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造梦师致敬:
再过几天,又是一年过去了。
在传统的农村,农民们已经结束了一年的忙碌。他们盘起腿,开始盘算2015年的收成:这一年,洒下了多少种子,施了多少肥,又收获了多少粮食。
在“寻找中国创客”项目组看来,投资机构们,从事着跟农民一样的工作。精挑细选以后,投资机构给予创业项目施以肥料,洒水灌溉,呵护庄稼的成长。
小米的雷军,在前不久的发布会上,回想起了他24年前进京的场景。雷军说,他经过13个小时的颠簸,一个人从武汉来到北京,“走在北京站的广场,不由得四顾茫然”。
后来的创业,让雷军从一位“茫然”的年轻人,成为中国互联网“教父”级的企业家——在这个时代,创业无疑是年轻人改变命运、遇见财富的最大捷径;那句“有梦想就会有奇迹”的歌词,无比适用于诠释互联网创业的意义。
我曾经采访过一位87后的创业者。他其貌不扬,甚至有点邋遢,表达也不清晰。我边采访边怀疑,如此一个平凡的人,创业会成功吗?而今年下半年,我打开他的网站时看到,他的项目拿到了两家机构的投资,估值也极为可观。
这个过程中,投资机构扮演着“造梦师”的角色。
一个普通的青年,有了创意和想法,就可能得到机构的资金和帮助,无关乎外表,无关乎学历。机构投出的每一笔资金,都是在成就一个年轻人的明天,投资中国的未来与希望。
当然,投资机构并不是慈善家,逐利仍是他们的诉求。最近几年,投资创业的高回报,已为世人津津乐道。阿里巴巴和京东的上市,为它们背后早期的投资人赚回何止百倍的回报;2015年上半年,一些上市公司并购案中,投资机构的高溢价退出,更是蔚为壮观。
不必羡慕和嫉妒投资机构的光鲜与“豪气”。丰沃的收益,是对他们勤奋、执着工作的最好回报。
过去一年中,“寻找中国创客”接触采访了接近百家投资机构,也收到了近百位投资经理的投稿。我们从中看到了他们对待工作、对待创业者的态度。
“不拼爹、只拼命。”一位投资经理曾说,他由于工作忙碌而休息过少,一度面瘫。还有的投资经理说,他们对待创业者,就像是在挑选结婚对象,“像追女孩子一样追求创业者”。
踏实的态度、优秀的特质,筑起了一个投资机构成功的基石。我们欣喜地看到,更多更为优秀的人,正在涌入投资领域,比如张泉灵,比如任泉。流水不腐,“八方豪杰”竞相风流,投资行业的繁荣必将持续下去。
上周,新京报“寻找中国创客”在乌镇互联网大会上,向12家投资机构颁发了“2015年度新锐投资机构”,以表达我们的敬意。
面对庞大而优秀的投资人,我们深知,这些还远远不够。
因此,新京报寻找中国创客选择了12位年度投资人,集中进行了采写报道,并统一推出,展现他们的投资风格,策略和愿景,希望能给创业者带来一些启发,给2016年的创投市场带来一些憧憬。
他们分别是晨兴资本刘芹,真格基金王强,深创投孙东升,蓝驰创投陈维广,富鼎和基金王启富,北极光创投邓锋,紫牛基金张泉灵,联想乐基金贺志强,愉悦资本刘二海,华创资本熊伟铭,峰瑞资本李丰,凯鹏华盈周炜。
陈维广:
2001年陈维广加入蓝驰创投,任职合伙人,专注TMT和高科技方面的投资。加入蓝驰创投之前,陈维广曾担任新加坡电讯全球网络服务总监,以及在IBM从事计算和网络系统工程管理工作。拥有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电子工程学士学位,瑞士洛桑IMD国际管理学院MBA学位。

(新京报记者 卢淑婵 摄)
蓝驰创投成立于1998年,是一家专注早期阶段企业的环球风险投资公司,管理超过10亿美元总资本。蓝驰创投投资过的项目有赶集网,PPTV, PayPal,唱吧,春雨医生,美丽说,趣分期,青云等。
蓝驰创投创始合伙人陈维广认为,众筹模式五年内能成为创业融资的辅助渠道但不会是主流,主要原因是黑天鹅的发掘和培养还是需要专业投资人(VC) 的参与和支持。伴随资本寒冬的到来,投资机构都在忙于输血给已经投资的企业且处于疗伤期,这个疗伤期大约会持续半年到一年。他认为,整个2015年创投圈太浮躁和急于求成,拿到融资之后去补贴,通过占有市场把数据做大(甚至做假)再继续融资而忽略了商业的本质。其实,创业公司在快速扩充的同时最重要的是要实打实的提升用户体验和创造实际的用户价值。
投屌丝
转为投中产阶级服务项目
新京报:蓝驰发展有十年了,各行各业都有投资项目,蓝驰的风格是不跟风,那投资判断的依据?
