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过5亿人有了自己的家庭医生”,这个说法听起来足够重磅,引发了网上热议。但很多人表示,这个数据和自己的生活感受并不相符。
北京时间12月17日,新华社发布了一条消息,题为《我国超过5亿人有了自己的家庭医生》

新闻透露:“新华社北京12月17日电,记者从17日举行的‘2017中国家庭医生论坛’了解到,截至今年11月底,全国95%以上的城市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超过5亿人有了自己的家庭医生,
人群覆盖率超过35%,重点人群覆盖率超过65%。”


“超过5亿人有了自己的家庭医生”,这个说法听起来足够重磅,引发了网上热议。但很多人表示,这个数据和自己的生活感受并不相符。
“5亿”数字遭到网友调侃
这条新闻一出,就受到了网友的热议,新闻评论几个小时内即达到几千条。网友是这样评论的:

@R任小雪:撒谎,应该是13亿人都有家庭医生!我的家庭医生应该是百度,因为有病不敢去看,百度查查就好!
@陌上人如颖:我的生活圈没有一个家庭医生,好像我不是在这个国家生活。

@啊我不是吴彦祖呐:大概就是妈妈吧~小病都是问妈妈的~
@王旭东同学 :我国超5亿人有家庭医生?截止今年11月底的数据。这个……你们都有吗?我是被平均了。这样的新闻出来咋这么寒心呢?
有很多网友评论说,我根本没签约,这就是一条假新闻。但是也有评论说,这条新闻的数据来源的确是官方的,也许,是使用了不同的统计方法。
“家庭医生”不等于私人医生
12月19日
,卫计委相关部门做出了三点回应:一是家庭医生签约数字没有问题,是统计上来的。

二是服务还要陆续跟上,请给时间。
三是卫计委的相关司局近期将对这一新闻热点进行回应。
一提到“家庭医生”,大多数人心目中是英国绅士们能够享有的上门诊病的医生,而实际情况是,在我国此家庭医生非彼家庭医生。“监控慢病人群”“发送健康管理信息”“接受咨询”“安排重点医院医生轮流坐诊”等都是家庭医生的工作范畴。

现阶段中国的家庭医生主要包括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注册全科医生(含助理全科医生和中医类别全科医生),以及具备能力的乡镇卫生院医师和乡村医生等。积极引导符合条件的公立医院医师和中级以上职称的退休临床医师,特别是内科、妇科、儿科、中医医师等,作为家庭医生在基层提供签约服务。
家庭医生不是私人医生。签约服务原则上以团队服务形式为主,家庭医生团队包括家庭医生、社区护士、公共卫生医师等组成,二级以上医院医师提供技术支持和业务指导。
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先普及
“社区的老头老太太都知道家庭医生,我们先普及的是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特殊人群,随后才会在全体居民中推广,”在卫计委此前7月10日组织的活动中,北京市西城区展览路街道社区医院的一位负责人说,当天展览路街道为户口在展览路的人员进行了家庭医生的现场签约。此次签约的人数也将统计上报到地市,最终汇总,成为5亿这个数字中的一部分。

北京市社管中心副主任张向东介绍了北京的情况,家庭医生会对4类慢病进行在家监护。“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冠心病这四类慢病患者,符合条件、病情稳定、进行签约的、适合在家的,可以在家获得家庭医生的监护。”为此,北京市还将之前很长一段时间没有下放到社区医院的四类慢病的用药下放到了社区。
从事家庭医生服务的一般为社区医院的全科医生,他们的另一个兼职是提高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从健康生活的角度预防疾病。天津河西区友谊路社区服务中心医生杜秀军说,“管理社区里高血压老人时,遇到问题不会马上开药,而是问他吃咸了还是生活习惯变化了。”
以期通过生活方式的管理进而管理居民的健康。相关调查显示,居民对基本健康知识的知晓率2017年达到88.67%,比2013年上升了49.52%。
针对是不是5亿人都享受到了此类家庭医生的服务的问题,卫计委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服务还要陆续跟上。相关报道也表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居民认可程度较低,基层服务供给能力较为匮乏,签约服务内涵建设以及服务规范是目前工作重点。
加拿大的家庭医生制度
加拿大拥有世界上最完善的全民医疗保险制度之一,其医疗政策由联邦政府制定,通过公共的医疗保险计划,使所有居民都能在医保所涵盖的范围内享受免费医疗服务。
但是在加拿大看病,实行的是家庭医生制度,即无论谁生了病,都要先预约家庭医生,在家庭医生那里进行初诊。

