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的繁荣景象
前言
  总是不断有学者歌颂成吉思汉的伟大成就,日本学者杉山正明的蒙元文明说不过是现在比较流行的一种。伟大在哪里?一是战功大杀人多,蒙古铁骑踏遍欧亚大陆所向披靡,建立世界最大帝国;二是促进经济,游牧民族缺乏管理能力而采取经济放任政策,蒙古大汗鼓励贸易促使世界全方位交流。
  问题在哪里?
  这其实是混淆了历史的事实描述和价值观。
  了解历史,首先是搞清楚历史事件发生的逻辑因果,比如说马嘎尔尼1793年的出使大清,得到了近距离了解乾隆时代的机会,他的观察打破了欧洲流传数百年关于中国盛世的神话,这是个普遍贫穷与野蛮的国度。中华帝国自从被北方满清游牧民族征服150年以来,完全沦为一艘纸糊的破船。由于满清长期实行奴化愚化统治,整个中国从皇帝到底层平民都处于“接近死亡的极端麻木状态”。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和四十多年前马嘎尔尼的出使有密切关联,马嘎尔尼使团的经历证实英国人无法与大清皇帝进行平等的对话,这也是英国议会1840年4月经过激烈辩论后,得以271:262通过对华战争提案的重要因素。
  这是关于历史的事实描述。
  那是否了解历史就不需要价值观(道德评价)呢?当然不是,之所以历史对于一个国家/民族/家庭/个人是如此的重要,就在于人有价值观道德观,这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差异。比如,在不同的价值观下,发生在1840年庚子农历鼠年的那场战争,被中国人称为第一次鸦片战争First Opium War,因为英国人非要卖鸦片给中国人;但被英国人称为通商战争,因为后面签订的《南京条约》,都体现了通商方面的条款;在中国已经加入WTO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国人可以理解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不过是大清国通往现代化的入场券。
  这是评价历史的价值观。
  所以,了解历史需要认真了解发生的逻辑因果,而评论历史则体现人的文明价值观。下文节选自张宏杰先生著作《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略有删改

  春秋战国时代的中国人,个个都强悍好战,连吴越地区,也就是今天江浙上海地区,都是非常尚武的土地。那时不论男女,皆以高大健硕为美。当时的贵族,都能下马能文,上马能武,侠客遍地,武士横行,一言不合,就拔剑相斗。
  从春秋,到唐宋,再到明清,中国人的形象落差之大,让人不敢相信。春秋时期的中国人,品格清澈;唐宋时的中国人,雍容文雅;及至明清,中国人的品质却大幅劣化,麻木懦弱,毫无创造力。在明朝万历年间到达中国的传教士利玛窦在写给罗马的信中说:“很难把中国的男子看作是可以作战打仗的人。他们彼此争斗时表现出来的,也只是妇道人家的愠怒,相互殴斗时揪头发。”
蒙元史就是屠杀史
  中国文明最大的一次倒退,应该说是从元朝开始的,蒙古人极为残暴,成吉思汗教育后代有一句名言:“人生最大的乐趣,在于把敌人斩尽杀绝。”蒙古人杀光了金人,还杀光了西夏人,不光是血统,连这些民族的语言和文字都彻底的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
由于华夷之辨独盛,所以蒙古人在中国所遇的抵抗是他们征服世界的过程中最为顽强的,大屠杀也极为惨烈。
  1215年蒙军攻陷金国的中都(元称大都即北京,是当时超过百万人口的超级大都市),对北京城进行了长达一个月的大屠杀,全城几乎没有幸存者,地面建筑全部摧毁,以至于今天在北京城内,我们无法找到元朝以前的大型古建筑,两千余年的文明古城毁于一旦。
