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工贵,致使思考的出发点都是基于省人工、不省材料、不省短期投资的。
可以说,凡是在给定条件下作出确定反应的工作,都会优先选择机器代替人工。
未来中国,人工成本继续增长,市场对质量的稳定性要求越来越高,这些必然导致中国也走上优先考虑省人工的道路。
加上AI逐渐兴起,任何复杂但却能拆解为"and or no"基本逻辑的工作,所有靠记忆大量知识作为门槛的工作,任何单纯拼体力甚至口才的工作,都会被代替。
但这不是坏事。
其实工业革命以前,大多数人都是独立的产出者,没有人是工厂里的螺丝钉。工业革命后的大规模生产才使得分工变细,把人吸引进工厂,塑造成了不用动脑的机械,来暂时弥补了机器的不足。现在AI和工业机器人取缔那些不需要创造力的工作,可以看作是让我们人类回到了原本应该处的位置--创造者。
或许是因为“我们都是照着上帝的形象创造的”,人类都有着与生俱来的创造力,使得人类也可以像上帝一样去创造另一个层面的世界,比如精神层面。
创造才是人类真正应该关注的地方。唯有创造才是产出,其他活动都是在消费。
无论是音乐美术,还是哲学文学,以及编程创造发明,都让人类发挥自己想象和天赋,为这个世界产出点什么,让这个世界变得好一些。而且这样的改变会让人感到法子内心的愉悦。这样的愉悦也印证了被创造的人类也有着去创造的使命
比如文学创作。

有人说作家是最接近上帝的职业,因为作家在笔下可以创造一个人间,用细致的描写去塑造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给他们安排跌宕起伏的命运。让他们活灵活现的呈现在读者的脑子里。
在讲了多年的大道理后,才慢慢认识到没人爱听干巴巴的大道理。即使是哲学大家,流传最广的依然只是些短句格言,而不会是一整套思想体系。其实大道理大家都知道,谁都会讲那么几箩筐。
但有一点,虽然不爱听干巴巴的说理,但都
爱听那些蕴含着大道理的好故事


一个作家能把道理埋的越不外显,越是吸引读者自己去阅读去发掘。最终“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汉姆雷特”,每个人都在深入其境的故事里,挖出了让自己共鸣,找到了自己想要。


好作品的人物命运都不会是任意随性的,情节安排上也一定是克制的。即便作者自己可能都心疼人物的多舛命运,但或许为了人物的凸显,或许为了深藏的道理和明暗的人性得以展现,
他必须克制自己的主观随意
对于被刻画的人物,或许他们觉得自己是无比真实的,如同我们一样,历经悲欢离愁,有爱有痛,有生老病死。又或许坚信自己可以掌握命运,丝毫不知几代人的结局已被作者写定,一切的恩怨情仇都是作者世界在书中的投射。


红楼梦是这样被创作的人间,白鹿原也是。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