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现在名校录取的标准真是越来越...匪夷所思,前段时间爆出有妹子因为对披萨深沉的爱被耶鲁大学给录取了,这不,现在又有高中生因为写了自己穿内衣的变换过程,结果被哈佛一眼相中,分分钟给她发了offer。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学霸君这就来为大家揭秘!
你永远不知道,一个日常生活里的小物什究竟能发挥多大的威力,比如,送你进哈佛。
最近,就有这样一个妹子,靠自己的内衣进了哈佛,确切的说,是写了篇穿内衣有感而被哈佛看中了。 通知下来的那天,连她自己都被吓了一跳,直到在录取信上看到招生官特意手写的评论:“我爱极了你的内衣essay.” 这才惊觉:一切都是真的! 如今回顾起这次奇遇,妹子还少不了一通自我调侃:“我的哈佛申请之路,乍一看,还真像个玩笑。”

一篇临时起意的文章让她迈进哈佛

事情是这样的: 一开始,有人在Quora上提问:大神们,请问你们申请哈佛时都写过哪些顶尖的文书?出来晒晒呗~
于是,便炸出了一堆就读哈佛的精英们。
他们纷纷晒出自己当年申请哈佛的essay,有谈教育的,有品音乐的,但这些中规中矩的文章,都不如My-Ngoc(Quora封面名,以下简称Ngoc)的一篇内衣论出彩。
目前,该文的阅读量已达到了450.4K,点赞量14.5K.
与其他准备良久的竞争对手们不同,Ngoc进哈佛,充满了误打误撞的意味
确切的说,哈佛大学是她在最后一刻才加到申请名单里的。对此,Ngoc的解释是:“因为哈佛的申请流程太简单了,不申请一下简直浪费。” 正是由于无心插柳,Ngoc打一开始就没想去故意惊艳谁,只是洋洋洒洒地写了些心里话——一篇谈论内衣和星星的作品。 而之所以选这个题材,也是她“偷懒”从之前申请芝加哥大学的材料中摘取的(芝加哥的申请要求是写一篇500字的文,谈谈对自己意义重大的一件衣服。) 可就是这么一篇临时起意的文章,将Ngoc一路送进了哈佛。

废弃的内衣就像黑洞,将我整个吞噬

在文章的一开始,Ngoc对内衣是恶意满满的。 她回忆了自己第一次穿内衣的时候:那是五年级放学后的一天,母亲将她拉到一旁,递上一片白色布状的东西,吩咐她穿在身上:“你是个大女孩了,你得穿上它。”
相关商家
那一刻,Ngoc觉得自己的人生就此被改变了。
自从胸前多了这个不太舒服的玩意儿,Ngoc就没安生的时候。它紧贴于衬衫之下,勒着自己的胸,总有一股隐隐的压力,似乎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她:无忧无虑的童年已经过去了。 就这样,内衣挺进了Ngoc的生活。 第一件内衣用了没多久就下岗了,随之而来的是第二件、第三件,到了第四件的时候,Ngoc已经穿上了成人码,就是自己妈妈穿的那种。 内衣的更换似乎在告诉Ngoc一种定律:新的一来,旧的拜拜。
旧的内衣只能被丢弃在柜子深处,不管以前多么闪耀夺目,现在也只是一堆破旧的边角料,似乎这就是它们无可更改的宿命。“就像坠落在宇宙犄角旮旯里的星星一样,它们落满了灰尘,毫无生机,毫无光彩。
这让Ngoc无比伤感,她想起了自己穿内衣的那一天,一样是没有选择的余地,没有说No的权利,这和那些被丢弃的内衣有什么两样? 于是,每换一件新的内衣,这种失落感就加重一分,她觉得自己似乎被强行推着,走到越来越遥远的地方,没有回头的余地。 她开始厌恶起了新内衣上的那些装饰:时髦的褶皱,夸张的图案,繁复的花边,一切都是那么的闪亮亮,似乎是为了抵消人生进程中越加越重的担子而做出的补偿。
这种厌恶一再发酵,终于,她开始抵抗穿新内衣:“有时,即使我发现内衣太小,该换了,我仍然不愿意换新的,因为这意味着新的来了,旧的就得滚蛋。如果世界是按这么一个定律运转,那对我来说还有什么生存的意义?” 但这种抵抗没起太大作用,很快,Ngoc便发现柜子里被丢弃的内衣依旧越积越多,就像黑洞一样在吸蚀着自己:“我渐渐泄了气,准备着被这样一个黑洞吞噬。”

变化更迭乃自然规律,何必烦恼?

