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一键关注
神农归藏历,山西襄汾陶寺
——《伏羲之道》书摘2
张远山
六、山西襄汾陶寺(前2200,龙山晚):太极台“浑夕之山”
龙山中期,连山纹转化为六十四卦的阴阳符号,完成了“八卦”从观念到符号的体系化;连山历河图转化为归藏历太极图,又完成了“太极”从观念到符号的标准化。于是龙山晚期,伏羲连山历正式升级为神农归藏历,因为神农归藏历就是太极八卦历。
伏羲连山历正式升级为神农归藏历的标志,就是龙山文化的顶峰——2002年发现的山西襄汾陶寺观象台(图2-30中,编号ⅡFJT1)。[25]

图2-30、山西陶寺太极观象台:浑夕之山
陶寺观象台既有观测点,也有观测墙。考古学家何驽的团队,从2003年12月22日冬至到2005年12月23日冬至,摹拟观测了两年,从观测墙的不同墙缝中,观测到了冬至、春分、秋分、夏至的日出。证明这一遗址并非宗教祭祀台,而是天文观象台。[26]
陶寺观象台的外形,酷似太极图,不仅是圆形,而且是顺时针旋转,正是归藏历太极图的原型。龙山中期伏羲族彩陶上的归藏历太极图,虽然已经变成顺时针旋转,阴阳双鱼也已密合,但是密合的阴阳双鱼,尚缺鱼眼。直到陶寺太极观象台建立,太极图才最终完型。
归藏历太极图的阴阳鱼眼,源头有二:一是龙山中期甘肃双鸟太极图的双鸟头(图2-23C)。二是龙山晚期山西陶寺太极台的观测点。
星空、太极台、太极图,三者逻辑紧锁。
其一,星空的顺时针旋转,决定了太极台、太极图的顺时针旋转。
其二,星空的顺时针旋转,是天空的运行轨道,简称“天道”。
其三,太极台的顺时针旋转,是天文。
其四,太极图的顺时针旋转,是历法——神农归藏历。
不过伏羲太极图仅是神农归藏历的一部分,神农归藏历的另一部分是伏羲六十四卦。中古以后的大量文献记载,也能证明伏羲太极图与伏羲六十四卦一体双生而不可分割,唯一的初始功能是历法。
比如《易传·系辞》记载:
古者庖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当期之日。
“仰则观象于天”,就是观测天上的日月星辰。
“俯则观法于地”,就是观测地上的圭表投影,用阴阳爻符记录下来就是圭象(卦象)。
“观鸟兽之文”,就是用陶器上的鸟兽纹表现天文,功能是标示旋转方向。
“始作八卦”,就是始作八圭,立于四正四维。
“以通神明之德”,就是历法开天。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易”就是天道的“阴阳变易”,“太极”兼指太极台、太极图,“两仪”就是阴鱼、阳鱼,“四象”就是太阳历四时(始于四正)、太阳历四季(始于四维),“八卦”就是八圭。
“凡三百有六十,当期之日”,就是伏羲六十四卦分为内外双圈,围于伏羲太极图之外:内圈六十卦三百六十爻,计算三百六十日;外圈四卦,计算五日或六日。这一观念体系,龙山中期已经完成于甘肃、青海(图2-11)。
又如汉代《龙鱼河图》记载:
伏羲氏王天下,有神龙负图出于黄河。法而效之,始画八卦,推阴阳之道,知吉凶所在,谓之河图。
《汉书·五行志》记载:
伏羲氏继天而王,受河图,则而画之,八卦是也。
两者只是把“河图”与“太极图”混淆为一,但是只要明白所言“河图”并非连山历的逆时针河图,而是归藏历的顺时针太极图,就能明白伏羲太极图、伏羲六十四卦从诞生之日起就不可分割,仅有“推阴阳之道”的历法功能。后来玉器三族新增了“知吉凶所在”的占卜功能,最终仅剩可以占卜的六十四卦,抛弃了不能占卜的太极图。
《山海经·北山经》同时记载了陶寺观象台和陶寺历法盘:
