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春节我们习惯了给亲戚朋友拜年的时候祝福其他人“家庭幸福”,可以知道幸福感是我们一辈子都在不断追寻的梦想。作为父母,我们也希望孩子能拥有幸福美满的人生。
但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拥有很好的体验幸福的能力。尽管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而人们的孤独感、抑郁症状等却不断增加,我们一方面希望我们能成为知足感恩拥有幸福能力的父母,另一方面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拥有各种幸福的体验,不要在生活磨难与困境中用心理郁结来折磨自己。
因此家庭教育中,幸福力的培养便变得非常重要,我们对幸福的感知与传递,将决定了孩子日后的幸福能力。
先来跟大家说一个我们身边真实的案例。春节刚过,我们积极教养亲子教育群里的一个妈妈读者A女士在微信中找我求救,称她20岁正在上大专的儿子在家焚烧了所有被褥,还用刀砍坏了家里很多东西。在他用刀捅坏电视的时候,不小心也割伤了自己的手臂。而更可怕的是,他一边举刀四处乱砍的时候,一边呼喊要杀死自己的父亲。
该妈妈说,儿子自从高中以来脾气暴躁,跟爸爸一有口角就动手打爸爸,有时爸爸对他说话,批评他两句,他就会冲上去扇爸爸的耳光。而春节他没有跟父母一起回老家过年,待A女士与丈夫回到家中,便出现了焚烧被褥与意图砍杀父亲的一幕。父亲为此逃出家门。
受伤后冷静下来后,儿子抱着A女士大哭,说:“妈妈,你杀了我吧!我自己下不了手!”
怎样的恨能让一个孩子对父亲如此仇视?又是怎样的怨让一个孩子希望结束自己的生命?
我让A女士讲讲她儿子小时候的情况。A女士简单说孩子一岁至五岁时,因为夫妻俩工作的困难,把孩子寄养到外婆家,上小学时才接回身边自己带。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时,爸爸就会动手打他。小学阶段孩子学习成绩还可以,但上中学后,便越来越糟糕,与爸爸的关系也越来越恶化。
因为孩子学习成绩不好而打孩子,这是很多家长的误区;而童年时被寄养导致的不安全感也会一直伴随着孩子。但仅此两条线索无法导致孩子如此恨意与厌世。
问及A女士的夫妻关系,她开始不愿提及,后来慢慢道出,十几年来,丈夫在外面一直有一个纠缠不清的第三者,婚外情导致她与丈夫的关系十分恶劣,两人在家几乎三天两头吵架打架,严重时互相厮打扔东西,这些都是他们夫妻俩的生活常态。而悲哀的是,他们的争吵打骂从来都不避开儿子,儿子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
我问A女士对她丈夫有多少恨,她说现在几乎没有恨了,只恨自己不会处理夫妻关系害了孩子。
我不是心理医生,没法给予A女士任何专业的帮助。我只能聆听她的痛苦,并给出一些我作为旁观者的建议,分析一下作为当局者可能永远看不清的迷惑,并给予孩子尚幼的家长们一些警醒。
A女士最大的错误在于,她缺少了幸福的能力,只是任由自己的情绪支配自己的人生。今天我们就来谈谈父母该如何搭建自我的幸福力以培养孩子的幸福力。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留守儿童”成为了中国的一个流行词汇。不管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作了多少调查与报道,仍然没法引起家长们的警惕。
甚至在我来到美国后,发现即便在美国工作或留学的很多高知人群,也会为了博士毕业、工作忙碌等借口而把孩子送回中国的祖父母身边抚养直至小学时才接回来。
这些为了短暂利益而把孩子送回老家寄养的父母一般认为,孩子还不懂事,小时候主要是吃喝拉撒睡的照顾,让退休的老人家带孩子会比忙碌的爸妈照顾得更好,等孩子到了学龄,爸妈再来监管孩子的学习就好。
实际上,孩子小不懂事的想法是非常错误的。中国人为了短期利益可以与配偶或子女长期分离的做法,也曾引起过西方国家非常多的不解。我让A女士在儿子冷静下来后与儿子好好聊聊,无论儿子说什么都只管倾听不要发表评论。后来,A女士发来了以下这段话:
(向上滑动查看内容)
“昨天晚上和他聊了有2个小时吧,他静静的听我说了,没再说让我闭嘴的话了,说到他小时候就哭了,我也就是哭。
在孩子的记忆里记得最深切的一事,就是我把他送回我妈家时,中间我回去看了看他,当我要走的时候我儿子看我穿衣服了,儿子就跟着我也不乱跑了,我又偷偷的跑到大巴车的时候儿子也随着又跑出来了,说我看都没看他一眼就走了。
完了我妹妹还告诉我,后来我儿子哭着说妈妈走了不要我了,其实我没转头我的眼泪都湿满了眼眶不敢看,我怕我妈看见我哭我妈也跟着难受。”
读完这段话后,我心里非常难受。从小就承受着被父母抛弃的不安全感的孩子,活得是那样的艰难。这种“爸爸妈妈不要我了”的不安全感,会伴随孩子的一生,让孩子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恐惧与焦虑。
我们认为孩子小不懂事,的确孩子小的时候不会懂得父母生活的艰辛,不会懂得人情世故,但孩子渴望跟父母在一起,如果他们不能跟父母在一起,孩子会对身边发生的所有问题进行自我归因,他会很自然地认为,妈妈不要我,原因就是因为我不够好,我是一个坏孩子,我不应该活在这个世上。
很多孩子到青春期时患抑郁症或抱有轻生或报复社会的念头,都与这种童年时代的安全感缺失有关。
1
新生婴儿处于一元世界,他们会认为世界就是他自己,他与母亲是融为一体的,所以只要他哭,母亲就得出现满足他喝奶或者换尿布等需求;
2
慢慢地一岁以后,孩子会认为这是一个二元世界,即他与母亲是各自独立存在又相互依存的,母亲尽管有时会看不见,但不久后母亲就会重新出现;
3
孩子三岁以后会逐渐进入一个三元世界,认识到这个世界上除了自己与母亲,还会有其他人存在,他还会跟其他人有各种各样的关系。这时候孩子就进入了一个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并开始成长成熟。
4
孩子如果在三岁前离开母亲交由他人抚养,尽管抚养者也爱孩子,但祖父母或保姆的爱永远都无法替代母亲的爱,与母亲关系的断裂会破坏掉孩子从一元世界进入二元世界再进入三元世界的过程,致使孩子继续停留在一元世界的思维模式,或者因为对直接进入三元世界而产生过多的焦虑与恐惧,无法处理好三元世界中与他人的关系。
因此,孩子的童年期,一定要在父母的身边成长,让孩子能从一元世界顺利过渡至二元世界并进入三元世界,让孩子在每一个转折点都拥有掌控感和安全感。孩子成长后的自信自爱,便是以此为滋养的。老话常说的“三岁看老”,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积极教养
想申请加入“积极教养亲子教育群”
了解美国育儿技巧,探讨育儿经验,
请添加宽宽妈妈个人微信
长按添加宽宽妈个人微信
回复“入群”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