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硅谷打工仔
当看到一辆敞篷跑车停在公司门口的时候,我们误以为是又一名纨绔子弟来参观我们的办公室了。但是显然我错了。
“你好,我叫沈思维……不要叫我沈老师,显老,还是叫沈公子吧。”
说实话,在硅谷我从未见过像沈公子这么酷的高管。
沈公子在上海长大。从他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种海派文化独有的腔调:一身合身的西装,一双潮鞋,精心打理的发型。这样的装束在硅谷并不多见,但是在沈公子身上,却显出一种恰当好处的得体感。
沈公子是一个“走心”的人,我们可以看出他非常注重自己的生活品质,但是他的“走心”,绝不仅仅体现在生活品味上。
走心去选择
2004年,当时初露锋芒的Google到密歇根大学校招。而今天的Lyft总监也是当年校招大部队中的一员。尽管当时的Google员工“仅有1300多人”,尽管当年的Yahoo还如日中天,尽管当年的沈公子原本准备读PhD……在和Google的面试官交谈后,他立刻决定:我要加入Google这个“小公司”。
这就是沈公子一贯做事的风格:他太从心了,从心到甚至连Yahoo都没有去面试。
我们问沈公子:你当年是怎么预见了Google会在接下来几年有如此飞速的发展呢?
沈公子笑着说,“其实我根本无法预知,也没有想太多,和Google聊完,觉得感觉对了,就接了offer了。”
在我们看来,这也是沈公子“走心”的第一层意思:当机会来了,千万不要想太多,跟着你的心走,当你感觉对了,这事儿也就成了。
很多人对自己的第一份工作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必须要去一家“最好”的公司。在沈公子眼里,这是一种偏执的想法。
“对 new grads 来说,公司是不是 top one,大不大,增长得多快,其实对你都不太重要。只要不是步履蹒跚或甚至是江河日下的公司,只要是能学到你想学的东西的公司,就是不错的选择。公司盘再大,new grads负责的还是那一小部分。在选择 offer 时,更重要的是对业务对产品的兴趣程度,是学习机会,这也是我当初选择Google的原因。”
沈公子感慨,整个科技行业每天都在经历天翻地覆的变化。且不说 new grads,哪怕是混迹了职场多年的大牛们也很难预测未来的趋势。今天我们讨论着Uber和Airbnb,明天谁知道我们又在讨论哪家公司了呢?即便是在硅谷工作了十几年,沈公子也坦言自己在从Twitter到Lyft的时候“并不是能预见Lyft日后的发展”,而是在那个时间点上,Lyft的机会正好是他希望提高综合能力所需要的舞台。
所以,沈公子建议 new grads 耐心积累,把精力放在加强拓宽自己的实力上,为未来可能到来的机会做准备。
走心做管理
从IC (individual contributor)到manager的转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很多原因,沈公子着重说了几点:
第一,想清楚为什么要走管理的路,是不是真的适合自己。Management并不是职业发展的唯一方法。盲目地放弃做技术转做管理,可能会迷失自我,进退两难;
第二,做manager需要切实理解非技术方面的工作和技术产品目标之间的关系。很多优秀的IC在这方面经验不足,平时没有深入思考,初次涉足management依旧在以IC的标准要求自己,不能真的转变角色;
第三,做manager不再靠自己get things done,而是empower others to get things done。要在不掌控具体细节的情况下,对结果全权负责;要找到自己给团队中其他人带来的价值;要当一个好的教练而不是最佳队员。
但是,这并不意味manager就永远不需要考虑hands-on的事情。即使已经是Lyft的Engineering Director,管理着包括支付,金融架构,反欺诈,企业平台,开发者关系,全球整合等多个业务组,沈公子依旧会在特定的情况下参与到某一个小组的具体工作中去。比如在一个大型项目的摸索期,比如在一个团队出现效率问题时,再比如因为业务高速发展而导致技术方向出现偏差时。总之,在任意一个时间,manager要有选择性地去花时间在最需要自己的地方。
沈公子指出:“有不少人认为当了manager就只是管理人事,这是一个非常不正确的观点”。IC和manager,只是角色不同,工作目标并没有改变,依旧是高质量地高效地ship你们的产品。做了manager,就要去寻找并理解具体implementation之外所有有助于提高项目成功率的工作。作为manager,你还需要更多地去考虑如何做好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协调以及开拓新的scope。”
对很多人来说,micromanagement都是最忌讳的事情之一。但是在沈公子看来,这个词其实更是一个中性词而非一个负面的词汇,他也更愿意称之为“participative leadership”。
“我希望自己是一个走心的leader,能洞察什么时间什么地方我的团队需要我适当地micromanage。比如我们现在某一个小组运营上有 “broken window”,作为leader我义不容辞的应该去帮助;又或者另一个小组中有非常多的junior,那我和我团队中的其他managers就需要更加上心。当需要我micromanage的时候,我会暂时牺牲扩大自己的scope,去换来更多时间focus。管理团队就像盖楼一样,如果你只为了往上冲,根基不稳,时间长了是一定会出问题的。”
走心给建议
沈公子觉得现在的很多年轻人都有些浮躁。很多同学会工作了没多久,就觉得自己已经experienced。然而事实上是,职业发展是一个细水长流的过程。急功近利不是不可能,但往往都得不偿失。
所以,沈公子给所有的职场新人的建议只有四个字:耐心一点。
这四个字也是在过去十几年来沈公子在硅谷职场打拼中走心总结的精华。无论是在Google的学习期,还是之后在Twitter的成长期,又或是在Lyft的爆发期,从最早专注于infrastructure,到现在可以领导十余个不同领域团队,每一步都需要时间,并非一帆风顺。沈公子认为自己的职场生涯一直都在不断学习,厚积薄发。努力提升自己的竞争力,要相信总有一天机会会来敲你的门。
“别着急,我05年就到了湾区,开始在Google工作。Management,其实我才做了短短四年而已。”

点击“阅读原文”现场参与硅谷高管分享
后台回复“资源”即可下载海量免费学习资源
你可能错过了: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