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话说当今社会,人人都离不开手机。
小编自己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白天上班路上,小编在看手机;
吃饭时,手机立起,刷一发抖音;
甚至睡觉前,小编都要刷一发微博,才能安然入睡…
也因此,小编睡觉时也会把手机放在枕头边充电...
但是!
最近,爱手机如命的小编,却看到一篇报道:
睡前把手机放床头充电,
不仅会造成晚上睡不着,
更可能会导致人变笨变丑,
甚至诱发脑癌!
轻则失眠,重则致癌!
不是说智能手机的辐射低于传统手机吗?
不是说智能手机用的不是锂电池可以隔夜充电吗?
小编看到这个新闻,差点吓得把手机甩出去!
那么,这个新闻到底是真是假,难道智能手机真的危害有这么多?
1.可能会致癌
最近,多家外媒发布了一则最新报告:
你的手机可能会杀死你!
图片来源:Newser,tech times, ABC news
而这都是因为人们喜欢把手机放床头充电这个坏毛病!
据统计,全世界有将近十亿人习惯在床边给手机充电,睡觉。
人们经常意识不到在床头给手机充电的危害。早在2015年6月,美国银行发布了其年度消费者流动趋势报告,其中1,000位18岁以上的受访者中高达71%的人声称他们与手机一起睡觉。
三年前的数据已经如此,那么如今可想而知现在和手机一起睡觉的人数有多少。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一般的电子设备(不仅仅是手机)可能会对身体不利,并且可能增加发生癌症的几率。
加州公共卫生部也发表了关于手机安全的信息和指南,表示他们发现长期睡觉时把手机放在床头充电可能会导致某些类型的癌症和其他健康问题。
图片来源:CDPH
这些“其他健康影响”包括“脑癌和听神经,唾液腺的肿瘤,精子数量少,对男性来说产生无活性或流动性较差的精子等等。
澳大利亚的一项研究表明,智能手机的使用与男性的不育性以及精子质量降低之间存在重要关系。
另外,手机摆放在距离人体30公分内充电,会影响体内免疫功能细胞,使之数量减少。而摆放在人体30公分的距离外充电,能明显减少其影响。所以在睡觉休息时,应尽量把手机放在距离较远的地方充电。
2.影响睡眠质量
可能很多人都有一样的经历:
明明很困但是还是想玩手机,越玩越精神,越玩越睡不着,最后会导致失眠。
实际上,手机在一般情况下产生的辐射都是相对而言比较安全的,只有在拨打电话和接听电话前的那段时间,辐射会突然飙升,但依然在较为安全的辐射范围内。
虽说辐射的强度在一定的范围内,对人体产生的损伤都是极小的,人在精神上对手机的依赖才是对人产生危害的重要原因,把手机放在触手可及的地方,会时不时受到来自手机的影响,本应休息的睡眠时间,就在玩手机的过程中流逝。
在我们进入睡眠的时候,躺在身边的手机可能会导致噩梦,无法入睡以及每晚经常几次醒来等等。原因是什么?
图片来源:ELITE DAILY
床头给手机充电时,可能会影响在旁边熟睡的人,导致某些自我调节过程的系统发生变化,例如生物钟或心脏节律。
图片来源:网络
报告还提到,孩子比成年人面临更大的风险。他们的大脑和身体没有完全发育,抵抗力差,也更不发达,相同数量的射频会对他们产生更大的影响。此外,当他们是成年人时,他们的一生中会比我们从幼儿时就没有拿过智能手机的人更容易接受更多的射频能量。
3.易燃易爆
在手机高度使用下,手机充电线和吃充电器的损耗更加快,稍有不留意,就会买到不正规的电池充电器,直接增加手机爆炸的几率。
图片来源:网络
睡眠时对手机的状况也不能时刻留意,床上用品等亦是易燃易爆物品。所以在睡眠时把手机放置在床头充电,从而引起的爆炸事件更是不容忽视。
2017年6月,新罕布什尔州的牛顿消防部门在其Facebook页面上张贴了一张照片,显示手机和充电器产生的热量非常危险,可能会在枕头下引发火灾。
图片来源:Facebook
另外,据报道称,根据2017年哈特福德家居火灾指数,在床上充电是发生火灾的“高风险”原因。
图片来源:the Hartford newsroom
4.伤害眼睛
像手机之类的电子设备是会发出一种蓝光,影响身体产生的褪黑激素水平,这种化学物质可以有助于他们在晚上更好地睡眠。
图片来源:网络
在夜间长时间的看手机,会使眼睛长期处于紧张的状态,更甚者会诱发青光眼的急性发作。
在光线和周围对比明显的时候,很容易得散光。眼睛长期注意同一个地方,减少眨眼次数,会使眼球缺乏滋润,导致干眼症。
侧卧看手机是相对而言较为轻松的姿势,可是长此以往,会导致左右眼所承受的压力不一,导致一边眼睛使用过度,出现视觉疲劳等症状。不仅对眼睛,卧床玩手机对颈椎、腰椎等都有一定的危害。
看到这里,很多人会说道理我都懂,可是我真的做不到啊!
不过小编在这里还要再问一个问题:手机重要,还是命更重要?
而且《澳洲微报》也曾报道过:你的手机实际上含有大量细菌,比马桶还脏!
所以,
各位读者朋友们,还是习惯在睡觉之前把手机放的远远的(无线充电也不行)!
总之,戒除手机成瘾是必要的,大家一定要从现在开始做起了!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