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凡说
不忘初心,方得
从相亲视角来说,面试和相亲大体上是一个逻辑。
而生活中,你有多大概率会遇到第一个相亲对象就选择发展恋情?还是至少相亲几次,比较下,再做决定?还是一直相亲,就是不做出选择? 
当然,无论你采取哪种策略,这都是选择题。 
人生就是各种选择题,选择爱人,选择专业,选择学校,选择公司,选择行业,选择职业。
无论你是否承认,过去的选择决定成就了今天的你。
本文作者菲凡,菲凡公益咨询发起人,500强HR, 有趣、有料、有干货,2017值得推荐的个人成长号。
求职时长
你计划花多长时间找到新工作?
前阵子,我的朋友茜茜找到我,她和我讲:“咱们公司被收购后,我真不适应国企文化。前几天我出面试,一下就拿了个offer,我应不应该take?”
茜茜和我是老同事,她在老东家已经工作6年,稳定、忠诚度高。
她的目标新公司,也是国际知名外企,但是开出的offer和提供的职位我认为都不够有吸引力。
我问她:“你打算花多长时间找到新工作?”
茜茜和我说:“一年吧,我不是很着急。”
我建议她拒offer再看看机会。
你可能会说?why?你就这么断定是在帮助茜茜?
我另外一个做公益咨询认识的小伙伴大伟,昨天给我发出来咨询收纳表中提到一段跳槽的经历描述如下:
“我当时的工作固定、重复,正好朋友要创业在线医疗,就选择去创业,但是到了创业公司工感觉每天工作都不明确,而且创业公司成本太高,不如去找工作。想好找工作的时候,我本来准备找一份适合自己的销售工作,但当时有公司需要技术支持,就到了这家公司,先干着,不然的话在这个城市会饿死。而我现在工作不开心,工资低,希望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位......好迷茫,我该怎么办?"
复杂问题
隐藏着简单的数学逻辑 
这些看似复杂的选择题,都隐藏着到底如何做出理性的选择。 
可能出现机会
求职条件好
求职条件差
Offer机会多
相对多
相对多
Offer机会少
相对少
相对少
茜茜是有房一族,目前工作稳定,没有后顾之忧,跳槽是她自己的想法,即便现在不跳,再干一年也没问题。茜茜属于条件好,机会多,找工作战线可以拉一年。那我当然建议茜茜再看看其他机会。
大伟没有经济基础,找到新工作的时限很短,1-2个月就要有份工作。而他的决策是有一个机会就直接接受,如同只要相亲就发展一段恋情。心急。
过去我一直秉承的经验就是先确定找工作的时间长度。
如果是计划用一年时间,我一般建议3-4个月之后再接受offer, 如果半年,那么2个月以后再接受offer。
这是我完全从经验的角度给出的大致建议。
如今发现,我的建议居然是有科学依据的。
2016年4月出版的一本新书,Algorithms to Live By: The Computer Science of Human Decisions (指导生活的算法:人类决策中的计算机科学),作者是Brian Christian 和 Tom Griffiths。 
这本书说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可以用算法来解决的。
比如求职问题,与其浑浑噩噩地接受命运安排,来一个机会就接受。不如有点理性决策。
按照数学逻辑,求职中假设的条件是这样的:
  1. 你随机地遇到各种机会,但是只能加入一家公司。
  2. 遇到offer,如果你决定接受,这个工作就是你的。
  3. 如果你选择不接受offer,很快企业就会把offer给别人  
  4. 你应该给自己设定一个求职期限 —— 比如茜茜打算一年内找到工作。
这样的条件下,数学家计算给出的答案是:37%。
如同我给茜茜的求职策略:茜茜可以把一年时长分成两个阶段。
在第一阶段,只面试,拿到offer,这个阶段可以给自己试水,可以根据自己面试表现,出价反馈,看看自己的市场价位。哪些职位你可以成功,哪些企业会对你比较看好。可以了解不同企业文化,通过面试考察自己的应聘市场的价格。
PS:拖延此阶段收手中最好的offer。
等到过了3-4个月,如果按照数学家给出的数字,那就是过了135天以后(365×37%=135天),茜茜就进入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即第135天以后,一旦有比之前的offer好的机会,立即take it 。
这个办法叫做“37%规则”。 
现实中有太多人,对待相亲这样的决策,相对谨慎,一般会拒绝很多人,而在求职找工作这样的大事情面前,很多人是还没有在市场上看机会,也就是看的机会不足37%规则的时候,就接受一个眼前机会。
这样决策的后果就是往往后悔当初的决定太过草率。 
我为什么说茜茜3-4个月看到好的机会适当的拖延呢?因为135天以后的一种可能情况是,没有比之前更好的机会出现,如果你拒绝了很好的机会,也会后悔莫及。 
在招聘市场上有一个好处就是,大家还可以谈一谈,不用马上拒绝,如果对方确实觉得你是个不错的候选人,恰好该职位没有更合适的人出现,那么拖延答复也是一个不错的策略。
到第136天,可以做不动脑筋的选择题,那就是直接接受之前认为最好的在拖延中的offer,或者遇到下一个比之前所有offer合适的机会就直接接受。
事前做计划
事后不后悔
我和小伙伴经常探讨职业决策是否后悔,我发现很多人都后悔当初的决策,而我虽然不见得发展的多么风生水起,但是我过往的决策都不后悔,仔细想来,我其实一直在运用37%规则。 

比如我的职业生涯定位期我的计划是毕业后两年找到职业方向,2006年9月我开始在上海工作,其实当年我还是研三在读,我是拿本科学历做全职工作。经历几次跳槽,正好用一年多的时间找到心仪的工作,2007年12月加入外企做HR。仔细计算下,我计划是36个月找到职业方向,37%也就是13个月多一点,而2006年9月-2007年11月,期间14个月,我接受offer加入外企做人事总监助理的时间恰好吻合。
我的习惯就是给自己个时间点,便于决策。这样回顾过去的选择,都是依据人生不同阶段的各种客观条件,我也没有后悔的选择。
当然如果你的条件好的就多等等,比如茜茜,经过大概5个多月,找到心仪的机会,目前已经加入新公司,offer和工作内容等都更符合她的发展,茜茜也很满意。
如果条件差点,比如大伟,那就赶紧行动。但是也不意味着,每次都只接受眼前出现的第一个机会。需要借助一些外力,给自己一些耐心,适当延长选择时间。不然每次选择之后都是后悔和懊恼,也是很打击自信的。 
总而言之,人生的很多策略和选择都可以更加理性,那么是不是会少一些无谓的烦恼。享受更加美好的生活呢?
决定都是自己做的,没有人可以为你做决定,不要在做决定的时候把责任推卸给父母,爱人或朋友。 
多一些理性的思考,可以让你的职场发展更顺利。
精英日课万维刚老师推荐的《指导生活的算法》这本书还是挺有意思的。
其实在这个看似“复杂“世界,我们还是可以在有限的条件下,找到相对优化的解决方案和套路。
回到大伟的问题,因为生活所迫,估计他都不知道他属于机会多还是机会少的求职者,希望下次跳槽,可以给自己比较长的骑驴找马的时间,那么战线相对长,你看到的机会就更多,做出的决策可能更接近最优。 
这也是我反对经济条件普通的人裸辞找工作的根本原因。
你可能喜欢的文章: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号
本周福利,高端、大气、上档次的PPT模板,转发菲凡说任意一篇你喜欢的文章到朋友圈吧,然后台回复10即可获得。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