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2017年申请美国大学入学最关键的时候,这时候,很多美国的教育人士,再次把目光投向了美国大学的Affirmative Action,开始讨论亚裔学生和Affirmative Action的关系。
美国大学招生的时候,平权政策(Affirmative Action)一直是一项备受争议的Action,2年前,64个美国亚裔组织联合就对哈佛大学提出了集体诉讼,指责哈佛的入学审核程序形成对亚裔学生不正当的歧视。
其实这个政策乍一看很简单,就是在入学时候,为了保护弱小和少数群体,在入学时候鼓励多元化。
一些中国学者这么评价 “教育平权政策的精神主要为了实现两个目标:一为缺乏教育资源的劣势族群提供教育机会; 二让所有学生在校园更广泛地接触到不同人群和观点。”
那这个听起来很好的政策,为什么会导致对亚裔学生的不公平?
有种说法叫做逆向歧视,就是本来是为了保护少数群体,结果反过来歧视了大多数群体,首当其冲的当然是白人本身。亚裔最有意思的是,因为标准化成绩太高了,本来如果不这样区分,亚裔的成绩是最有优势,但是这个政策导致了很多招生时候对于亚裔的“逆向歧视”
因为一旦在入学的时候考虑“种族分类”,其实是让亚裔和亚裔PK,也就是说亚裔本身的标准化成绩优势不在了。
同时,因为亚裔本身是非常多元和两级的,里面有非常富裕,也有非常贫穷,比如柬埔寨、老挝和越南裔美国人的受教育水平,在美国亚太裔中最低,与拉丁裔和非洲裔美国人相似。只有61%的苗族后裔拥有高中文凭,只有12%的老挝后裔毕业于大学。
这些原因导致了平权政策在实际操作上的复杂性,一方面,将少数归类,让整体亚裔学生的标准化成绩要求提升,使得亚裔里面的更少数群体反而失去了进入名校的可能性,这和平权政策的目的相违背。另一方面,亚裔的申请者之间难以区分,“司空见惯的简历”和没有特色,反而容易导致对亚洲学生的“思维定式”。
分类归纳,显然导致思维定式:
有一个很有趣的实验是2014年,一个虚构的学生给美国89个大学教授发了“希望入学”的邮件,然后名字分别用了白人女生的名字,黑人男生的名字,印度男生的名字,和中国女生的名字。果不其然,同样一封邮件,中国女生收到的回复是最少的。
也有很多家长在利用这种平权运动,比如选择一项亚裔不太参与的运动——高尔夫球或者曲棍球,可能这个运动在没有平权的时候,根本比不过白人或者拉丁裔,但是为了强调差异,所以反而另辟蹊径。

不过,随着特朗普对教育的各种改革,平权政策到底会不会延续?
其实是个未知数。
只是美国一如既往的认可“多元化”这个标准,应该是不会变化的。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