于妹子们来说,穿内衣是每一天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内衣是性感、美丽的代名词,更是好身材必不可少的衬托。
但对于Ngoc,内衣已经变成了一个怎么也解不开的心结,它没有色彩,没有光芒,散发着一股陈旧、阴腐的气息。 好在有一天,Ngoc终于想通了。 她发现,生命并不是单纯的线性运转,而是像一个圈,有着周而复始的循环:就拿自己心爱的星星来说,新的星星是从那些已经燃尽的星星灰烬里重生的,因此换个角度看,死亡所带来的黑暗其实也暗暗蕴含着生的光芒。
那么也就是说,万物相辅相成,相依相存。现有的事物都有着过去的影子,是对过去的一种诠释和再造所以,穿上一件新的内衣,并不是对旧内衣的抛弃,而是对生活的变化本身所给予的一种回应。 在文章末尾,Ngoc写道:变化,尽管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压力重重,但却是天底下最自然的规律我想,柜子里的那一堆内衣无论如何都减少不了了,虽然我很难接受这一点,但我不得不承认,随着年龄的增加,下垂会变得很厉害,我也需要新的内衣,毕竟这世上没什么能比一件内衣带来更坚挺的依托了。
Ngoc妹子对人生的这种幽默调侃,睿智认知,立马引来了一堆网友的赞赏:
和网友们一样,学霸君也很欣赏Ngoc妹子的这种改变:缅怀过去,但也学会拥抱现有的。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一些不太愉悦的变化,小到第一次摔跤,第一次变声、长胡子;大到高考失败,亲人离去。这些变化让人气恼,甚至伤心欲绝,故而你开始抗拒,就像Ngoc抵制新的内衣一样。 这些本无可厚非,不过这之后,得学会如何去适应身边的环境,接受人生随之而来的变化。因为它标志着你开始参悟、思考身边的一切,并积极寻求办法与新的挑战共存。 毕竟,如那句话所说:“It's awful being a grown-up, but the carousel never stops spinning." (成人的世界有诸多烦忧,但旋转木马依旧转个不停。)
是啊,时间不会倒流,又何必一味追忆逝去的?万事万物无时不刻不在变化之中,有新的到来,自然就有旧的逝去。没必要抗拒,而要像Ngoc妹子领悟到的:聚焦现在,活在当下。 Ngoc做到了,所以她在文中写道:I was saved.
被一件内衣拯救,所以钻出了牛角尖,学会从容地面对自己的人生这种不按常理出牌的套路,大概正是吸引哈佛招生官的地方,于是大方抛出了橄榄枝。 而这种独特而又富含智慧的视角,似乎是近年来名校最为心仪的,心动的小伙伴们,不如好好借鉴一番~ 最后,附上Ngoc的原文,喜欢的小伙伴们快快读起来:
I remember the first time I wore a bra. I came home from school in the fifth grade, and my mom handed me a white cloth to put on beneath my shirt. “You’re a big girl now,” she said, “You need to wear this.” From that moment on, my life was forever changed. That same year, I was taught that the sun would someday die, and I, feeling the pressure of the contraption beneath my shirt, realized that my childhood, too, would eventually dissipate just like the sun. The first bra paved way for a second, and then a third, and then, by the fourth bra I had advanced to the Lady Type, the ones that my mom wore. With every new bra, I cast away the former. Somewhere in the dark abyss of my closet, there is a heap of abandoned bras, tiny, worn-out filaments that had once shone so brightly in their days of use, but had faded away into old, neglected remnants of days long gone. They sit against a corner of the universe and gather dust like dead stars— without life, without luster, without vigor. With every new bra, I felt the unmerciful hand of change push me further down a path with which I had no return. The bras no longer had the simplicity of the first; they came equipped with more folds and stitches and frills and patterns that were designed to counteract the growing complexity of my responsibilities. Sometimes, when I found myself too big for the current one, I was either unable to or unwilling to get another because of the implications behind the transition—if every new bra meant the death of another star, then the adult world was nothing to me but a lifetime of darkness. I tried so hard not to kill any more stars, but my resistance was not enough, and I found myself adding layer after layer to the ever-increasing pile of bras. With this mindset, I prepared myself for the end, for the moment in which my entire universe would be engulfed by the black hole forming in my closet. But I was saved. I learned that life does not occur linearly, but in cycles: New stars can arise from the ashes of former ones, and the darkness of death is replenished by the light of birth. Thus, what is created is only a reinterpretation of the past in a form that is fitted for the present. In wearing a new bra, I was not casting away my old self but reorienting myself to accommodate to changing times. Change, as overwhelming as it feels, is only natural—the pile of bras will only get bigger. Though it is hard to accept the existence of the bra in my life, I realize that I cannot live without it, for, as we grow older, things tend to droop more easily, and there is nothing more reliable than a bra to give us the inner support necessary to have a firm hold on life.
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简称哈佛,坐落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市,是一所享誉世界的私立研究型大学,是著名的常春藤盟校成员。这里走出了8位美利坚合众国总统,133位诺贝尔奖得主(世界第一)[1-2]  、18位菲尔兹奖得主(世界第一)[3-4]  、13位图灵奖得主(世界第四)[5-6]  曾在此工作或学习,其在文学、医学、法学、商学等多个领域拥有崇高的学术地位及广泛的影响力,被公认为是当今世界最顶尖的高等教育机构之一[7]  。
哈佛同时也是美国本土历史最悠久的高等学府,其诞生于1636年,最早由马萨诸塞州殖民地立法机关创建,初名新市民学院,是为了纪念在成立初期给予学院慷慨支持的约翰·哈佛牧师。学校于1639年3月更名为哈佛学院。1780年,哈佛学院正式改称哈佛大学。截止2014年,学校有本科生6700余人,硕士及博士研究生14500余人[7]  。
2016-17年,哈佛大学位列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世界第一[8]  、usnews世界大学排名世界第一[9]  、QS世界大学排名世界第三[10]  、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世界第六[11]  。2017年6月,《泰晤士高等教育》公布世界大学声誉排名,哈佛大学排名世界第一[12]  。
15世纪末,由欧洲通往美洲的大西洋航道被哥伦布开辟,欧洲人纷纷远涉重洋来到美洲。17世纪初,首批英国移民到达北美,在那里开拓自己的“伊甸园”——新英格兰。移民中有100多名清教徒,曾在牛津和剑桥大学受过古典式的高等教育,为了让他们的子孙后代在新的家园也能够受到这种教育,他们于1636年在马萨诸塞州的查尔斯河畔建立了美国历史上第一所学府——哈佛学院。

