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硅谷打工仔
美西时间6月20日晚11点左右,Uber持续大半年的闹剧终于结束。在收到股东的暴动信件之后,Travis Kalanick 发布了声明:“Uber是我的一生钟爱。这是我人生中极为艰难的时刻,但我决定接受股东们的要求,辞去Uber CEO一职,希望Uber能够得以恢复往日辉煌,而不是再次陷入纠纷。”辞职之后,Kalanick仍将留在董事会中。
这是一个典型的Uber式结局:爆发式增长、炒作与争议,以及在混乱中潦草的结尾;这也是成为一家估值700亿美元独角兽公司CEO承担的风险。今天之后,可能所有硅谷人都会记住Kalanick在Uber作的那些恶,但是有多少人知道当初他是怎么在7年内把一个idea变成独角兽榜的第一名?
爆发式增长
一切都回到2010年1月,Kalanick发了一条推特:我在找一个精通LBS的产品经理,项目即刻就要上线,可以给你巨大的equity!这条推特一出,一个叫Ryan Graves的人回复“我有个想法,发email给我聊聊”。这就是Uber故事的开始,而这个Graves也成为了Uber的第一任CEO。
半年之后6月,Uber在三番正式成立。尽管现在的Uber比普通出租车便宜的多,但是事实上在那个时候Uber的价格大约是出租车的1.5倍之多。可是,由于Uber允许用户通过短信或者App直接打车,因此很快它就成为了三番投资人热议的话题。
4个月之后,Kalanick通过自己的私人关系找到了Chris Sacca和Napster的创始人Shawn Fanning,获得了125万美元的种子轮融资。很快,Kalanick从Graves手中取走了CEO的头衔,尽管后来外界为此事猜测纷纭,两人口径都一致的表示:这是我们共同协商的结果。
在Kalanick的带领下,Uber发展神速。在次年2月,Uber获得了由Benchmark领投的1100万美元的A轮融资,并且取得了6000万美元的公司估值。
获得A轮融资后的Uber越发壮大,仅在三个月后,Kalanick率领Uber强势进军纽约,而这一决定在日后被证明绝对明智:现在,纽约已经成为了Uber最大的市场之一。
Kalanick的野心愈发壮大,半年后,Uber首次进军海外市场,而这一次Uber把目标锁定在了法国巴黎。Uber的高速成长也吸引了更多投资人的目光,很快Uber就确定了3200万美元的B轮融资,而在投资人中就有以精明著称的Jeff Bezos。
但是,直至这天,Uber依旧价格高昂,发展遇到瓶颈,而就在这个时候,Kalanick领导的Uber X项目横空出世。
Kalanick激动的宣布:“Uber X的价格比普通的Uber Black要低35%,并且Uber现在终于在运输与情怀之间找到了完美的平衡。”
Uber商业模式的成功也吸引来了众多的模仿者。2012年,Lyft在三番成立,Kalanick意识到:明星创业公司的蜜月结束了,残酷的价格战马上就要打响了。
2013年8月,Uber在与Lyft等公司的价格战中并没有撂到多少好处,Kalanick决定转而进军第三世界国家的市场。而这个时候,Uber的估值已经高达37.6亿美元,并且获得了来自Google的2.58亿美元的C轮融资。
2014年7月,Kalanick率Uber进军中国市场。这一决定无疑是伴随着巨大风险的,但是巨大的风险往往又与巨大的收益相伴:下面这张图代表了Uber中国市场的用户增长以及在其他市场的用户增长。同时,Uber为了进一步降低费用,推出了拼车服务UberPool。进入中国后,Uber很快从百度那里融到了6亿美元,并且从中得益于百度在地图方面的优势。
2015年初,Kalanick敏锐的感受到商业无人车的时代即将到来。同年5月,Uber突然发动袭击,强势从北美CS名校CMU中挖走40名员工并且成立了Uber机器人研究所。Kalanick对于技术的重视使得无人车项目发展迅猛,次年2月,该研究所就开始制造无人车了。
而对此,Kalanick傲慢的表示:“知道为什么有时候Uber会那么贵吗?因为你不仅仅要付车费,还要付钱给这车里的另一个家伙(司机)。”这些言论引起了Uber司机的巨大不满。而Kalanick没想到的是,这仅仅是Uber遭遇不断麻烦的起点。
