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稿-

电影史上的第一次砍头出现在 1895 年。
通过在拍摄中暂停摄影机,把演员替换成人偶,完成了这部名为《苏格兰女王玛丽的行刑》的短片。自此,电影中的砍头镜头开始不断进化,随着特效化妆和电脑合成的完善趋于逼真。
设计一次砍头有三个部分:人头模型、喷血状态、头身分离。
制作人头模型时,业界通常采用真人倒模。倒模时,演员要戴上光头套,抹上藻酸盐,再贴上石膏绷带固定,等藻酸盐凝固后割开取下。然后往藻酸盐模具里灌入石膏就可制成石膏母模。
现在更先进的技术是用 3D 扫描直接打印出母模,十分方便快捷,不过更传统也更细腻的做法是靠雕塑师手工制作黏土母模,但这种方式高度依赖雕塑师的手艺。
有了母模之后,需要用雕塑泥分离出前半部,贴上玻璃纤维,刷上凝胶,凝固成最终的模具,母模后半部及底部的模具也是这样制成。紧紧贴合三块模具,倒入调好颜色的硅胶,凝固后拆开,就是一颗硅胶人头。
这颗头还要进一步化妆,并植入牙齿、眼球和毛发,脖子的切面处也要再精细处理。
然而这样一颗人头要耗费数月的制作,造价也不菲,相比之下,喷血特效就简单便宜得多。
现在市面上已经有现成的特效假血,物美价廉。假血的配方千差万别,最经典的是好莱坞著名特效化妆师 Dick Smith 发明的糖浆血,主要由玉米糖浆、水、奶精、卵磷脂以及红黄蓝三种可食用色素调配而成。
电影《教父》《出租车司机》《杀死比尔》里就是用这种假血。值得一提的是,早期黑白电影因为没有颜色,电影制作者干脆直接用巧克力糖浆代替。
有了假血之后,我们需要了解一下真实的喷血状态。为此,我们找来了科普作家刘大可。
人的颈部内埋着两条粗大的颈总动脉,每次心跳通过的血量约为 100 毫升。砍头后,两条颈总动脉会立即喷射出两条血柱,达一米多高。这种情形大约会持续 7、8 秒,然后随着血压降低很快变为流血状态。
喷血的效果主要由气压罐来实现。气压罐里装着假血,接出一条软管,隐藏到假人体内,再布置到颈总动脉的位置,按下气阀,就可以喷出假血。
最后是头身分离的镜头制作。
大部分电影会通过剪辑利用几组镜头间接呈现砍头场面,略过斩断的瞬间。
但也有影视剧,例如 98 版《水浒传》用砍假人直接展现砍头过程,但粗糙的道具很容易穿帮,只能一带而过。而有了电脑合成图像技术之后,电影制作者终于能流畅地呈现砍头了。
以电影《最后的武士》为例,先拍摄武士挥空刀,被砍演员戴着绿色头罩倒下的镜头,接着拍摄武士挥真刀砍断一颗架在绿色柱子上的假头,假头掉落的镜头。后期制作时会抠出绿色的图像,合成两组镜头,展现完整的砍头瞬间。电视剧《权力的游戏》采用的也是类似的做法。
当前影视作品中的砍头戏普遍采用实景拍摄结合电脑特效,86 版《西游记》中孙悟空被砍头的片段即是用蓝屏抠像制成,效果虽拙劣,但在当时已属先进,随着技术发展,2006 年的电影《斯巴达 300》已经敢用慢镜头来强调砍头瞬间。
值得注意的是,电脑特效制作砍头场面是否逼真,关键在于算法,以皮肤的质地为例以皮肤的质地为例,相比于以往的偶级反射模型,现在的量子化扩散模型更加精细。这种模型能保留更多皮肤细节,让电脑渲染出来的人物更加逼真。
然而,足够逼真的电脑特效十分昂贵。为此,一些影视剧不得不另辟蹊径,94 版《三国演义》在拍摄关羽斩韩福时,就把演员埋在土里,只露出脑袋,以此表现人头落地,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土办法了。
-
在微信回复「砍头」,获取砍头特效制作教程。
   ▼ 点击阅读原文,观看往期视频。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