哈佛学院

John Harvard铜像(2张)
1636年10月28日,马萨诸塞海湾殖民地议会通过决议,决定仿照英国剑桥大学,筹建一所高等学府,每年拨款400英镑;学校初名“新学院(New College)”或“新市民学院(the college at New Towne)”,成为全美第一所高等教育机构。
1638年9月14日,牧师兼伊曼纽尔学院院长的J.哈佛病逝,他把一半的积蓄720英镑和400余册图书捐赠给这所学校。
同年正式开学,第一届学生共9名。
1639年3月13日,为感谢以及纪念约翰·哈佛牧师在创立初期对学院的慷慨捐助,马萨诸塞海湾殖民地议会通过决议,将学校更名为“哈佛学院”。
1650年哈佛学院获准成立法人机构。
1693年,北美第二所学府威廉·玛丽学院诞生;1701年,耶鲁学院(耶鲁大学的第一所学院)成立。这两所学院的出现,使哈佛学院有了伙伴和竞争的对手;受英国古老大学传统影响较深的哈佛学院,面临着强有力的挑战。
哈佛学院最初模仿英国的大学模式展开办学,但清教徒的哲学思想却获得了保留。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学院的领导者都由神职人员担任,直到1708年第一个非清教成员的校长上任,哈佛才从清教思想的管制中独立出来。
1721年学校正式设立神学教授职位。
1727年,为顺应北美产业革命的势头兴起、新兴的工商业对应用科学的需求,哈佛学院设立了数学和自然科学的教授职位。数学和自然科学开设后,哈佛学院还置备了一批科学仪器和设备,教授们用实验的方法,向学生讲授天文、物理和化学知识;在数学领域内,设立了测量术和航海术等技术学科。

