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中国民气在南,王气在北;山西出将,山东出相”?
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回答
民气在南,王气在北这个说法不正确的,史家奉东晋为正朔,朱元璋以南人身份建立明朝,请问本朝前四代最高领导人是不是南方人?
不过山西出将,山东出相这个观点是有价值的。
其实这里的山西山东指的是函谷关西的关中地区,和函谷关东的关东地区【即现在的华北地区,不是山海关东】。
山西出将,山东出相。其实正反应了天朝的内部地缘。
下面我试举战国末期的例子。

图中A的位置就是大名鼎鼎的函谷关,这是关中的第一道大门。

通过图2可以看出,关中周围都是高山险峻,只要在关隘处放置重兵,守护得当,就可以确保关中平原的基本安全。

《史记·留侯世家》:“夫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
至少在秦末,天府之国的称谓,还可以落在关中的头上,这是一个很好的地方,在降水量丰沛,气候温暖的时期,是宜农区,只要注意水利设施,就不难做到丰收。
而因为处在四塞之国,防御成本不高,军事压力不严峻。能丰收就有了物质基础,能守关就有了安全基础,这是北方地缘最有优势的地方,得到关中的政权就有了一份大家业。
然而在战国时期,最发达的却是关东地区,秦国西部北部都是胡人,比较落后,没有重大意义。
秦国要统一,必须东出。秦国的君主战略眼光很高,他们选择了山西作为主要争夺地。

山西地形较为复杂,整个地区的地势呈北高,中、南部低的簸箕状。东部与西部是山地,延绵起伏,巍峨雄险。东太行山,西吕梁山,北恒山、五台山,南中条山。中部有汾河流经,地势较低,是全国有名的河谷农业区。山西属于黄土高原的东部,土质较疏松,沟壑纵横,多黄土发育。境内有山地、高原、盆地、台地等多种地貌类型。山区、丘陵、高原占总面积的大部分。
山西是华北地区的战略高地,得到这里就对关东诸国有了巨大军事优势。而且山西西南部的谷地是华夏开发最早的地区,被认为和夏朝有关,这里还是魏国的故地,梁惠王迁都以前的魏都就在山西西南部的安邑【今夏县附近】,总之,山西即有重大经济意义也有重大军事意义。
而山西的军事重点是上党,也就是今天的长治地区。

《国策地名考》曰“地极高,与天为党,故曰上党”
上党是山西的高地,俯瞰华北平原,邯郸根本就是在上党俯冲之下。得到这里,将对战国末期的关东最强战国---赵国形成毁灭性的优势。

这就不难理解为何长平之战那么惨烈了,不仅赵国的有生力量被严重消耗,秦国也透支了国力,
面对险恶战局,赵括命令部队原地筑垒防御等待援兵。秦军乘势合围赵军于谷地。赵军被围的消息报到邯郸。赵孝成王意欲合纵抗秦,遣使求救于临近的楚、魏等国。但由于之前赵国使者入咸阳和谈得秦昭襄王厚遇,诸侯国不愿救赵。赵孝成王只得派出本国的部队赶往长平前线救援。
秦国方面,得知赵军主力已被合围,昭襄王亲自赶到河内郡,给所有的郡民赐爵一级,命郡内十五岁以上男丁悉数出征支援长平前线,阻击赵国援军,被围的赵军无法得到援助。9月,在被困46天后,赵括在突围时被秦军射杀。赵军伤病饿殍无法再战,只得全体投降。秦军俘虏赵军近40万人,己方伤亡过半。
因为地缘优势,让关中政权的防御成本低,因为自然条件优厚,可以安心发展经济,在有了国力储备以后,只要占据山西,就可以对关东形成巨大优势,关中的军事力量显得很强大,进可争天下,退可王关中,于是人们说“山西出将”。


下面说一说“山东出相”,其实我们都知道秦国本土的高级政治人才是异常匮乏的,所以秦国极其依赖客卿制度,对秦国的发展起到重大作用的商鞅【商鞅变法】,范睢【远交近攻】,李斯【谋取天下】都是关东人,所以说关东出相。
然而这些人都是关东的士,却是在本国郁郁不得志以后才去秦国的,而大量
关东士人,鄙视秦国,甚至有“义不帝秦”的典故。
老实说,我以前很难理解,为何关东士人如此厌恶秦国?
是因为血脉问题?赵国和秦国根本就是同族啊?【同是赢姓】
是因为蛮夷之防?楚国的蛮族色彩也非常浓厚啊?


可关东士人并没有抵制赵和楚。
这个问题困惑了我好几年,我隐隐约约有些想法,但是因为水平有限,难以深究,后来我看到了张远山先生的文章,才豁然开朗。先生的文章知识庞杂,结构精妙,但篇幅很长,不想细看的可以不看,我大概总结一下:

秦国信奉的是多神论思想,而关东士人信的是一元论思想,秦国人在关东士人看来不仅是暴虐野蛮人,更是低端异教徒,与关东士人的“道”完全 是背道而驰,如果秦国强大将对关东士人共同的信仰底线造成毁灭。所以有操守的关东士人绝不投靠秦国。
后来汉承秦制,关东作为华夏文化最高的地区,其士人靠自己的智慧为君主服务,所以“山东出相”。

然而秦国统一果然对关东士人的信仰造成了重大破坏,这造成了关东知识阶层的对秦国的历史性仇恨,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大父开地,相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父平,相厘王、悼惠王。悼惠王二十三年,平卒。卒二十岁,秦灭韩。良年少,未宦事韩。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
良尝学礼淮阳。东见仓海君。得力士,为铁锥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始皇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
张良就是典型的高级关东士人,他弟弟死了都不管,拿出万贯家财来刺杀秦始皇,而在秦朝那样严苛的制度下,张良和刺客居然能靠近秦始皇,甚至差点得手,失败后甚至能隐匿起来学习黄石公之术。我们不能不怀疑秦始皇的巡游队伍中是否有人暗有二心,毕竟秦国许多高官是客卿,而客卿都信奉关东一元论思想,内心视秦始皇为异端。
然而这事还没完,日后“诛暴秦”竟成为西汉法统的来源之一。
而后来在会稽郡,百姓曾祭祀秦始皇,深受关东思想影响的地方官觉得暴秦的君主没有资格受供奉,认为这是“淫祠”,于是准备裁祠。
江湖君按:本文转自知乎,点击阅读原文可跳转原答。
— END —

回复“庄子江湖”可查阅往期目录
长按识别二维码订阅“庄子江湖”
编辑:贺马儒
感谢分享朋友圈,转载请注明来源
纸质发表和出版,联系公众号后台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