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加州娃行天下”轻松关注
公元711年,当统治西班牙的哥特王朝日益腐败衰落的时候,征服了北非的阿拉伯人派遣柏柏尔人作为先锋渡过直布罗陀海峡,迅速占领了西班牙大部分土地。就这样,穆斯林的文化夹带着北非的风吹进了西班牙,在后来的700多年里在西班牙扎根,行成了欧洲最具异域风情和神秘色彩的摩尔文化。而位于西班牙最南部的安达卢西亚地区就是感受西班牙摩尔文化的最佳地点。
科尔多瓦-逝去的帝国
当阿拉伯人征服西班牙的时候,穆斯林世界正处于第一个世袭王朝倭马亚王朝,定都大马士革,也就是我国古代所说的大食国。然而就在短短的几十年之后,穆斯林世界发生了一场什叶派阿拔斯领导的政变,推翻了倭马亚王朝建立了阿拔斯帝国,并且迁都巴格达。因为阿拔斯王朝多用黑色,所以史称黑衣大食。有意思的是黑衣大食在刚建立的第二年便同唐朝的军队在中亚地区展开了一场怛罗斯战役,被称为当时东西方最强大两个帝国的一次正面碰撞。
倭马亚王朝的后裔大多数在政变中被杀害,只有一个帝王遗孙拉赫曼侥幸逃脱来到了伊比利亚半岛。他看中了安达卢西亚的科尔多瓦,在这里自封为哈里发,建立了后倭马亚王国,在后面的几百年里面成了西方穆斯林世界的拜占庭帝国,史称白衣大食。这里一度是西方文化艺术的中心。当其他欧洲人已经忘记罗马诸神而处在黑暗的中世纪的时候,这里的学者却将希腊罗马文化发扬光大,兴建大量的图书馆,翻译古书,而这些书籍又被放到驴背上跨过比利牛斯山运到了欧洲大陆。
今天的科尔多瓦已经成了少有人听说的城市,虽然游客也不少,但是大多数人来这里都和我类似,只是奔着一个目标而来:科尔多瓦清真寺大教堂(mezquita-cathedral)。
我在安达卢西亚只有三天时间,科尔多瓦的行程是硬挤进来的。早上我从格兰纳达出发,坐客车到到科尔多瓦已经接近中午时分。下午五点多还要坐高铁去塞维利亚。所以我留给科尔多瓦只有不到6个小时的时间。
科尔多瓦的汽车站和火车站很近。汽车站提供locker,但是火车站却没有。幸好火车站对面有一家locker,开到晚上8点钟,5欧元可以租一个很大的locker。
从这里走到老城区不过20分钟的路程。
中午时分,科尔多瓦炙热的太阳烤得人很难受,好在路上总能找到有阴凉的地方。走一会儿之后,大路的中间出现了一片很大的绿地,恰好有当地的活动,好像是学艺术的学生办展览。年轻人们在树荫下摆上桌子,展示自己的作品,很多路人驻足观看。看他们的样貌,似乎阿拉伯血统更多一些,也许他们的先祖就是千年前在这里见证了倭马亚帝国兴衰的摩尔人吧。
旁边的play ground里,有孩子们在玩耍,明媚的阳光下,看着眼前的场景,瞬间让人忘记了历史的厚重。
进入老城区便是安达卢西亚典型的窄巷了。
走着走着突然热闹起来,店铺和饭馆多了起来。

再转过几个弯,清真大教堂的高高的钟楼跳入眼帘。 

不凑巧我到的这天是周日,教堂中午有礼拜活动,要到下午3点半才开门。于是我先围着教堂走了一周。这座教堂是在清真寺的基础上改造的,原有的建筑风格是平铺。天主教教堂保留清真寺的周边部分,在中间拔起来一个高高的中厅。这个中厅虽然也很高,可是由于清真寺的规模太庞大,只有走得远些才能看到,也少了几分威严。

教堂所在地原本是天主教教堂和一个罗马神庙,当穆斯林攻占下科尔多瓦的时候,停战协议中有一项便是教堂的一半拆掉,胜利者将建造一个清真寺。后来拉赫曼一世统治了科尔多瓦,这位离国君主思念故乡大马士革的清真寺,同时也为了彰显自己作为真正的穆斯林哈里发的威严,决定在科尔多瓦建造一座大型的清真寺。于是将另一半教堂也购买下来用来修建一个巨大的清真寺。在后面的200年里,倭马亚王朝的哈里发们持续扩建,最终完成了这座举世无双的清真寺,倭马亚王朝也进入了最为鼎盛的时期。据说那时的科尔多瓦是欧洲最大的城市,可以与君士坦丁堡和巴格达媲美。
这里首创的双拱建筑方法,利用较短的柱子便可以支撑很高的顶棚。