除了来自司机方面的压力之外,Kalanick的商业模式决定了Uber注定会引起出租车公司的愤怒。2015年6月,法国巴黎的出租车司机们爆发了反Uber游行,他们在大道上设立路障,点燃轮胎,并且攻击Uber司机。一时间,法国甚至出动了防爆警察来镇压,这一事件也把Uber推上了风口浪尖。
半个地球之外,Uber中国成功融资12亿美元,然而,还没等Uber高兴,滴滴出行宣布融资30亿美元。为争夺用户,打车软件之间的“补贴大战”开始打响,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一打就是大半年。
2016年7月,Uber终于承认在与滴滴出行的战争中溃败。最终,Uber中国被滴滴出行以历史性的350亿美元收购。在这场世纪大战中,Uber每年都在中国市场损失近10亿美元。
而这个时候在欧洲,Uber又一次在匈牙利陷入了麻烦。在长达几个月的罢工抗议之后,匈牙利政府颁布法律禁止Uber在本国运行。
尽管受到各方阻难,Kalanick依旧力挽狂澜,并且在2016年7月骄傲的宣布Uber完成了20亿次交易。
争议与炒作
Kalanick真正的噩梦开始于2017年。
2017年1月,川普的反移民法案引起了美国社会的轩然大波。一月底的一个周六,纽约的出租车司机工会以拒绝在机场载客的形式表达了自己对于该法案的抗议。巧合的是,一个小时之后,Uber官方推特发文称自己将会取消“溢价”这个功能。此时,一名名为Bro_Pair的用户将两者混为一谈,并且营造出“Uber支持反移民法案,并借机营销”的言论。一时间,#DeleteUber成为了一个推特上的热词,并且直接为Uber减少了50万的注册用户。
一个月后,前Uber工程师Susan Fowler发表博客揭露Uber内部的性骚扰和糟糕的企业文化,称自己在Uber度过了“非常奇怪的一年”。这篇文章第一次揭露了Uber中经理的性骚扰问题。在文章,Fowler痛苦的表示“如果我继续向HR举报性骚扰问题的话我的经理说他会开除我“。
听闻此事后,Kalanick在几小时内立刻雇佣了前美国司法部部长Eric Holder来着手调查此事。此外,他还发表声明称这一事件“完全违反了Uber的企业文化”。
然而,仅仅在两天后,《纽约时报》发文称“Fowler的案例在Uber并非偶然”,再一次将事件升级,并且爆出更多猛料,比如:Uber员工在出差时吸食可卡因,经理因为群P而被开除等。更严重的是,有“前Uber员工称自己因为性骚扰的事件多次向Kalanick反馈无果”。
Kalanick的甚至没有得到董事会的支持。两位投资人公开表示,自己曾经屡次告诫Kalanick要改变公司的文化,然而Uber CEO却对此置若罔闻。二位的原话是:“我们对公司表示非常失望,因此不得不公开发表这些言论”。
最后,连Kalanick引以为傲的无人车项目也遭遇了一系列重大挫败,这也成为了压倒这位枭雄的最后一根稻草。尽管其中很多新闻并不真的是Uber的问题,但在媒体煽风点火下Uber的名誉直线下降。其中包括:作为Uber投资者的Google则控告Uber偷窃了在自己Waymo的无人车技术,Uber无人车被拍到闯红灯,知情人士之后泄密Uber的无人驾驶车并无“自驾”能力,Uber无人车在亚利桑那州卷入一场交通事故。
或许是因为在无人车领域屡受挫败,Kalanick在盛怒之下怒斥Uber司机被拍下,在公司危机四伏时被拍到还与其他高管逛韩国风俗店。
潦草的结尾
紧随其后的,就是Uber高层的大清洗,截至今日,在过去的几个月中已有超过20位Uber高管相继离职。如果用“感觉身体被掏空”来形容现在的Uber绝不过分,在痛失左膀右臂之后,Kalanick终于无法再支撑,被迫下台。下面这张《纽约时报》制作的图中,红圈代表Uber已经离职的高管,黄圈则代表飘渺不定的高管。《纽约时报》真的是专黑Uber三十年……
现在的Uber,估值700亿美元,在全球70个国家都开展着业务,然而面对Lyft的竞争,公司的市场份额却在不断下降。
我们不知道失去了Kalanick对于Uber的未来发展是不是真的是一件好事,很多人更愿意相信Kalanick只是这家pre IPO独角兽公司的政治牺牲品。但是,我们可以确认的是,Kalanick创立Uber的经历已足够传奇。
本文内容部分参考Business Insider
更多Uber相关阅读,请点击下方链接

后台回复“资源”即可下载海量免费学习资源
你可能错过了: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