸质发表和出版,联系公众号后台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