陈维广:我们投资的垂直行业有互联网医疗、创新文创,互联网金融,企业应用,消费电商等。蓝驰主要关注处于早期阶段的创业公司,比如像医疗领域投资了春雨医生,文创类如唱吧, 金融类如趣分期,企业应用如青云等。我们判断的依据是结合宏观因素,用户的需求以及创业团队的执行能力。随着中产阶级群体越来越庞大,消费开始升级,我们的投资重点除了有服务屌丝群体的项目外,也会延伸到适合中产阶级人群的创业项目。
新京报:这个投资变化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陈维广:两三年前开始的,主要是伴随着消费升级,中产阶级群体购买能力加强。现在看项目更愿意看一些为中产阶级服务的项目,比如蓝驰投资了一家叫土著游,主要是提供综合性服务给自助游的游客。现在中产阶级大多数是年轻人,他们不喜欢去跟团旅游又想有一个不同的体验,但又不太想花时间去安排本地行程和预定不同的本地活动和服务。土著游就满足了这类人群的需求。土著游帮助你找到一位司机,一方面可以帮客户设计行程和活动,另外一方面又可以当导游。
新京报:那现在针对屌丝人群的创业项目还有机会吗?
陈维广:机会还是有的,但覆盖屌丝的数量要足够大才能做出规模效应。比如蓝驰之前投资了58赶集,用户是相对中低端,覆盖的几百种生活服务。58赶集不可能把每一种细分服务都做深做透,所以这里就有机会空间留给创业团队。
新京报:蓝驰有多少投资经理?大家如何找项目?
陈维广:包含我在内有共7个投资经理,整个团队一周至少看50多个项目。我们对投资经理的管理模式是散养,这也是早期基金通常的模式。其实做VC和做记者有些类似,等项目来找你或者自己主动出击,二者之间的最终效果肯定是不一样的。通过自己的人脉或者某一个领域的深入调研去寻找到的项目,一般比较优质。
新京报:自己亲手操刀投资项目吗?
陈维广:作为管理人肯定还是要在前线亲自投资和管理项目。除了之前已经投资的58赶集,春雨医生,杏树林,青云等企业,今年我投资了果乐乐,项目模式主要是去原产地拿货然后批发给水果店。选择投资果乐乐原因是,整个农业的链条很长,一个苹果在果园可能只有几毛钱,卖到超市可能几块钱。果乐乐通过供应链的优化把整个链条缩短了,是一个值得尝试的商业模式。
众筹模式
五年内不会是主流
新京报:整个VC行业发展了十几年,到了需要有所改变时候吗?
陈维广:现在每个人都在探索新的方式,很多人讲众筹模式可能要颠覆VC,我觉得二者之间是可以共存的。因为投资早期项目就像一个手艺活,对专业程度和经验的要求比较高。举例来讲,一个很有经验的雕塑家看到一块木头就能感觉是不是块好木,而要把一块好木雕成好作品是需要耐心,感觉和经验,这和早期投资是类似的。众筹的模式就类似工厂模式,想要取代雕塑家可以用工厂的模式,但工厂模式做出来的肯定是没有雕塑家细致,而且工厂挑的好木通常都是标准的,但我们都知道特好的千年好木一定是独特的,开始不容易认出来的。
新京报:所以早期的项目不具备用工厂模式加工?
陈维广:工厂模式通常是重视标准化,有比较普世的特征,一部分早期项目可以通过众筹。但有一部分的早期创业项目是独特的黑天鹅,开始一定是在高度质疑的声音中成长和摸索的,这是需要VC的参与和支持的。比如蓝驰投资的春雨医生,已经发展到一定的规模了,但近期还是在受质疑。春雨医生的模式一定是颠覆性,因为它在重构原有的产业链条,而很多创新的东西在早期都是被低估和笑话的。
新京报:你觉得未来众筹模式在整个vc占的比重?会是主流吗?
陈维广:众筹模式是可以满足一部分创业公司的需求,我自己的预估是下五年不会是主流。众筹的投资人不是专业的投资人,如果股权众筹领投人每一次判断正确的话,下一步就是会去创建自己的投资基金了,因为这是最能利益最大化的。这就好比,私人理财师不会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就不存在是一个道理。
新京报:蓝驰的被投人群有没有一个标签?
陈维广:蓝驰喜欢投资之前失败过的创业者。蓝驰的看法是,失败除了能力之外,有一部分人失败是因为没有遇到好的时间点,或者能持续支持的合作伙伴,但之前积累的经验是很宝贵的。蓝驰成立到现在投资过70几个项目,接近一半企业创始人是之前失败过的,比如唱吧、美丽说等都是案例。
新京报:遇到投资过的企业被黑或者误解,投资机构会给与什么帮助?
陈维广:一般会站出来顶他们,但最终还是需要企业自身把用户体验做好,满意度做高。当年蓝驰是赶集网的股东,赶集收入已经过几亿美元了,但还是每天都有人说赶集要倒了,58要倒了,甚至有人写信给我们说这么丑的网站,骗子那么多你们怎么会投?但其实当时投资赶集看好的就不是高富帅人群,而是中低端用户的生活服务需求。
创投机构
处于疗伤期
新京报:你在3月份说过,到2015年年底大约有七成完成天使轮和A轮融资的创业者无法继续向外部融资,并很可能因为融资不力夭折在创业道路上。判断的依据?
