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经公号“瞬变谈”授权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全球化上半场骤然落幕,科技变革方兴未艾,金融危机阴霾未散,全球经济——不论是各国经济增长前景、经济发展政策共识、还是经济学本身——都充斥着不确定。在这样关键的节点,重新审视经济学,破旧立新、去伪存真显得尤为重要。
在纽约某经济智库的支持下,瞬变谈小编在苏格兰爱丁堡对诺贝尔奖获得者、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进行了访谈。斯蒂格利茨深谙主流经济学理论,却独树一帜,从实际出发,在经济学内部发出着和而不群的声音。他长期参与中国发展政策讨论、对全球化秩序观察入木三分、倾力研究和改变收入不平等问题。在他的多本著作中,《全球化及其不满》记述了上世纪末发达国家用华盛顿共识将自身意志强加于发展中国家所产生的不满。而时过境迁,被跨国企业利益绑架的美国全球化议程在发达国家产生了新的不满,这些不满在过去两年急剧表现了出来。
在访谈中,斯蒂格利茨教授谈到中美经济、全球化规则、新古典经济学的对与错等话题。以下是对他几个重要观点的总结:
谁对全球化不满意
15年前,我以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的视角,在《全球化及其不满》一书中阐述了发达国家凌驾的市场开放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创伤,引起了人民强烈的不满。而今天,特朗普和其它保护主义者声称美国对贸易全球化不满意。那么问题出现了,全球化是如何招致如此多的不满?如果“人人喊打”,全球化为什么得以继续呢?
简而言之,这些年全球化议程一直以来在美国被跨国企业利益主导了,这种全球化侵害了美国工薪阶层的利益。发展中国家相当数目的人群收入水平有所提高,但这些年来主要受益者依然是跨国企业。就拿知识产权保护而言,大型药企增加利润的诉求凌驾在了拯救无数人生命的基础之上。
全球化新规则
全球化没有发挥其潜力的原因之一是企业利益主导了全球化规则制定。跨国企业高管往往就坐在贸易协议的谈判桌上,而普通公民的利益完全没有得到体现,这反应了全球治理秩序的短板,我们需要重新制定全球化规则。
再拿知识产权来说,贸易协议的目的应该是增进商品、服务、资本的流动,而目前的知识产权体系严重阻碍着知识的流动。更讽刺的是,这种体系甚至不能鼓励发达国家企业的创新,发达国家人民亦没有从这种体系中受益。如果让全球化服务于广大人民的利益,这些规则都需要重新设计。
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
新古典经济学中存在一些根本的错误概念和政策主张。就拿“渗滴经济学”(trickle-down economics)来说,这种观点认为只要专注于经济增长,每个人的收入和生活水平都会提高,这是个谬论。主流经济思维——在当今的美国以减税、金融市场自由化、贸易开放为代表——会带来更快的经济增长和广大人民福利提高,这种观点也是极端错误的。
再举个例子,全球化和贸易开放能带来经济增长和广泛的收入提高。在这一问题上,经济文献中对自由贸易和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有着很微妙的结论;我个人早年的研究就表明,风险市场不完全情况下,贸易自由化会导致风险增加、参与贸易所有国家经济增长都会受损。在选择开放之前,各国需要专注于本国市场机制的完善。盲目开放的结果之一是就业岗位流失的速度可能大于就业创造的速度,如果资本市场不健全,这种可能性就更大,政府需要主动创造就业和帮助劳动力转移。美国共和党在推崇贸易全球化的同时却极力反对贸易协助,这造成相当部分人群利益受损。
经济学理论中的一部分条件和研究结果在政策讨论和制定中丢失了。萨缪尔森证明贸易开放会导致发达国家低技能人群收入受冲击,而在政策讨论中这个重要的结论却无人提起,事实证明,美国工人阶层在全球化这些年收入倒退。
部分政策似乎并非基于现代经济理论,而是盲目套用书本和模型,这包括有效市场说。当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时,市场就不再有效,现实生活处处如此,而在这种情况下仍然有政客和经济学家标榜市场最有效、并用作政策制定的依据,实为缘木求鱼。
给美国经济开方
有些人认为,旧的贸易全球化搭配相应的补偿政策是解决美国经济发展问题的方法,这一点的确必要,但在政治层面上,这种补偿工人阶级的承诺是否可信需要打上一个问号,共和党执政后曾多次削减社会保障支出,人民对这些政策的信任已经逐渐丧失。
如果要重新让全球化服务于美国人民,经济体系需要更深层改革,我们要建立新的“社会契约”来保证广泛和共享的增长。科技变革威胁人力就业、全球贸易破坏工人利益,在这种环境下更全面的政策创新非常必要。
关于中国模式
中国过去四十年经济发展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建立了独特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东亚国家经济发展中有一些共同元素,例如产业政策,以及政府在经济发展中起到的作用。中国经济增长的果实得到了广泛的分享,但当然这一点上完全可以做得更好:8亿人口脱贫是世界经济史上最重要的成果,同时身价过亿的巨富人群也急剧增长,中国和其它国家一样,需要更包容的发展模式。另外,注重教育对中国取得的成就功不可没,有限和选择性的开放政策也给国内经济带来活力。
最后,注重实践、在不同发展阶段寻求不同的发展模式也是中国模式的特点:从计划经济通过价格双轨制转向市场经济是一个体现,这种创新避免了休克疗法带来的危害;再者,90年代乡镇企业取得成功以后中国并没有延续扩大这个版块,进一步开放的需要催生了更大更强的企业;今天,中国又在积极研究新形势下何种模式适用于当今的中国经济,可以肯定的是,下一个发展阶段需要政府再次起到重要作用,来应对收入和财富不平等、治理环境污染、结构转型、人口转型、城镇化等等问题。市场是达到目的的重要渠道,但并非目的本身中国未来需要就其面临的挑战来有效评估和利用市场的作用。
关注瞬变谈(shunbiantan):世界瞬息万变。学术前沿,行业趋势,市场动态,权威观点,和你一起谈。
公众号:shunbiantan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