北岳之山,又北百八十里,曰浑夕之山。
有蛇一首两身,名曰肥遗。
所言地理位置,正是山西襄汾陶寺。
“浑夕之山”,正是陶寺观象台,亦即神农归藏历的天文台。
“肥遗”,正是陶寺历法盘,亦即神农归藏历的历法盘(详下)。
陶寺太极台为何称为“浑夕之山”?因为伏羲连山历升级为神农归藏历,作为历法基础的天文学理论“浑天说”,也同时升级为“浑夕说”。
“浑夕”是初始之名,“宣夜”是后起之名。“浑”通“恒”,古作“亘”,信奉“盖天说”的黄帝族南下入主中原以后,为“亘”加“盖”,变成了“宣”。“夕”即“夜”。所以上古伏羲族的“浑夕说”,中古以后被黄帝族改为“宣夜说”。
由于伏羲族的“浑夕说”不合黄帝族的“盖天说”,所以中古以后对“浑夕说”具体内容的记载,大多已经亡佚。目前比较完整的一条,见于《晋书·天文志》:
宣夜之书亡,惟汉秘书郎郗萌记先师相传云:“天了无质,仰而瞻之,高远无极,眼瞀精绝,故苍苍然也。譬之旁望远道之黄山而皆青,俯察千仞之深谷而幽黑。夫青非真色,而黑非有体也。日月众星,自然浮生虚空之中,其行其止,皆须气焉。是以七曜或逝或往,或顺或逆,伏见无常,进退不同,由乎无所根系,故各异也。故辰极常居其所,而北斗不与众星同没也;摄提、填星皆东行,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迟疾任情,其无所系著可知矣,若缀附天体,不得尔也。”
伏羲连山历的天文学基础“浑天说”,与神农归藏历的天文学基础“浑夕说”,最大的区别就是前者有天球假设,后者抛弃了天球假设。
“浑天说”的天球假设,分为几个阶段。
最初假设,地球之外有一个顺时针旋转的天球,日月星辰都镶嵌在天球上,所以也顺时针旋转。
随着观测不断深入,必将发现众多星辰的运行方向并不一致,运行速度也不相同,天球假设无法加以合理解释。
其他民族不愿放弃天球假设,于是增加一重又一重天球,变成“七重天”、“九重天”、“三十三重天”(进而拟想出与之对应的十八层地狱等等),同时进一步假设多重天球都是透明水晶球,地球上的人们隔着多重天球,仍能看见日月星辰。
唯有伏羲族拥有上古时代最为彻底的科学精神,认为无论多少重天球,都不能解释无数星辰的不同运行方向和速度,于是认为“天了无质”,“日月众星,自然浮生虚空之中,其行其止,皆须气焉”;日月众星“或顺或逆,伏见无常,进退不同,由乎无所根系”,“若缀附天体,不得尔也”。于是抛弃了有天球假设的“浑天说”,升级为没有天球假设的“浑夕说”;同时把陶器时代遍及全球的宇宙生成论“地水火风”四元论,升级为中国独有的“气一元论”。所以中国的宇宙模式,既没有“九重天”[27],也没有与之对应的“十八层地狱”。
伏羲连山历的“浑天说”,以二十八山为地面坐标,地球上有昼有夜。神农归藏历的“浑夕说”,以二十八宿为天空坐标,星空中没有昼夜,除了恒星,只有永恒的黑夜,是谓“恒夕”。由于“恒”、“浑”音义皆近,为了与“浑天说”保持既相关又相异的连续性,所以仅改一字,称为“浑夕说”。
现代天文学已经不再以太阳黄道为天文学基准,改为以天球赤道为天文学基准,与八千年前的伏羲族一样。
现代天文学也抛弃了天球假设(仅是仍用“天球经纬”标示星空的具体位置),创立了与“浑夕说”基本等价的“大爆炸”理论,与四千年前的神农族一样。
天文是历法的基础,由于伏羲族在上古时代抵达了空前绝后的天文高度,所以神农归藏历也抵达了空前绝后的历法高度——阴阴合历。
七、山西襄汾陶寺(前2100,龙山末):阴阴合历“肥遗盘”
上文已言,《山海经·北山经》不仅记载了陶寺观象台“浑夕之山”,也同时记载了陶寺历法盘——“有蛇一首两身”的肥遗盘(图2-31)。[28]

