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有专家解读《论语》啥的,是件极好的事情,可以帮助大众了解一下我们的先贤是怎么思考的。但于丹教授的解读已经到了某种极致的境界:
  如果人不能改变世界,那就改变自己的内心。
  人生的最高境界在于一个人能够安于贫贱,并且能够乐在其中。
--于丹
  鲍鹏山先生看不下去了。
先生说:孔子的境界,是中国人的精神源头。于丹这样的解读不仅侮辱和贬低了孔子,也侮辱和贬低了整个中华民族的道德境界。这种遇挫即弯、风吹便倒的思想,是典型的市侩哲学、功利主义。不要说像孔子这样的人,哪一个稍微有点良知的人,在先秦诸子里面没有人提到这样的处世哲学。
  如果中国人崇拜的孔子主张不能改变世界就改变自己,那么这个民族完全
没有自己的精神信仰和价值坚持
,是一个见风使舵的民族,是一个功利的民族。

    孔子最大的贡献就是在价值观上塑造了一个民族,把价值观搞错那就很糟糕了。孔子到底什么形象,高矮胖瘦都关系不大。最重要的恰恰是有关他的思想、人格、精神,这是中华民族的根。

  鲍鹏山名言
  孔子的境界,就是中国人的精神高点。
  只要大多数人不沉默,我们本来无需英雄啊。因为有一个英雄,就必有一群懦夫。
天下一片漆黑了,不少原先追求光明的人也练就了猫头鹰的眼睛,从适应黑暗而进行喜欢黑暗,为黑暗辩护,他们把这称为提高了觉悟和认识,并且得道似的沾沾自喜于黑暗森林中占据了一棵枝丫,又转过头来嘲笑别人不知道变通。
  官府的不作为或乱作为,会造成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导致的后果就是,不能够解决问题的,或者无力自己解决问题的,只好成了无依无靠的顺民,但是能够自己解决问题的人,往往成为了无法无天的暴民。但现代社会不要顺民与暴民,只要公民。
  (注:文字略有改编)
  面对世上的不公,

孔子这么说
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孟子这么说
虽千万人,吾往矣。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孔子之勇
  孔子受困于蒲,不畏公孙戍的威逼,这是壮士之勇
  孔子恪守政治道德,敢于对各国诸侯说不。他代表弱小的鲁国在“夹谷会盟”中敢于面对强大的齐国,挺身制止了齐国武力绑架鲁定公的企图,使鲁国在谈判中取得了胜利,打破了弱国无外交的惯例。这是仁义之勇。
  孔子在周游列国被匡人所围、被宋国司马追杀时从容淡定,在困于陈蔡七天绝粮有生命之忧时,依然弦歌不止,则是圣人之勇。
孟子论勇
  A 血气之勇
  古时候有个叫北宫黝的人,他培养勇气:肌肤被刺,毫不颤动;眼睛被戳,都不眨一眨。他以为受一点点挫折,就好像在稠人广众之中挨了鞭打一样。既不能忍受卑贱者的侮辱,也不能忍受大国国君的侮辱。把刺杀大国的君主看成和刺杀卑贱的人一样。他对各国的君主毫不畏惧,挨了骂一定回击。
  --北宫黝虽勇于对抗权贵,凭过人的气势彰显了果断、坚毅之勇,但却缺乏理性和思考,因而只是血气之勇
B 主观之勇
  孟施舍对待不能战胜的敌人,跟足以战胜的敌人一样。孟施舍说:“如果先估量敌人的力量这才前进,先考虑胜败这才交锋,这种人若碰到数量众多的敌人一定会害怕。我哪能一定打胜仗呢?不过是能够无所畏惧罢了”
  --孟施舍要胜于北宫黝,因为孟施舍能够由心出发,做到内心的不畏惧,不过孟施舍养勇的方法又是通过无我或忘我从而达到“无惧”,因而也只是神勇或者说主观之勇。
  C 道德之勇
  曾子对子襄说:“你喜欢勇敢吗?我曾经在孔子那里听到过关于大勇的道理:反省自己觉得理亏,那么即使对普通百姓,我也不去恐吓;反省自己觉得理直,纵然面对千万人,我也勇往直前。”
曾子是勇中有怯,勇中有思,能够通过道德自省来确定正义与否,进而做出勇与不勇的行为选择。可见,孟子的勇不是动辄而起,不是不顾效果的匹夫之勇,而是深明大义,能够作出进退选择的“理性之勇”。

儒家、儒学和儒教
  先秦的中国人,包括孔子孟子在内,呈现出来的是一种贵族精神,直爽、仗义、坚持、大气。
在孔子孟子的话里面,我们看到了大写的人,勇敢的人,不屈服的人。这等的精神境界,和后来官方修订的儒学/儒教展现的,完全是二码事啊。
孔子说,知耻近乎勇,懂得羞耻才会有勇气。如果没有羞耻之心,人就猥琐了。正如鲁迅先生所言: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前者才是勇,后者只是懦。
  于丹教授话音未落,朝鲜人民就开心地欢呼起来:
만세!만세!만세! 
相关阅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