哈佛大学

1775~1783年,北美13个英国殖民地爆发了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独立战争。哈佛学院顺应潮流,站在同情和支持独立战争的正义事业一边。在马萨诸塞,几乎所有著名的革命者都是哈佛的毕业生,包括美国《独立宣言》起草人之一、美国第二任总统约翰·亚当斯。
1775年7月3日,乔治·华盛顿在哈佛学院所在地坎布里奇就任北美独立战争军队的统帅,他的司令部也一度设在坎布里奇。1776年美利坚合众国诞生后,哈佛学院为独立战争的主要领导人乔治·华盛顿、托马斯·杰斐逊(《独立宣言》主要起草人,美国第三任总统)、约翰·杰伊(美国联邦最高法院首任首席大法官)、亚历山大·汉密尔顿(首届美国联邦政府财政部长)等人授予荣誉法学博士学位。
哈佛大学
1780年马萨诸塞州颁布新宪法,哈佛学院扩建、更名为哈佛大学;同年设立医学教授职位。医科开设后,教授们开展各种各样的科学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发表在北美和英国学术刊物上,自然科学终于在哈佛建立起牢固的阵地,并开始对其它学院产生影响。
在北美独立战争初年,哈佛学院的基金,连同地产的租金在内,不足1700英镑。战后的1793年,哈佛的基金已超过18.2万美元。
霍利斯神学教授David Tappan和校长Joseph Willard分别于1803、1804年去世后,经历了一场斗争,1805年,哈佛由一位论派者Henry Ware接手管治,办学精神开始向亚米念主义过渡;这也使美国的教育机构开始世俗化。他们与联邦党结盟,并开办了很多机构,以扩大其政治及文化势力;与此同时,一些神学的保守派人士则利用大众传媒,评击对方企图凝造寡头政治文化及破坏共和国的政治原则。哈佛因此在1850年代被称作“一位论派的梵蒂冈”。
1816年成立神学院,1817年成立法学院。
1829年,昆西(J·Quincy)出任哈佛大学校长,他大刀阔斧、极力扭转哈佛大学的方向,大力提倡重视理科教学。他任职的16年期间(1829~1845年),在哈佛大学办起了理学院,建立了一座天文台。18世纪和19世纪,随着哈佛大学的发展,学校课程内容范围扩大、重心切换,自然科学受到了极大重视。
19世纪上半叶,哈佛大学的影响力超出马萨诸塞州之外,到达美国中部和南部。
1869—1909年,查尔斯·威廉·艾略特(Charles William Eliot)担任校长,从根本上使哈佛蜕变为现代美国的研究型大学。查尔斯·艾略特在任校长期间,将课程中固有的基督文化成分删去,让学生能自愿及选择性地去学习相关的宗教文化;他使法学院、医学院获得了新的活力,并且新建了商业管理学院、牙医学院、文理学院,注册学生从1000人上升到3000人,教学人员从49名增加到278名,学校基金从2300万美元增加到2.25亿美元。Eliot的改革措施包括选修课程,小班授课,以及入学考试,此一“哈佛模式”影响了美国国家的高等和中等教育政策。此外,Eliot还负责出版了著名的“哈佛经典”,从多个学科收集“伟大的书”。在1926年逝世后,他的名字已和“哈佛”共同成为美国高等教育的同义词。
20世纪,哈佛的地位及声誉,随着所获捐助及教授的人数上升而迅速提升,申
哈佛大学校门
