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遍寻《全唐诗》,“瑟瑟”这个其他唐朝诗人罕用的形容词,白居易就用了 15 次,占了总使用次数的 1/5,形成了他独特的“瑟瑟体”,这可能跟他传说中的“胡人血统“不无关系。而“瑟瑟”的真实所指,是一个跨越古今的文学之谜。
《说文解字》曰:瑟,古代一种弦乐。后来用“瑟瑟”指风声或其他轻微声音,如三国时刘桢有诗云,“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再后来,“瑟瑟”又被用来形容颤抖。那么,“半江瑟瑟”是说江水响呢还是江水抖呢?
江水抖,感觉不靠谱。既然江流有声,又怎能只有半条江出声,半条江沉默还发红?北京大学许渊冲教授将“半江瑟瑟半江红”翻译为“Half of its waves turn red and the other half shiver(颤抖)”,回译成中文就是“半江红来半江抖”,读着也让人不太明白。
有“英法翻译唯一人”之称的北京大学许渊冲教授 |
也许因为时间流逝,相关注释和资料散佚,唐朝以后几百年的读者想来想去,也没搞懂“瑟瑟”究竟是什么意思,所以大都直接略过不讲,只说秋天夕阳西下,风景如画。
直到明朝,出了个杨慎,初步解决了这个问题。杨慎是明正德六年(1511)的状元,贡献了《三国演义》开篇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他读书多,学问大,有“明代三大才子“之一,感觉比唐伯虎的“江南四大才子”还胜一筹。
杨慎《临江仙》(张小军书)|
话说杨慎在读白居易诗的时候,老是读到“瑟瑟”,觉得很多语境下作“响”、“抖”讲都不合理,于是他拼命查史籍,终于看出破绽。
原来在唐朝,不光有“秋风瑟瑟”和“瑟瑟发抖”两个用法,还有一种神奇的宝贝叫“瑟瑟”。
《新唐书》里记载唐德宗曾派人在西域采购玉器,得“瑟瑟百斤”;《旧唐书》里说将军高仙芝曾在中亚的石国大肆劫掠,“获大块瑟瑟十余石”;野史里面更生动了,《明皇杂录》说唐明皇和杨贵妃在华清池泡澡,专门用瑟瑟装修温泉房,“尝于宫中置长汤屋(温泉房)数十间……又于汤中垒瑟瑟及沉香为山”。
刘熙撰《旧唐书》|
这“瑟瑟”到底是什么,杨慎也说不上来,但可以肯定,它是一种进口的外国宝贝,颜色碧蓝碧蓝的,如同没有污染过的江水和天空。于是杨慎在自己的《升庵集》里留下一句:“瑟瑟本是宝名,其色碧”。
绿松石、蓝宝石还是青金石?
从左到右依次为绿松石、蓝宝石和青金石 |
瑟瑟是宝已经确定了,但究竟是个什么宝贝呢?
20 世纪初的欧洲汉学泰斗、法国人沙畹(Edouard Chavannes)认为瑟瑟是绿松石。但绿松石早在商代就已广泛使用,没必要放着好好的中国名字不叫,换个洋名。
法国汉学家沙畹(Edouard Chavannes)和其翻译的法文版《史记》|
民国初年的地质学家章鸿钊则认为瑟瑟是蓝宝石,但有个问题,蓝宝石非常稀少,唐朝出土文物中极少见到蓝宝石。如果瑟瑟是蓝宝石的话,那么唐朝正史野史的有关记载听着都像吹牛。
比如说高仙芝在西域抢了蓝宝石“十余石”,那就是一千多斤(唐代一石约合 110 斤),听着也不是完全不可能,但杨贵妃把数十间温泉房里都布置蓝宝石小山基本上就是天方夜谭了。
南京地质博物馆门前雕像,左一为章鸿钊 |
《新唐书》还记载一个叫卢昂的贪官,家里有斗大的瑟瑟枕头。现代地质学家最多也就见过拳头大的蓝宝石晶体,斗大的蓝宝石是用了膨大剂吗?