  1227年成吉思汗在攻打西夏兴庆府(宁夏银川)的途中病亡,遗诏屠城,蒙军将兴庆府80万全部屠杀,党项族几乎被灭绝,侥幸逃生的人逃亡到藏滇地,从此隐姓埋名,易服改族。
  1231年,元太宗窝阔台派托雷攻掠四川,蜀地人口锐减千万,只有不到5%的人活了下来,无比繁华的成都沦为空城
  世人皆称南宋军队软弱,却涌现了众多铁骨铮铮的人物:
  襄阳之围,宋人坚守了5年;
  1275年冬天,蒙军进攻常州,遭到如此顽强抵抗,数千守军战斗至死,蒙军下令屠城,常州城“止有七人,伏于桥坎获免”;
  元兵围扬州,守将李庭芝誓死坚守,甚至南宋太皇太后亲自劝降也拒不接受。他们杀掉元朝的招降使者,焚招降书于城上。“城中粮尽,有自食其子以坚持者”……;
成吉思汗对中国人实行的是种族灭绝政策,认为汉人太多,必须斩尽杀绝,要变城廓和村庄为水草肥美的大草原,若不是契丹人宰相耶律楚材向成吉思汗进言,汉人有技术能纳税,中华文化也就给彻底灭了。根据宋元户藉估算,北方汉人被杀90%约4000万,南方汉人被杀约2400万,累计被杀约6600万。
  虽然部分汉人口得以保存,但元代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局面:上层文化遭遇到了毁灭性打击,下层文化或者说俗文化首次取代雅文化,成为主流。忽必烈就曾发出疑问:“汉人惟务课赋吟诗,将何用焉?”虽然后来忽必烈决定以汉法治汉人,但对汉人的礼法传统,始终不予重视。有位著名的外国学者曾说:“鞑靼统治不但压迫了为其牺牲品的人民,并且凌辱而且消磨了他们的灵魂。”  
从另一个角度看,数十年的抗元战争,消耗掉了汉民族最精英的人物。那些有血性、有骨气、有胆量的人大面积地被消灭。有人说,在文天祥赋诗而死、陆秀夫负幼帝蹈海而亡后,中国作为一个文化体已经灭亡,“崖山之后,已无中华”。这一方面是指中国文化受到毁灭性的打击,另一方面也指中国的脊梁被打断,中华精英已经灭绝。
  蒙元帝国的崛起,给世界人民带来的,是无尽的苦难与黑暗。正应了张养浩的那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但更大的苦难还在后面。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水浒传》人物的暴戾是元明时代中国人性格的真实写照。
宋赵时代儒家学说得到了极大尊敬,到了明朝,当彻底的流氓无产者朱元璋登上了皇位,极为反感儒家的士人精神,看《孟子》说“民为贵、君为轻”、“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朱元璋极为恼怒,愤而制定洁本,删除有关人的独立与自由精神的文字。当传统文化剥离了儒家的道德理想,中国人开始染上了重度“流氓气”。
  大明王朝的开创者朱元璋无限扩张了政治流氓统治术,核心是十六个字:不讲规则,没有底线,欺软怕硬,不择手段。这一政治统治方式虽令人不齿,然而在政治高压之下,却成为国人求生存的现实写照。
  朱元璋为劝导官员不要过度贪腐,在开国初的诏书中曾打了个生动的比方:“且如人家养个鸡狗及猪羊,也等长成然后用……”。明朝制度设计的核心理念,就是打造一个坚固的笼子,把人民作为鸡狗猪羊牢牢关在里面,没有一丝一毫逃逸作乱的可能。因此,虽然朱元璋赶走了蒙古人,在中国历史上被称为汉族的光复,然而朱元璋的统治比蒙古人更为野蛮流氓。他继承了蒙古人统治的精髓--户口世袭制,把全国人口分为农民、军人、工匠三大类,在三大类中再分若干小类,比如工匠之中,还分为厨子、裁缝、船夫等。职业先天决定,代代世袭,任何人没有选择的自由。凡是威胁到朱家统治的,皆有目的地进行清除和屠杀,往往是满门抄斩。朱元璋在位30年,杀人发二十万,开国的文武大臣基本杀光,仅胡惟庸、李善长、蓝玉三案杀人即达十万之多。
