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临十年不减的热度,留学已经逐渐进入了新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多的家庭将孩子送出国门,成为广大留学群体的一部分。
5月16日,《2017中国留学白皮书》正式发布。根据《2017中国留学白皮书》中教育部数据,中国留学生目前占世界留学生总数的1/4。中国既是美、加、英、澳等英语国家的最大留学生生源国,也是日、韩、新等汉语文化圈国家的最大留学生来源国。
2016年,中国出国留学的人数为56万人,相比2007年的14.4万人,增长了约74.3%。 过去十年间,中国出国留学人数逐年上升,且保持着较快的增长率。
01
“留洋”故事
出国留学,要面对的不仅仅是非母语的学业考核,更要面对陌生的环境、人群、文化。与我们眼中的以往留学生活相比,新一代留学生们有着自己的酸甜苦辣。
(中国香港留学生申玉中在悉尼大学校园内)
捷径?是另一种方式的选择
刚刚从英国留学归来的夏天本科就读于北京一所重点大学,大三时她决定出国读研。和所有“出国党”一样,从决定出国到拿到offer的400多天里,夏天经历了申请、考试、各种文书准备、专业选择、多次被拒、择校等各个环节。
“那段时间,没日没夜泡图书馆,都内分泌失调了,大把掉头发。”夏天说,她的目标很明确,决定去英国的时候就直接锁定了前五的学校,如果申请不到就继续在国内读研。
“其实当时也有过动摇,留学真的不是捷径,而是苦途。”在得知自己有保研资格后,经过权衡还是决定继续前行。”夏天说,想感受世界一流名校的学术氛围,也想借出国提升一下自己能力,开阔眼界。
夏天的路径,是我们印象中最顺遂正统的一种留学。社会的发展,让留学路径更加百花齐放。
(几名来自中国的国际学生在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典礼上)
跳出舒适区自寻苦途的“高龄”留学生黄茜算是个另类。供职于华南地区一家大型主流媒体的她在工作8年后,获得全额奖学金,赴英国伦敦大学学院攻读教育学硕士。
“出国是因为我感到自己真的需要充电了。”黄茜说。自从参加工作,一直都在做教育新闻报道,工作8年间她几乎跑遍了广州的大学、中学和小学。年复一年,黄茜发现自己采访、写稿越来越熟练,却也越来越疲惫。
求学的一年,在与来自世界各地同学们的交流中,黄茜看到了“更大的图画”,在全世界教育发展的全景中重新认识了中国教育的地位、成绩和不足,她觉得“累,但也充实”。
《2017中国留学白皮书》显示,计划留学人群主要集中在就读本科及以上阶段,占比达70%。其中,正在就读本科的人群占52%,就读本科以上阶段占5%,已毕业人群占13%。 
混日子?其实不少是“悬梁刺股”
大部分人出国的初衷是为了让自己看得更多,以后能走得更远。
“留学两年半,去的最多的地方就是图书馆。”夏天说,英国的硕士大多是一年制,很多人会质疑一年的硕士到底能学什么,其实就是将国内的两年的课程压缩成一年,“我身边都是整宿整宿熬夜写作业的同学,即使很辛苦,可能也换不来一个优秀。”
对此,正在英国读博的心妍表示赞同:“若想在名校顺利毕业,对于自主学习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的要求很高。除了圣诞假期和春假会出去玩,大部分时间都是泡在图书馆。考试的前一个月,每天休息不会超过6小时,考前一周更是24小时泡在图书馆。”
“如果有同学告诉你学习不重要或者及格就行,请一定不要相信他。学习非常重要,分数也要尽可能高。”心妍说,本来自费读书花费就不低了,国外的课程重修费真的很贵。
(几名来自中国的国际学生在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典礼上)
据悉,2016年出国留学人员中,自费留学共49.82万人,占出国留学总人数的91.49%。
2012年以来,自费留学的比重持续保持在92%左右,我国已初步形成公派留学为主导,自费留学为主体的留学工作格局。