图2-31、山西陶寺历法盘:肥遗盘
“肥遗蛇”从尾至首,顺时针旋转,标示归藏历太极图的旋转方向。“一首两身”,标示归藏历的阴阳合历。
阴阳合历的两大要义:
一是用二十四节气标示太阳历,从冬至后一日起计,四时八节距离冬至的时间基本固定,便于按时种地。
二是用朔望月标示太阴历,月初必为新月,十五必为圆月,月底必为残月,便于记忆日期。
由于朔望月短于太阳年十二等分的太阳月,所以阴阳合历必须设置“闰月”。
神农归藏历把太阳年、朔望月整合为一的方法,就是中古以后沿用四千年的“十九年七闰”。十九年中,不设“闰月”的十二年,有十二个朔望月;设置“闰月”的七年,有十三个朔望月。中国自古相传的“十九年天道循环”,正是神农归藏历开创的历法循环。
肥遗“一首两身”,内身十二黑斑,标示不设闰月的年份,尾部一小块黑斑,标示闰余;外身十三黑斑,标示设置闰月的年份,尾部一小块黑斑,标示闰余。所以“肥遗”之名,源于“一首两身”的历法内涵,“肥”指太阴历、太阳历“两身”,“遗”指年底闰余。
肥遗口中,又含嘉禾。
一是寓有按历种地、年年得食的美好愿景。
二是口内牙齿数与口外禾穗数,分别对应内身年、外身年的大小月数。
下六齿和下六穗,标示内身年的六个朔望小月(29日)和六个朔望大月(30日)。
上六齿和上七穗,标示外身年的六个朔望小月和七个朔望大月,其中一个朔望大月是闰月。
陶寺肥遗盘足以证明,神农归藏历是阴阳合历。而神农归藏历计算阴阳合历的具体方法,是伏羲六十四卦分为内外双圈与伏羲太极图相配的“伏羲全图”。双圈卦序的具体排法和具体算法,详下第三、第四章,本章仅言大略。
一阳的复卦
到六阳的乾卦
,是阳仪32卦,密合于太极阳鱼,共同标示太阳上半年北“归”北半球,导致北半球从冬至六阴的最冷,到夏至六阳的最热。
一阴的姤卦
到六阴的坤卦
是阴仪32卦,密合于太极阴鱼,共同标示太阳下半年南“藏”南半球,导致北半球从夏至六阳的最热,到冬至六阴的最冷。所以太极八卦历,称为“归藏历”。
神农归藏历不仅可以精确计算太阳历的一年三百六十五日,而且可以精确计算太阴历。因为伏羲六十四卦,每卦六爻,共计三百八十四爻,正是闰年六个朔望小月、七个朔望大月的总日数:
6小月×29日+7大月×30日=384日/爻
所以陶寺肥遗盘的神农归藏历,是中国最早的阴阳合历,中古以后一切中国阴阳合历的源头。
(摘自《伏羲之道》上编《陶器之道,开天辟地》第二章《神农归藏历》)

伏羲之道,张远山著,岳麓书社2015年8月版,定价68元
老庄之道,张远山著,岳麓书社2015年8月版,定价39元
作者签名本:伏羲之道,90元。老庄之道,60元。
大客户赠送《伏羲之道》纪念瓷器

《伏羲之道》纪念瓷盘(限量版):伏羲初始卦序分卦值日图

《伏羲之道》纪念茶具(限量版):伏羲卦象生成伏羲太极图


《伏羲之道》纪念屏风(限量版):A面,分卦值日图


《伏羲之道》纪念屏风(限量版):B面,十二辟卦图


— END —

回复“庄子江湖”可查阅往期目录
回复数字可收看往期精华文章
【87】道场精华|刘勃:何谓“中国”?
【86】张远山:伏羲连山历原理——《伏羲之道》书摘1
【84】张远山新著《老庄之道》简介、目录
【83】张远山新著《伏羲之道》简介、目录
【82】书评|磐木: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 我们要到那里去?——读张远山《伏羲之道》有感
【81】2015年《伏羲之道》《老庄之道》新书签售讲座(下)
【79】2015年《伏羲之道》《老庄之道》新书签售讲座(上)

长按识别二维码订阅“庄子江湖”
编辑:贺马儒

感谢分享朋友圈,转载请注明来源
纸质发表和出版,联系公众号后台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