在明朝,士人们做隐士的自由首次被剥夺。朱元璋认为拒绝为他服务的士人必定是看不起他,发布命令:“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寰中士大夫不为君用,是自外其教者,诛其身而没其家,不为之过。”在这道前无古人的律令下,苏州才子姚润、王谟因征诏不至,被朱元璋斩首、抄家。贵溪儒士夏伯启叔侄把左手大指剁去,以示不肯出山做官,被朱元璋“枭令,籍没其家”。中国士人从此失去了最后一块保持独立性格的空间。
朱元璋的统治原则,是消除一切可能不利于江山稳定的因素,断绝与外部世界的一切联系,禁止海上贸易,闭关锁国,由官僚包办一切事情;对内是全面社会控制,打击商人大户,避免商人财富增长可能对政权带来的挑战。当时的命令规定,商人外出经商,必须经官府严格审核,发给通行证才行。在他的统治下,大明社会变成了一个村庄,无事不相往来。大明成了一个大监狱,各级官员都是狱卒,所有百姓都是囚犯。百姓稍有逾越狱规,则惩罚立刻劈头而来:“充军”、“斩首”、“乱棍打死”……
  随着明代社会的日益腐败,几乎每个社会成员都学会了颠倒的社会规则:“故夫饰变诈为奸轨者,自足乎一世之间;守道循礼者,不免于饥寒之患。”底层百姓无条件地接受了流氓规则,他们相信,“强中更有强中手,恶人须服恶人磨”。对待社会上的不合理,只能用另一种不合理来压服。因此,明代后期底层社会风气极为败坏,造假之风大兴。假银子虽古已有之,可到了明代,其种类之繁、名目之多、手段之精、工艺之巧,都超越了历代,可谓登峰造极。流氓性格从明代开始,成为中国人性格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雍正乾隆朝的文字狱登峰造极
  到了清朝,中国人的野蛮程度进一步加剧。清朝入关以前,经常跑到关内烧杀抢掠。清兵向努尔哈赤汇报时,是把人、马、牛、驴混到一起的,因为满族人是从奴隶社会直接发展过来的,所以满族大臣喜欢在皇帝面前自称奴才。这样一个落后的社会体系,靠暴力统治中国,杀光了有血性的男儿,继续给中国发展造成了大倒退。
  清朝的几代皇帝前仆后继,对知识分子大兴文字狱,动不动就满门抄斩,让一个民族彻底停止了思考,变为一具僵尸。当时的清代名臣张廷玉有一个习惯,下朝归家后把身上带的有字的纸条都要烧掉,也很少跟别人通信。因为家里有文字,将来一旦犯事都会成为罪证。
  清代的帝王首次提出,大臣应该像狗一样地为皇帝服务,臣子不但身体要属于君主,心灵也应该属于君主,不应该有任何独立意志、个人尊严。康熙非常赞赏朱元璋的村长式治理成就,认为他“治隆唐宋”。雍正在《朋党论》中说:“你们各位大臣如果将朕之所好者好之,所恶者恶之,是非画一,则不敢结党矣。”乾隆更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理论:“奸臣”固然并非国家幸事,“名臣”的出现其实也不是什么好事。国家只需要唯命是从办事敏捷的奴才。他说:“在上,不致朝廷有名臣、奸臣,亦社稷之福耳。”
  在这样的极度专制下,清代的知识分子完全丧失了独立性和创造力,他们有一个共同点,丧失尊严、人格,无思想无操守,老老实实当奴才,卖命效力,以获得功名利禄,一有机会,他们就大肆贪污腐败,盗窃皇帝的家产。
  一百多年的文字狱运动,如同把整个社会放入一个高压锅里进行灭菌处理,完成了从外到里的“全面清洁”,消灭了一切异端思想的萌芽,打造了一个清代皇帝们自认为万代无虞的铁打江山。用乾隆皇帝的话来说,就是:“前代所以亡国者,曰强藩,曰权臣,曰外戚,曰女谒,曰宦寺,曰奸臣,曰佞幸,今皆无一仿佛者。”