美国学者劳费尔(Berthold Laufer) 在 1919 年写了一本研究古代中国和伊朗关系的巨著《中国伊朗编》,称瑟瑟是“萨珊朝波斯(古伊朗)的宝石”,“相信瑟瑟是一个伊朗字的译音,然而这字源尚未详”。这跟唐朝编纂的《周书·异域传》里说波斯国出产“马瑙(玛瑙)、水晶、瑟瑟”倒是对上了,但到底是什么宝石还是没有确定。
劳费尔(Berthold Laufer)和他的著作《中国伊朗编》|
1922 年,有学者提出新观点,认为古代《圣经》中的“sappir”(即 sapphire,意为蓝宝石),原来是指青金石。过了很长时间,这个词才被转用来指蓝宝石。
美国汉学家谢弗(Edward H Schafer)(中文名为薛爱华)后来进一步研究,确定唐代的瑟瑟主要是青金石,理由是古人常用的宝石里,只有青金石才能达到那种纯粹的、脱离了低级趣味的天之蓝、海之蓝、梦之蓝,且青金石够大,做个枕头没问题。
美国汉学家谢弗(Edward H Schafer)和其代表作《朱雀》|
从产地来说,古籍记载瑟瑟主要从石国(今中亚塔什干地区)东南的大山里开采,而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有名的青金石产地就在阿富汗巴达赫尚省,其方位正在石国东南。至于为什么用波斯语音译,也不奇怪,波斯语是当时丝绸之路上的通用语言,至今波斯语也还是塔吉克斯坦和阿富汗的官方语言,当然还有伊朗。
阿富汗开采的青金石原矿 |
不过呢,这个解释也不尽完美。从晚唐开始,就有山寨瑟瑟。宋人高似孙《纬略》里说,“今世所传瑟瑟,或皆炼石为之也”,就是说宋朝市场上的瑟瑟大都是人工烧成的蓝玻璃。有意思的是,当代波斯语中“玻璃”一词的发音以拼音表示大约相当于“shi-shei”,与瑟瑟也很相似。
总之,严谨一些的话,应该说真瑟瑟可能是青金石,假瑟瑟可能是蓝玻璃。
青金石矿断面 |
唐诗有“瑟瑟”,英语现在还在用“瑟瑟”
数一数《全唐诗》里“瑟瑟”的出现频率, 果然应了杨慎的那句话,“唐诗惟白公(居易)用瑟瑟字多”。
白居易诗里瑟瑟出现了 15 次,大概占《全唐诗》中瑟瑟总数的五分之一,频率远超其他任何诗人。李白、王维、李商隐、杜牧他们都没有用过瑟瑟一词,只有杜甫写过“君不见益州城西门......雨多往往得瑟瑟”,可能他老人家捡到过雨后冲出来的瑟瑟珠子。
画家白伯骅手绘白居易像 |
大学者陈寅恪的学生姚薇元指出,白居易的祖先为西域胡人,是西域龟兹国(今天的新疆轮台、库车、沙雅、拜城、阿克苏 、新和一带)的王族。因龟兹国境内有地名 Kutsi,有“白”、“光明”之意,故汉朝赠其王姓“白”,是为龟兹的白氏王朝,一直到唐代未变。
不知是不是祖上可能是胡人移民中原的缘故,白居易将瑟瑟从音译的外国珠宝词用到诗歌里,并进而转化为专指高饱和度蓝绿颜色的一种意向,并爱屋及乌,“瑟瑟”原本的“响”和“抖”意也用,可谓之“白氏瑟瑟体。”
刘锡淦教授所作《龟兹古国史》原定名为《龟兹白氏王朝史略》,讲述大量白氏王朝史实 |
千古名篇《琵琶行》开篇第一句就是“浔阳江头夜送客, 枫叶荻花秋瑟瑟”,我们不妨再欣赏几句“瑟瑟体”:
称赞美女弹琵琶,“玉轸朱弦瑟瑟徽,吴娃徵调奏湘妃”。
赞美新煎的茶汤,“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
赞美洛阳的伊河,“出游爱何处?嵩碧伊瑟瑟”。
赞美窗前的竹石,“一片瑟瑟石,数竿青青竹”。
《琵琶行》开篇第一句便是“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白居易后,晚唐不少诗人沿用他的文风,用“瑟瑟”指代亮眼的大蓝大绿,甚至用叠词猩猩(代指血红鲜红)对瑟瑟(代指大蓝大绿)。
比如韦庄有诗,“留得溪头瑟瑟波,泼成纸上猩猩色”。到了宋代,时人崇尚清新淡雅,大红大绿实在吃不消,加之此时市面上卖的瑟瑟已多是山寨版蓝玻璃,“瑟瑟”不再流行,重新回到“响”和“抖”的本义。
宋代诗人蔡肇所作七言绝句《题李世南画扇》中“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一句中“瑟瑟”已经回到“响”和“抖”的本义 |
有意思的是,波斯语的青金石不仅为汉语贡献了瑟瑟体,也给英语贡献了一个词 azure(蔚蓝)。
Azure 出自波斯语,原意是青金石。1374年,英国诗人乔叟在诗歌 Troilus and Criseyde 中第一次将 azure 作为颜色使用,“a broche, gold and asure (a brooch, gold and azure)”,用来形容一个金蓝相映的胸针。后来乔叟在 The Canterbury Tales,再次使用“azure”一次,称蓝天为 azure firmament。
“a brooch, gold and azure” 金蓝相映的胸针 |
不过现在搜索“azure”这个词,出现最多的页面是微软云服务(Microsoft Azure )。好吧,按照晚唐诗人的套路,猩猩(人类)正好对瑟瑟(云服务)。
古人的预言太可怕了,我忍不住浑身瑟瑟起来,必须读读民国学者徐忠杰翻译得《暮江吟》压压惊。
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Sunset by the River 
Remnant of sunshine spread over the river,
Half an emerald green, half a reddish glow.
On the night of the third day of the ninth moon,
Dew appears as precious pearls, the moon, a bow.
参考劳费尔《中国伊朗编》、谢弗《唐代的外来文明》、章鸿钊《石雅》、孟晖《玻璃幻成的瑟瑟》等。  
本文图片来自互联网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