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8月7日,数位自称“关心中国下一代地基光学红外天文望远镜的青年天文工作者”发表公开信,参与大望远镜争议的讨论。相关作者随后对公开信又做了修订(链接为:https://www.sojump.hk/m/15802046.aspx)。经相关作者授权全文发表如下(修订理由附后)
青年天文工作者就十二米光学红外望远镜设计方案的公开信
尊敬的各位天文学界同仁、老师们: 
我们是关心中国下一代地基光学红外天文望远镜的青年天文工作者。我们注意到十二米光学红外望远镜的建设方案在过去的一年里产生了诸多争议和分歧。在此,我们代表联署的各位青年科学工作者对这一望远镜的设计方案表达意见,希望天文学界各位领导、前辈、同仁予以考虑。
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国际上已先后建成超过 12 台 8~10 米级光学红外望远镜,目前若干三十米级的望远镜项目也已陆续开工。与国外的同行进行学术交流时,我们深切体会到先进的设备资源带来的巨大科研优势以及科学思维方式的差别。当前中国最大的通用光学红外望远镜仍然停留在两米级望远镜的时代,因此我们对国家建设十米级通用望远镜的计划深感振奋。 
十二米光学红外望远镜目前存在三镜和四镜两种设计方案。这两种方案的设计细节、计算分析、讨论和比较,以及国内国际评审委员会对两种方案的评价正在被逐步公开。然而,围绕两种设计方案产生的分歧和争议,却使得项目的进程变得不明朗。作为新一代光学红外望远镜未来的主要用户群体,我们热切地盼望着围绕十二米设计方案的讨论能变得更公开、透明。
历史不断地证明,一台成功的望远镜可以工作几十年,并对三、四代天文科研工作者产生重要影响。而我国望远镜技术起点较低,到目前为止尚没有十分成功的四米级通用望远镜的建设经验。因此,我们应尽可能追求风险更为可控、技术更值得信赖的方案,使得十二米光学红外望远镜在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有可靠、高质量的科学产出。任何技术上的创新,必须经过充分的论证和充分的前期试验,才能使用在大望远镜工程上,这也是国际天文界的共识。光学设计更是望远镜的核心,若因设计论证不够周全而导致科学性能无法达标,那么我们付出的“学费”将极其昂贵。 
十二米光学红外望远镜并非为哪位学者、专家或者哪一家院校、研究所而建造。建设这台望远镜的目的终究还是要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天文学界服务,特别是帮助青年一代的天文工作者做出世界一流的科研工作。作为这台望远镜未来的主要科学用户,我们希望十二米光学红外望远镜项目的科学规划、选址、设计、方案评审都本着对天文学界,尤其是未来一代的天文学界负责的态度,秉持科学求是的规范和公开公正的精神来进行。将这一技术问题泛政治化、以奔走运作的方式取代科学和技术层面的分析讨论、忽视本领域国际一流专家的意见,是我们极不愿意看到的。任何科学项目,都应当尊重国内外同行的意见,接纳各方的检验、讨论和批评。面对分歧,应当采取科学求证的方式,用数据和事实说话,而不应把技术路线的分歧扩大到其他方面。在保证项目成功的同时,应鼓励支持青年科学家承担重要角色并作出相应的贡献,而不应用身份、影响力和头衔对青年同仁施压。 
同时,我们也认为,这样极富有挑战性的大科学项目,需要团结国内、国际的一切优势力量才有可能顺利实施。因此,我们支持在天文大科学中心的主导下进行国际合作,广泛吸纳国际同行的经验和教训;我们希望国际评审委员会提出的科学、中立而权威的意见能得到尊重,以维护中国天文学界在国际同行中的形象;我们也希望设计方案的讨论能回归到以科学主导的层面上,按照学术界规范与通例,遵照合理的流程进行决策。 
执笔人(按姓名笔画排序): 
上官晋沂(北京大学) 
叶泉志(加州理大学院天文系) 
张智昱 (爱丁堡大学)
陈昱光(加州理大学院天文系) 
秦雨静(亚利桑那大学 Steward 天文台) 
黄崧 (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 
蔡峥(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
2017 年 8 月 7 日
附:新版公开信修订理由
参与署名《青年天文工作者就十二米光学红外望远镜设计方案的公开信》的同仁:
您好!
首先感谢您在百忙之中参与到我们的联署活动当中,并对我们起草的文本表示支持。在过去的一天当中,我们几位执笔人从多方渠道收到各种意见和建议。可见天文学界对此事的热切关注。我们对此再次表示感谢。
在综合考虑大量意见和充分讨论之后,我们决定对原有文本进行以下调整:
1) 将“作为新一代光学红外望远镜未来的主要用户群体,我们认为:我国第一 台十米级望远镜,应当在明确的科学需求的指导下,采用稳健的设计方案。基于两 种设计方案的讨论和比较,我们支持技术上更为成熟可靠,并得到国际评审委员会 推荐的的三镜系统。”删减为“作为新一代光学红外望远镜未来的主要用户群体, 我们热切地盼望着围绕十二米设计方案的讨论能变得更公开、透明。” 
进行这一修改的原因是:虽然我们七位执笔人一致对三镜系统表示支持,但是这一支持是基于对公开材料的判断得出的。我们理解学界的大多数人在没有充分了解各方意见之前对此持保留意见。同时大多数同仁对评审“公开、透明”的希望则是明确一致的。
2) 将“而我国望远镜技术起点较低,到目前为止尚没有十分成功的四米级望远 镜建设经验。”补充为“而我国望远镜技术起点较低,到⺫前为止尚没有十分成功 的四米级通用天文望远镜的建设经验。” 
我们认为,郭守敬望远镜(LAMOST)是否成功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之内。为消除争议,予以删除。 
3) 此外我们还对一些语法和标点错误进行了更正。 
我们完全理解本次调整可能会影响您参与本次署名的决定。因此,如果您因以上修改决定放弃署名的话,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在第一时间对名单进行修改。同时,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的话,也欢迎您回信指教。
《青年天文工作者就十二米光学红外望远镜设计方案的公开信》执笔人: 上官晋沂 叶泉志 张智昱 陈昱光 秦雨静 黄崧 蔡峥
制版编辑:小雨
本页刊发内容未经书面许可禁止转载及使用
公众号、报刊等转载请联系授权
科学春秋
在科学中寻觅历史
在历史中思索科学
微信ID:kexuechunqiu

长按二维码,关注科学春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