陈维广:我自己历经了2001硅谷的泡沫期,能感觉到很多创业公司在上半年项目并不是很好但很快就拿到了钱,这主要是很多中后期投资人以及个人开始投资早期。举例来讲,之前只有10个早期项目拿到钱,10个中有5个拿到第二轮,5个中3个拿到第三轮。现在情况是不少中后期投资人和个人都去投资早期了,造成估值虚高,早期项目也因数量太大到后期也比较难融到资金。
新京报:这一轮创投的风向是可以和2001年美国的相比较的吗?
陈维广:没有2001年那么严重,但是现在每个基金也会把专注力放在自己已投过的项目,这些投过的项目再融资下一轮的时候是会面临挑战。因市场放慢,投的项目后面没有人来接盘,所以这个时候投资机构要做的就是,要么让项目死掉或者觉得项目还靠谱继续自己输血。最后面临的情况就是,如果有新项目找来,投资机构会变得谨慎起来了。
新京报:这个循环会导致泡沫越来越大吗?
陈维广:不会越来越大,因为大家继续输血给已经投资企业,这时候定价肯定不是在泡沫的价格。大家现在应该是都处于疗伤期,把之前手上投的项目管理好,确保有足够生命力。有新的项目找来都会说再想一想。
疗伤期
大约会维持半年到一年
新京报:机构疗伤期有多长?
陈维广:我自己的一个判断至少半年到一年,当然也有可能更快,因为投资机构手里还是有钱的。打一个比方,你家里养了一个小孩,小孩生病了,家里有100块钱,可是不知道给小孩看病最终会花费多少,这个时候朋友打电话来约你出去看电影或者旅游,你会很谨慎一般是把钱省下来,因为万一小孩看病花销很大。当然如果宏观经济继续下滑,就不是养小孩的问题,这时候手里的钱开始贬值了。因此,中国下12个月的经济情况也是重要的因素。
新京报:谨慎会不会因此因此错过很多好的项目?
陈维广:有可能啊。所以这时候有眼光的投资人乘机进来,但是操作起来还是不容易的,因为不少优质项目的估值还是比较高的。
新京报:能说是新VC入场的好时机吗?
陈维广:可以说是好时机,有些机构对于已经投资的项目输血无力了,就可能低价拿过来了。但是已经投入的投资机构自己肯定也会出尽最大努力去把手上的项目做好,所以也是新旧投资机构博弈的一个过程。
新京报:你觉得这一轮的资本寒冬最重要原因是?
陈维广:首先是中国经济下滑,进一步影响股市;其次是投资机构投的太快了,很多不好的项目也拿到了资金,后面没有足够资金接盘。再者股市下滑,间接影响一级市场,股市关闭了,没有退出路径了。
新京报:2015年创投市场总结?
陈维广:整个2015年创投圈太浮躁和急于求成。创始人的热情比较高,拿到融资之后去补贴,通过占有市场把数据做大再继续融资,可是好的企业通常需要实打实的打磨。为了应对这个市场,不能浮躁和急于求成,往前看还是要看商业模式的本质以及要了解业务核心,而不是别人做什么自己也做什么的这样一个恶性竞争的循环过程。
新京报:新经济和双创对中国经济转型的影响?
陈维广:很多传统行业需要改革,通过技术和模式的创新来把产业链缩短,效率进一步提升上来。但是这个过程需要时间,因为每一个改革总是一个煎熬的过程,有很多利益集团的交集。
新京报:目前最看重的前沿技术?
陈维广:应该是云计算和大数据。大家一直说大数据,但大数据的基础是云计算。云计算技术给了企业随时可获取和有弹性可扩展的计算能力。计算能力能随着企业业务的发展以及它要处理的数据而快速的实时调整。
新京报:2016年创投风口?
陈维广:希望A股可以放开,有更多的优质的企业在A股(创业板,战兴板,新三板)上市,这样就间接的刺激VC/PE市场,从而激发创业的热忱,让市场就正向循环起来。
新京报:2015年,世界范围内,你最敬佩的创业者和投资人是谁?他们做的什么事情打动了你?
陈维广:巴菲特。因为巴菲特做的是价值投资,这么多年持续给投资人很好的回报。在多变的资本市场里,能长时间坚持价值投资,贡献优质稳定的回报是很不容易的。
新京报:从2015到2016年,你认为创业者和投资界改变了什么?
陈维广:大家会沉下心来把自己的事情做好,而不再那么浮躁。现在创投圈也都知道资金已经没有之前那么充裕,创业者没有那么容易能拿到融资了,一定会把钱看的比较紧。
新京报:如果脱离当年你所从事的工作,你最想做什么事情?
陈维广:最想做一名历史老师。我觉得我的老师对我自己的影响很大,他也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投资很多时候不能单纯用逻辑来判断,它是需要融合天时地利人和的因素才能做好。历史长流里,很多人物的起伏和大事件的形成是和创业投资有很多异曲同工的地方。
新京报记者 郭永芳 林其玲
摄影 卢淑婵
编辑 闫妍
● ● ●
关注新京报“寻找中国创客”
加入创客家族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