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甚麼鬼?
——山經名物漫譚06
劉朝飛
鬼是甚麼?
首先我們來看鬼這個字,上面的甶(fú)表示它的大頭,下面的儿(rén)表示它的身體(請注意這裏的儿是人字異體,不是兒女的兒),還有厶這個裝飾筆畫其實並不表達甚麼。我認爲“鬼”可能不是象形字或者形聲字,而是一個會意字,這裏的“大頭”“人形”表示的是抽象的“醜陋”“可怖”含義。爲甚麼這麼說呢?像人不是人,其實最嚇人,鬼字從人形正緣于此。鬼又並不一定要是“大頭娃娃”,鬼可以有很多形態,大頭鬼只是其中的代表。
很多醜陋可怖似人非人的東西,都被我們的祖先稱作鬼。比如人死後的魂靈,又比如某些“怪獸”。今天我們就來看一種被當作鬼的怪獸。

古文字中的鬼、畏、醜。
我猜想,鬼字就是表示一個像人又不是人的“醜陋”“可怖”東西,畏就是用鬼拿著打人的兵器來表達“可怖”,鬼本身有“醜陋”的含義所以醜字用鬼來作形旁。
《山海經》裏說,遙遠的西方有一座山叫作剛山,發源于剛山的有一條河流叫作剛水,剛水裏有很多怪物,它們都是“人面獸身,一足一手”,叫聲如同人的呻吟。這種怪獸叫作“<光鬼>(huī)”,或者“<失鬼>(chì)”。

《西次四經》第13座山,剛山。
《山海經》的作者稱之爲“神<光鬼>”,但這裏的“神”恐怕跟“鬼”沒有太大區別。需要說明的是,首先,“神×”這種短語結構在《山海經》中是很常見的,“神×”的意思確實就是“叫做×的神”;其次,在古人的認識,神和鬼的界限並不是很明確,如《楚辭·九歌》中的“山鬼”其實是山神,如《西山經》裏的“有窮鬼”實際應該是有窮氏的祖先神,又神字其實有一個寫法正是“䰠”。此“神”的名字有爭議,或从光,或从失,然而總不脫“鬼”旁,應該能夠說明當時人們是把它們視作鬼的。
歷來的學者對這個左邊是光右邊是鬼的字的解釋是比較少的,似乎它在後來沒有甚麼太多影響。但我卻認爲實際上<光鬼>這種形象後來不斷被演繹,古書中常見一些的山鬼、山精、山都、山魈等,其實都是神<光鬼>的變形,而至今南方還有相關傳說。
東晉時期有一部講修仙的書叫作《抱朴子》,其中有一篇叫《登涉》,說的是登山涉水。登山涉水嘛,難免人們會有諸多恐懼情緒,會因此想象出很多神怪。山裏的怪物,就被稱作山精。這書裏說山精有很多種,其中一種是“形如小兒獨足”,腳跟向前腳掌向後,喜歡侵犯人。又有一種,形狀像鼓,紅色,也是“一足”,名字叫作“”。可以看到“形如小兒”即約等于《山海經》裏說的“人面獸身”,“獨足”“一足”即《山海經》裏說的“一足”,暉跟<光鬼>的讀音(郭璞注音恥回反)也是比較接近的。(有的版本郭注是“音揮”,這就更近了)可以看到,其中演化的痕跡我們還是能夠把握住的。
南朝·宋有一部《永嘉郡志》,說“安國縣有山鬼,形體如人而一脚”,也是神<光鬼>形象的演變形態。杜甫有詩“山鬼獨一腳,蝮蛇長如樹”,用的典故正是這個系列傳說。
當時的祖沖之(沒錯就是那個算出圓周率的古代數學家)的《述異記》也記錄了一個相關故事,說在元嘉(424年—453年)初年,富陽人王某在河瀆中捉螃蟹時,偶然抓住一個怪物。這個怪物“人面猴身,一手一足”,還會說話,有一些害人的技能,但最終還是被王某消滅了。它的名字就叫山魈。可以看到,這種山魈主要形象跟神<光鬼>幾乎完全相同!《山經》“獸身”此處作“猴身”,我覺得更能說明問題:神<光鬼>也好,山魈也好,其實很可能是一種靈長類動物。

比較好玩的是,“山魈”在古代一直是半鬼半獸的形象,近代以來卻被用來稱呼一種非常實在的動物。而山魈屬有一種,正叫做“鬼狒”。

而把不熟悉動物當鬼,這種心理不單在古代有。前些天網上紛紛在傳的“水鬼”,正是,一種真實存在,並無神異的動物“白喉三趾樹懶”。

案:本文是由作者2016年08月27日在遠山道場(張遠山著作讀者微信羣)分享課的講稾整理而成,是《山經名物漫譚》系列的第06講。

《山經名物漫譚》系列往期目錄:

01桂華秋皎潔(可点击蓝色部分跳转)
緒論二·“妖怪”三義與《山海經》 http://t.cn/R54R8fa
緒論一·漫談中國傳統博物學的來源 http://t.cn/R54R8fX
— END —

回复“庄子江湖”可查阅往期目录
长按识别二维码订阅“庄子江湖”
编辑:贺马儒
感谢分享朋友圈,转载请注明来源
纸质发表和出版,联系公众号后台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