鑫泉专家认为,对于个性突出,在国内有良好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的学生,出国留学有可能让他们更优秀;而一些在国内就没有良好习惯,甚至好吃懒做、好逸恶劳者不可能因为到了国外,就马上变一个人,收获成功。
看世界?也是另一种经历
调查显示,决定留学人群出国留学的因素主要来自于内自我提升的驱动:拓展国际视野与丰富人生经历是出国留学最主要的目的。此外,对于国外名校或文化的向往,也是驱动留学人群的因素之一。
“世界并不在你的地图和笔记里,而是在你的脚下,留学期间,趁着闲暇去了很多地方。包括英国本土、欧洲大陆,也曾去美国实习了两个月。除了欣赏美景,更是一个体验不同文化的机会。”夏天说,她已经换了两本护照了。
(中国留学生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参加毕业典礼)
但想家,贯穿了很多人的留学时光。

每逢佳节倍思亲,身在异国他乡的留学生们,更能真正体会这句诗的意义。
“想家,也想国。”在国外,夏天最爱吃的是中国菜,最想听到的是乡音。“有时候走在路上经常会有陌生人用‘你好’跟我打招呼。”夏天说,“我想,这就是国家强大的一种表现吧!”
中国驻法国大使馆教育处公使衔参赞杨进说,过去3年,每年到教育处开具《留学回国人员证明》的人员总数呈逐年递增趋势。
据统计,2016年留学回国人员总数为43.25万人,较2012年增长15.96万人,增幅为58.48%。
02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留学生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留学生
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走出国门,带着求知欲与好奇心远渡重洋,走进课堂,融入当地生活,展示个性与风采。那么,在外国人眼中,这些新时代的中国留学史有什么样的新变化?
从抱团到融入
“抱团、略显孤僻”是以往一些国外师生眼中中国留学生的一大特点,中国学生似乎更喜欢小范围地与中国或亚洲其他国家的学生交流,呆在自己的圈子中。
在纽约大学史丹赫学院的助理教授程华宇看来,近些年,许多华裔学生都在很努力地走出舒适圈、融入校园,“他们问我的第一个问题多半是,‘如何才能交到美国朋友’。”     
而现在的中国留学生,大多表示课余时间会花很大的精力“学习”美国的流行文化,比如看高人气的脱口秀,来填补自身知识的盲区。
而在学校举行的一系列帮助学生熟悉环境的社交活动中,中国学生都会积极参与。
“我待在寄宿家庭,经常会有‘宾至如归’的感觉。”在悉尼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申玉中这样形容他在澳大利亚的“新家”。
(在悉尼,来自中国香港的留学生申玉中(右一)与寄宿家庭房东一家共进晚餐)
第一次在国外生活,申玉中选择寄宿在单亲妈妈米丽·弗朗的家里。弗朗表示,留学生应该尝试与寄宿家庭共同生活,这样可以学到很多文化层面的东西。
数据显示,过去两年,寄宿澳大利亚家庭的留学生人数增长了20%,这成了留学生追求与澳大利亚文化互动的独特有效的方式。
从害羞到张扬
就中国学生个体来讲,他们在外国人眼中的形象则经历了从害羞到张扬的变化。
谢菲尔德大学数学博士、英国学生兼助教爱德华·皮尔斯表示,在以往的印象中,中国留学生因为害怕犯错,在课堂讨论和意见表达环节不够积极。
他们中的很多显得害羞,不愿在课上与老师多互动,也不擅长在一大群人面前表达观点。这一方面可能受限于英语能力,也有可能是因为文化差异。
不过,近些年他发现,随着校方在课程设置上进行了改进,强化了小组合作项目,中国学生的表现越来越活跃,与外国学生的合作也越来越融洽。
特别在中英角活动中,不少中国学生敢于表达和展示自我,令人印象深刻。
对于这一点,为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和职业培训预备班教授英语的老师詹姆斯·道森也有同感,过去,他总为班上的中国学生不能大声表达和参与课堂讨论而担心。