请入学的学生人数也因课程数目的增大及校园的扩建而增加,其在1900年成为美国大学协会的创始成员。于1879年成立的拉德克利夫学院与哈佛结盟为姊妹学校,亦成为了美国当时最著名的女子学校;后来两者合并,拉德克利夫成为了哈佛大学的一部分。
1909~1933年,洛厄尔(Abbott Lwrence Lowell)担任哈佛大学校长,他重新制定了大学本科生课程计划,实行课程的集中与分配相结合的制度,以便使学生受到良好的基础教育;而洛厄尔实行的导师制,至今仍被哈佛大学沿用。这一制度的实施使得在大型的综合大学中,本科生都有一个小型的学院环境,新生入学后的第一年住在哈佛校园内或附近的宿舍中,一年以后,学生们分住在12幢宿舍楼内,还为少数走读生设置了第13幢宿舍楼。每幢宿舍楼内有一位住校教师和一个导师组,指导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1933年上任的校长詹姆斯·布莱恩特·科南特重新建立了创意奖学金制度,以鼓励及吸纳人才、确保学校在研究机构中的领导地位。他认为高等教育是为真正有才华的人服务而不是富家子弟。他调整课程制度,以物色、招聘、并支持有才华的青年。他更在1943年要求教职员对“什么才是中等及高等教育的目的”提出明确的看法,1945年,由此诞生出的报告成为20世纪美国最影响力的教育宣言之一。
1945~1960年,哈佛改变了收生政策,开始接受来自不同背景的学生,而不只是一些来自贵族学校的子弟。学生的种类也开始多元化,校园里多了不少犹太人及天主教徒,但黑人及亚洲人仍只占极少数。
1953~1971年,普西任校长,在他的主持下,哈佛大学进行了美国高等教育史规模最大的募捐活动,筹集资金达8.25亿美元,这项活动提高了哈佛大学教师的薪金,扩大了对学生的资助,建立了新的教授职位,充实了教学设备。
1971年~1991年,博克担任校长,他精心处理了高等教育中一些主要问题,包括行政管理、少数民族和妇女受教育的机会以及学术界与工业界之间的技术转换等问题,博克校长还重新组织了哈佛大学的管理机构,把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和程序引进到哈佛大学的各个研究生院和各个系科。
1991年,陆登庭出任第26任校长,为了更好地协调各学院和教师关系,他开创了一个全校集中的的学术计划,目的是辨别出哈佛最主要和优先的部分。另外,陆登庭还强调大学的责任:优秀的本科教育,大学的门始终向不同经济阶层的人敞开,研究型大学如何适应信息快速增长和严重财政约束的时代,在一个自由表达的社会中迎接挑战。
20世纪末,女性在哈佛的地位也开始不断上升。初期,女性学生仍集中在拉德克利夫学院。虽然越来越多的女学生愿意报读哈佛的课程,但哈佛的学生仍以男性居多,五个学生里平均只有一个女性
1999年,拉德克利夫学院正式成为哈佛大学的拉德克利夫高等研究学院。时任院长的德鲁·吉尔平·福斯特也后在2007年正式成为哈佛创校300多年以来第一位女性校长,亦是继宾夕法尼亚大学、布朗大学与普林斯顿大学后,常春藤盟校的第四位女性校长。
👆关注本公众号并回复关键词“教育“,阅读更多相关文章.
相关商家
本文由【亚特兰大华人生活网】独家整理编辑,原文转自Wenxuecity,若有侵权敬请联系我们;图片取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转载请注明出处!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