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家的旅行青蛙是在看书
昨天晚上,网友在经过杭州大厦时,看到有人打出一条“寻蛙启事”:寻蛙启示,蛙宝宝彻夜未归,我和你爸(李)泽言,等你回家。
仅仅在一周以前,社交网络上最火的游戏,还是和“纸片人”谈恋爱的《恋与制作人》。不计其数的玩家在自己的朋友圈、微博里自称是“白太太”、“李太太”,为了和游戏里的“老公”完成约会,不惜一掷千金……
App Store免费APP排行
然而,现在再去中国区的App Store里逛一圈,你会发现它已经被无情地“排挤”出免费游戏下载榜第一页的行列。而空降榜单的,正是《旅行青蛙》。突然之间男男女女也都在养蛙。从养“老公”到养青蛙,短短几天,热门风向标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值得一提的是,至今《旅行青蛙》这款游戏还没有开发出适合iOS系统的汉化版本。也就是说,苹果手机的玩家们硬是克服了语言上的障碍,把一款全日文游戏,捧上了中国区免费榜第一的宝座。
这也让人不免产生了一个疑问,这款游戏到底是有怎样的魔力,可以让玩家如此痴迷?
从游戏形式上,《旅行青蛙》并没有什么突破,它的前身有点像是千禧一代童年时期的玩具“电子宠物”。电子宠物从一个“蛋”开始养,可以养到宠物成年、配种、生宝宝。但青蛙和电子宠物在“养成方式上”却有一个根本性的改变。
电子宠物的养成模式是,你要不停地照顾它的各种吃喝拉撒,饿了要喂吃的,渴了要喂喝的,病了要喂药,睡了要盖被等等。这其实是许多游戏的根本特征,“打怪升级”,养一只电子宠物就像闯关。
但《旅行青蛙》不同,它是彻彻底底的“性冷淡风”,你除了给青蛙买买东西收拾收拾行李外,不能干涉它的任何举动,也不能跟它交流。它更像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想法、安排和旅行。
在游戏里,你有一只宠物青蛙,你的主要任务就是收集三叶草,以及为青蛙准备出门的食物和行李。而青蛙就是待在家里,看看书、写日记、吃饭、削木头,然后出门旅行,遇到旅伴,带回土特产,寄你明信片……对于青蛙的任何举动,你没有干涉的权利,你只能看着,或者等着,它出不出门、何时出门、何时归来,全都是随机的。
▲《旅行青蛙》的主界面
每次你打开游戏界面,你的蛙是在家还是出门旅行去了?随缘。
你的蛙是一个人去旅行,还是带着小伙伴一起合影?随缘。
你的蛙是喜欢去游历名山,还是去看大海?随缘。
你的蛙在家是喜欢看书还是雕刻、写信?随缘。
作为玩家,你能做的,大部分时候,只是“等待”。
许多网友仿佛在这只“随性”的蛙身上找到了自己青春期的影子。养儿方知父母恩,不晓得游戏设计者的初衷是否如此,兴许只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如今这款游戏倒是成功激起了不少人的“母性情怀”。
▲网友的评论
但是《旅行青蛙》更像是年轻人自我形象的投射。
任何养成游戏都有一个本质性的共同特征,宠物寄托着玩家的情感,宠物与玩家的关系是现实社会关系的某种投射。即便“性冷淡风”的《旅行青蛙》也是如此。
眼下的日本,被日本战略学家大前研一称之为“低欲望”的一代人,丧失物欲和成功欲,不结婚不生育,宅,不社交,一个人过着无欲无求的小确幸日子。
《旅行青蛙》出自日本游戏公司就不奇怪了,这只“一个人”生活,“一个人”吃饭、看书、睡觉,“一个人”旅行,不怎么与其他人互动的青蛙,其实就是年轻人自我形象的一种投射,是年轻人的数字化化身:低欲望,佛系,但又怡然自乐。
▲吃饭的青蛙与看书的青蛙
中国这几年流行的几波青年亚文化,无论是“小确幸”“丧文化”“佛系”,其源头都是日本。
不少人注意到,如今中国年轻人呈现出与日本年轻人某种相似的精神和情感状态。《旅行青蛙》在中国社交网络的流行,也在于那种低欲望、佛系、一个人生活、又能怡然自乐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了。
“养蛙”背后是深刻的孤独。
不必讳言,高速发展的中国也带来转型的阵痛,面对着高居不下的房价、难以跨越的阶层流动、复杂的人际交往,不少年轻人放弃了抗争。他们只能诉诸个人心理,尽量调节情绪,让自己更快乐起来。
但这怡然自乐中,却又不时流露出某种苦涩的味道,那种味道是孤独。不少人在社交网络上留言:“我家蛙子不出门,背包都整理好了,看了一下午书,一点动静都没有。老妈不需要你上清华北大,快出去浪啊!”“没有小朋友跟你玩吗,不要这么自闭,多认识些朋友有好处。”
▲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这呼告,更像是对自己说的。不少一个人生活的年轻人,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叫“空巢青年”。
他们背井离乡来到大城市打拼;他们孤身一人,没有太多朋友,也没有什么业余娱乐,日子孤寂单调无聊;而生活的诸多不顺意,最终让他们产生了一种精神上的空巢感和无归属感,他们与人群背离,在城市的繁华之外找到暂时的精神抚慰。
这时,他们就像那只宅在家里,没有朋友,一个人旅行的青蛙,虽有着一个人的清净和自在,但也有着一个人的孤独、苦闷和自怜。
面对真实的孤独,劝诫常常显得空洞,而真实的慰藉又难以获得;好在还有一只孤独的青蛙,孤独地面朝大海,那渺小的背影好像告诉着你: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种共鸣,足矣。
(参考资料:新京报)
阅读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公众号并回复相应编号
41】-《为什么总是外国人来纪念我们的大师?从周有光刷屏谷歌说起》
40】-《Google说这是2017年最常被搜索的一个字,不觉泪目》
39】-《留学生找工作:教你面试怎么穿,这些Dress Code你了解吗?》
38】-《招聘季都过去了,你才和我说要找工作?| 内含求职大礼包》
37】-《海归潮真相:能移民的基本不回国,回国的大多都后悔了》
36】-《家境一般该不该出国留学?》
35】-《一个老留学生的自白》
34】-《我负责招聘:说说这几位面试失败的中国留学生》
33】-《深度 | 2017美国各专业就业难易分析》
32】-《训练自己30秒内回答任何难题——麦肯锡的黄金工作守则》
31】-《会点菜的人,社交不会太差》
30】-《没事别想不开去留学》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