直到他找到了激励中国学生的好办法——让大家介绍各自家乡的美食和饮食文化。“有个来自湖北武汉的学生,说起家乡的热干面就滔滔不绝。”道森说,随着中国的发展壮大和越来越开放,中国留学生也越来越自信了。
(中国留学生在日本体育节拔河比赛中)
更加勤奋刻苦
如果说大胆融入,敢于表达是中国留学生新的变化,那么,在不少教授和学生眼中,中国学生给人的第一印象可能从来都没有变,那就是勤奋刻苦。随着竞争的加剧,不少中国留学生更加勤奋刻苦了。
美国南加州大学安纳伯格新闻与传播学院是全球新闻传播学的顶尖学府,负责国际学生招生的教授本·李说,最近几年,该学院最终录取的中国学生人数几乎超过总招考人数的三分之一。“这是一个非常高的比例,中国学生总体而言都很优秀,成绩突出,学习能力强。”
2015年,哥伦比亚大学统计学系的一份毕业生名单在网上曝光后引发热议,在名单上的231名毕业生中,中国留学生多达190人。一些美国媒体惊呼,中国学生已经“攻占”了各大名校的统计学系。
南卡罗来纳大学统计学教授蒂姆·汉森说:“中国学生在申请专业时提供的数学成绩令人惊叹,不少学生的水准已经远远超出了美国本土的学生。”
对中国学生的勤奋刻苦,美国圣母大学教务处负责人托马斯·布里什感受非常强烈。他说,刚来美国时,中国留学生的英语听力和口语整体不算出色,但经过一个学期后,很多人开始进入全班最优秀学生之列。
在他看来,中国学生进步很快有两个原因:首先,他们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有效的学习方法。其次,他们善于利用各种学习资源。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杨同学的话也印证了这一点,他说,“很多中国学生把业余时间都用在两个L上,一个是图书馆(Library),另一个是实验室(Labs)。”
这种在学习上的上进心有时候也会体现在工作和生活中。来自河南的中国留学生乔伊思就读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她用4年时间完成了正常需要6年读完的本硕连读学业。
此外,她还经常参加校外实习项目,她工作的广告公司老板迈克尔说,乔伊思的吃苦耐劳和强烈的上进心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是我心目中的完美员工,聪明、纪律性强,希望她毕业后能到我的公司来工作。”
03
新时代,留学如何更“牛”
中国已经不是往日的中国,很多领域都走在了世界前列。在这种形势下,如何出国留学,学以致用取得“真经”,将留学价值最大化,避免“镀金式”低性价比留学,对留学生群体提出了新考验。
(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中国驻美国大使崔天凯(中)与留学生代表一起包饺子)
“走一步看两步” 留学要未雨绸缪
我国留学市场已走过小众的“精英留学”时代,进入大众“自主留学”阶段。但当前还存在着非理性留学、盲目留学和“被留学”现象,许多并不适合留学或心智尚未成熟的学生走到海外,对他们来说,在国外、回国后都将面临不小的困难。
对此,多数留学生和鑫泉专家都建议,留学贵在“早规划、早准备、早行动”。
“首先要明确自己留学的动机,可能不少同学去留学的决定都是父母做的,或者是看到其他同学出国留学,自己也想跟风。”,要基于自己未来的学习规划,职业规划,甚至人生规划而做出全局考虑,留学才真正有意义。
学生最好在18岁左右出国,在国内接受完国际高中课程再到国外上大学是“最佳组合”,这样能有比较好的衔接,并且此时的学生具有比较强的综合素质和安全意识。
中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逐年增长,世界名校录取率却没有提升。名校竞争将更加激烈、入学要求也将日趋严格。
有出国意愿的学生提早准备语言成绩和专业成绩,用企业实习、社会活动等实战经验丰富申请文书、突显自身优势,提高名校录取几率。