加拿大的家庭医生其实就是自己开设诊所的全科医生,他们都是经过专业资格认证的医学博士。据说加拿大的家庭医生人数约占全部医生的60%。由此可见,家庭医生在加拿大医疗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其作用被明确地界定为“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医疗预防服务的供应商和协调员”。
看家庭医生也是需要提前预约的,只有少数家庭医生诊所接受Walk In的病人(指没有预约直接上门的病人)。大多数人都有自己固定的家庭医生,当然如果对自己的家庭医生感觉不满意了可以另换他人。
加拿大家庭医生制度的优越性
在加拿大,医生用药非常小心,通常在诊断给药前,都需要详细了解病人身体情况和家族病史,这样的要求家庭医生就能够满足。
此外,家庭医生制度还有其他的好处和便利。
首先,看病再也无需起大早甚至买“黄牛号”,不用一看病花费一整天时间了。如果是感冒咳嗽之类的小毛病,直接就给家庭医生打电话,有时电话里就可以解决。需要开药和简单治疗的,就约一下问诊时间。如果诊疗后发现情况比较复杂,需要进一步专业诊断,家庭医生会将所有资料汇总后转到相关的专科医生手中,并协助预约时间。

当然,也有些加国华人抱怨,看个小病要等好久,或是家庭医生这种“分级治疗”耽误了最佳治疗时间。但是一般来说,只要不是什么生死攸关的大病,家庭医生这一关不至于影响治疗时间,而且家庭医生的专业精神能给予病人安全感,即使多等个几天,也让人非常安心。
家庭医生的另一个好处是,家里仿佛从此有了个从前中央首长才有的“保健医生”。除了看病,每年的体检都是由家庭医生安排完成。从基本的身体状况检查,到不同性别不同年龄需要做的特别检查,家庭医生都会根据以往的病史安排得妥妥当当。
比如,在加拿大,30岁以上的女性每年都增设宫颈切片检查和乳腺检查,所以,作为女性健康两大杀手的宫颈癌和乳腺癌,基本上都可以在早期发现。
相比而言,在中国,除非是病人自己有较强的保健意识主动要求,否则不会有人督促你去检查,在体检中心,这两项检查还常常要额外收取高额费用。
加拿大人目前的平均寿命能达到84岁,跟这种早期预防治疗是有很大关系的。
加拿大家庭医生效果不佳
加拿大规定,每个家庭医生负责的病人数是有限的,以保证其提供的服务质量。通常,一名家庭医生每天可以接诊约40名病人,但实际上,每天的门诊量要远大于此人数,诊疗效果就要大打折扣了。
由于看家庭医生要提前预约,家庭医生又是杂科,每天要应付各种疑难杂症,而他们的医疗知识是专多而不专精,再加上只有家庭医生有权将病人转诊去看专科医生,所以错诊和疏忽导致很多可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的病症都因此而被延误。
尤其是近年来这种情况时有发生,以至于不少居民开始质疑加拿大医疗保险制度的优越性。

根据加拿大健康理事会( Health Council of Canada)最新的一份报告显示,在世界经合组织11名成员国中,加拿大的家庭医生制度算是最失败的,只有41%的加拿大人可以在当天或者第二天能够看家庭医生。
排在首位的是德国,76%的德国人可以得到快速的医疗服务。现在越来越多加拿大人抱怨看病轮候时间过长。该报告还显示,26%的加拿大人在急诊室等候4小时以上。 60%的加拿大人至少要等1个月才能看专科医生,当他们终于见到专科医生时,往往发现家庭医生还没有把体检或者化验报告送过来。
尽管加拿大人对自己的医疗制度仍抱有信心,但是数据显示过去10年加拿大医疗制度没有任何改善。
家庭医生没有想象中好
实际上,在很多西方发达国家,所谓的家庭医生恐怕也不如大家想象得那般美好。
在加拿大,医生几乎不出诊,家庭医生不过是延续下来的习惯称谓。基本运行模式是,每个人要有一个固定的家庭医生,有点小病就去看看。如果家庭医生感到自己看不了,就转给专家看。不过,医生还是短缺,普通的体检经常排到好几月开外,看病难现象很是突出。

在美国,有稳定收入且有医疗保险的美国人,几乎都有一个私人医生。至于随时上门应诊的超级私人医生,则存在于医疗保险制度之外,费用极其高昂,一般是由富豪级人物所聘请。
在挪威,每个居民都要有自己的指定医生。每个医生接受病人的数量控制在1500到2000左右。但医生的诊所通常很小,有的甚至就一个人单干,连个前台或者护士都没有,验个血都得把血样送到大医院去,几天之后才能有结果。
在英国,医疗的效率之低饱受诟病,在国内恐怕顶多半天时间就搞定的事,在英国要花一个多月。
如果理性客观地看待西方的家庭医生制度,我们可以发现,虽然不乏优点,但绝非患者坐等医生上门那般便捷美好。大家在看到此类新闻之时,完全没有必要盲目“崇洋”。当然,从此次乌龙事件,相关部门也有诸多值得反思之处。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