  在明代的专制基础上,清代皇帝积三代百余年努力,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缜密、最完善、最牢固的专制统治,把民众关进了更严密的专制统治的笼子里,把束缚中国两千年的专制政体修补、加固、完善得更加牢不可破。可以看出,从清朝到民国,很多社会管治办法,其实还有明朝的阴影。
近代
  欧洲人认为,中国自秦始皇之后两千年是一个僵化的历史,用黑格尔的话说,中国的时间停止了。但从中国人的角度看,秦始皇以后,中国的皇朝历史也是不断演进发展变化的,其中最主要的是集权专制和统治技术,发展越来越精微,越来越牢不可破。它已经渗透、融化在国民性当中....也正因此,在人类历史上,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一样,认为自己的国民性存在劣根性,兴起如此轰轰烈烈的国民性改造运动。
  从梁启超到鲁迅到毛泽东,其中有一主题是改造中国人,改造每个中国人的思想。
  梁启超说中国人身上有奴隶性,甘于帝国的统治,甘于暴力的统治,不敢反抗;缺乏公德意识,只有私德意识;缺乏尚武精神。梁启超认为这是中国人的三大弊病,国民性的三大弱点。要改造中国,关键是改造每个人,通过写小说、办学校、办报纸的方式,思想启蒙,让每个人都意识到身上的缺点,唤醒老百姓,然后变成新民。在这个基础上,才有可能取得政治改革的成功。
  梁启超的思路后来被鲁迅所继承下来。鲁迅经过中华民国的建立,以及后来的二次革命,他对这个制度变革丧失了信心。他说如果没有新的国民,这个国家换什么招牌都是没有用的,不管民国还是共和国,但都是原来的人。所以最先要立人,立人后才能立制度。所以鲁迅整整20年时间,不停写作,写小说、写散文、写杂文,批判中国人的劣根性,唤醒老百姓,每个中国人接受了新思想,成为新民众,素质提高了,然后整个中国也就慢慢变好了。
  鲁迅的思路后来被毛泽东继承下来。毛泽东年轻时曾经主张湖南独立,主张联省自治,就是成立湖南国,不跟别的省一起混,把湖南改造好。他当时对中国国民性的看法和梁启超、鲁迅一样,认为中国人积病甚深,思想太旧,道德太坏,性情懒惰、虚伪相存、奴隶性强、思想狭隘,身上存在非常大的劣根性,必须得把这个劣根性完全打掉,中国人才有希望。
  后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改造了一百多年,轰轰烈烈的国民性改造运动,鲜有成效者。好像我们整个素质变化不是很大,甚至有些方面还有退步。

小结
  从春秋战国一直到现代,特别是元明清阶段,中国人品性的不断劣化告诉我们:不同的制度背景,对民众的素质有决定性影响。在制度建设没有根本改观的前提下,期待国民性的彻底改造是不可能的。
  无论关民众的笼子在帝王们不懈的努力之下,变得如何固若金汤、密不可破,终究是纸糊的盛世。当外来者闯上门,无论是野蛮的游牧文明,还是高阶的工业文明,必然是溃不成军、一败涂地。
回望1793年,让英国使团一再震惊的,是中国繁华表象下的贫穷。
  在副使斯当东眼里,中国的贫富差距,是他们见过的国家中最厉害的。中国的富人几乎同时都是权力的所有者,财富积累主要是靠权力来豪夺。中国的专制是超经济的,经济永远屈从于政治。穷而无告的人处在官吏的淫威之下,他们没有任何诉苦伸冤的机会。所以,对于中国人来说,做官便譬如他的宗教
  政治上的贫困更令英国人惊讶,“就现政权(清廷)而言,有充足的证据表明,其高压手段完全驯服了这个民族,并按自己的模式塑造了这个民族的性格。”在这样的政治氛围下,人们普遍的撒谎、奸诈,毫无荣誉观和尊严感,自然也不能指望所谓的法律来保护个人财产权。马戛尔尼认为,专制主义摧毁了中国人的财产安全,从而摧毁了所有刺激中国进步的因素。
相关阅读
回归常识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