当前留学主要集中在海外普通高校的经济管理、语言艺术等商科类和社会科学类学科,或者知名学校的心理学、宗教学等冷门学科,导致求职扎堆热门岗位,或者所学专业与国内就业难匹配。
鑫泉专家建议,学生在留学前就做好职业规划,尤其是国家大力提倡和发展的,创新型国家建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所紧缺的专业和方向,应该重点关注。
身在异国他乡,安全也是头等大事,“在出国之前,就要了解在海外留学的风险,知道留学地可能会因文化差异、风俗习惯、法律法规等方面的不同而容易产生的风险。”左鹏说,还要掌握一些基本的救生技能,不露财、不炫富,多与使领馆具体工作人员和机构保持联系。 
不要“镀金”要真金
从目前就业市场上看,留学生还是比较有竞争力。相对于国内普通大学毕业生而言,一些留学生的思路会更开阔,独立解决问题、适应工作环境方面也更有优势。
作为企业,往往更偏重的还是个人能力,而非留学光环。“有的留学生展现了更创新开放的思路,更好的英语水平等海归应有的优势,有的学生,若非简历标注,基本看不出曾经留过学。”一位民企的负责人说。
“走出国门之后是学生真正留学开始的时候。在学习方面要多与老师互动,参与讨论沟通。组建学习小组时要避免扎堆华人圈,尽量选择外国人小组,这样能够更好更快地锻炼语言能力和学习能力。”
此外,留学切莫本末倒置。“永远不要忘了你出国是读书的,不是买买买,不是搞代购,更不是学厨艺。”在澳大利亚读大学的王君说。 
家乡大好,增强竞争力是关键
目前,我国正在迎来最大规模的“海归潮”。“中国与全球化智库”发布的《2016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指出,“情感与文化因素”“国内整体经济前景好,政治稳定”是海归回国的前两位考虑因素。
上海市社会科学院人力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汪怿认为,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各行业发展前景光明,各城市生活水平提升,让很多留学生更加笃定回国的信念。
同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环境为归国人员发挥才干开辟了更广阔舞台,而近年来针对留学生归国在科研、创业、户籍、住房等方面的各项优惠政策,则发挥着更直接的引才效用。
目前在德国就读硕士的葛春宵说:“祖国变化太快太大,自己要重新去学习和适应,把在国外学到的东西和国内的需求结合起来。”
留学本质上应是对本国理论知识、教育内容、科研条件方面的欠缺,有针对性地到他国补充的短期行为。留学生在读期间应着重加强在国际化视野、独立思考工作、快速适应与沟通等方面的学习和提升。
中国驻美国大使馆教育处一秘牛栋说,驻外使领馆主要通过“春晖杯”创新创业大赛这一国家级平台给希望回国的留学人员牵线搭桥;同时,国内一些地区利用区域优势,根据自身经济布局需求,纷纷到国外招聘人才,国家与地方吸引海外人才创新创业的“双轨制”已然形成。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吴遵民表示,留学的“镀金时代”已经过去,留学是一条机遇与风险并存的路。学校、留学服务机构、家庭都要担当责任,为留学生提供更多有价值的指导和支持,学生自己也要有风险意识、忧患意识,让留学真正有所得,更有机会实现个人梦想。
来源:海归淄博,鑫泉留学诚意推荐,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超厉害的留学查校选校小程序来了!
▲点击标题下方蓝色小字关注“鑫泉留学”微信公众号,最新的留学资讯,有趣的留学故事,实用的留学干货,海外趣闻(●′ω`●) !
▲全天专家在线,不管什么留学问题都可以直接在【对话框】输入提问哟~
▲扫码或戳阅读原文都可以获得一次免费的留学评估哟~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