整个教堂内部目前有856根柱子,而在改建为天主教堂前最多的时候是1293根。
清真寺的米哈拉布(mirab,又译壁龛)因为受结构的限制,并不像大多数清真寺朝向麦加的方向。
就在西班牙的穆斯林王朝达到极盛的时候,科尔多瓦的一场暴乱结束了倭马亚王朝的统治。西班牙穆斯林世界也由统一变成了多个小王国,彼此纷争不断。而与此同时,北方的西班牙天主教王国逐渐强大起来,自穆斯林入侵之时便开始的天主教光复运动开始取得了进展。终于在1236年攻克了科尔多瓦。
据说在科尔多瓦被天主教光复之初,穆斯林仍然被允许使用清真寺进行祷告。毕竟摩尔人在这里生活了500年,连土生土长的西班牙人,也觉得摩尔人的确应该属于这片土地,更何况在穆斯林君主统治的时期,天主教徒也有信仰自己宗教的自由。然而和谐共存只是取决于统治者怜悯,最终在查理五世时期,清真寺被进行了大规模改动,巨大的天主教教堂从清真寺破顶而出。传说查理五世在教堂完工时说,你建造了一个在任何一个城市都有的教堂,但是毁掉了一个举世无双的奇迹。
天主教堂圣坛部分,意大利文艺复兴风格。左下角有一个雕像,骑士坐在马上,马蹄下是被战败的摩尔人。

奢华的唱诗班
清真寺的宣礼堂也被改成了钟楼。
留下完全没有改动的就是庭院里面的这个橙子园
没有变的还有这个洗礼池。

教堂前边是瓜达尔基维尔河,河水湍急,上面有一段罗马人初建,而后摩尔人又扩建的大桥。
过了桥,可以走到河边,穿过巨大的桥洞。
桥上一位艺人在这里演奏手风琴,看他演奏,乐在其中,毫不在乎烈日当头的酷热。
还有一对俊男靓女,在这里自弹自唱。
桥头的要塞卡拉奥拉塔。
另一头的桥门,颇有点希腊神庙的风格。
格兰纳达-安达卢西亚的红石榴
格兰纳达的本意是石榴。西班牙国徽上小小的石榴就代表格兰纳达据说最早是伊莎贝尔女王在收复格兰纳达之后决定加上去的。
统治格兰纳达的奈斯尔王朝是摩尔人在伊比利亚半岛的最后一个王朝, 它的繁盛却是伴随着整个西班牙摩尔人统治的衰落,颇有些悲剧色彩。当来自北方的卡斯蒂亚国王征服了科尔多瓦之后,本欲一股作气消灭格兰纳达完成天主教的光复运动。但是当时奈斯尔王朝的苏丹主动向卡斯蒂亚国王请降,愿意臣服于卡斯蒂亚。天主教国王一念之仁,允许穆斯林苏丹继续管理格兰纳达。而格兰纳达就这样继续生存了200年。而在这200年里,伊比利亚半岛的穆斯林云集格兰纳达,带来了最先进的技术。在强大的天主教王国的阴影之下,格兰纳达竟然获得了空前的繁盛。而阿尔罕布拉宫就在这段时间慢慢的修建起来。
整个阿尔罕布拉宫建立在悬崖峭壁之边,以内华达山脉为屏障。不仅是苏丹的王宫和皇家花园,还是一些王公大臣的住所,一个堡垒和要塞,也可以说是一个小城市。当然现在很多王公的住所已经不见了,经过修复,现在的阿宫主要分为三部分:苏丹的夏宫及花园赫内拉利费宫(Generalife),用于防御的Alcazaba,以及苏丹的宫殿Nasrid palace。
1
Alcazaba
Alcazaba是阿宫的要塞,也是其最古老的部分,相传摩尔人到来之前便有罗马人留下的要塞,而摩尔人在其遗址上建造了这个堡垒。
正义之门(Justice Gate)原本是整个阿宫的入口,现在这个部分可以免费进入,不需要门票。

大门非常精致,但是上面的那尊雕塑,想来是后来天主教君主让人加上去的。
进了正义之门,很快就到这个广场上了。这里是阿宫的中心地带,一边是Alcazaba,另一边通往Nasrid palace。

现在的Alcazaba,已经找不见了当年的军营,只剩下围墙的底部还在。

还有数座塔楼和坚实的城墙屹立在那里。堡垒借助悬崖天险,的确是易守难攻。
Vela Tower 是最大的一个塔楼,上面建有一个钟楼,摩尔人在紧急时刻用它来预警,而在平时会用来提醒城下的农民对作物进行夜间灌溉。也就是在这个塔楼上,1492年1月2日第一次升起了伊莎贝尔女王和斐迪南国王的旗帜,标志着西班牙摩尔王朝时代的彻底终结。
在塔楼顶上整个阿尔拜辛区就在脚下。
一处处院落,倒是有点四合院的感觉。
在阿尔拜辛的一角,一段古墙之下是吉普赛人的聚居区Sacromonte,他们依据山势,建造了独特的洞屋。外观看起来和普通的房子一样,但是内部却修到了山里去。很遗憾,我在格兰纳达直有一日,没来的及去Sacromonte。
离开Alcazaba要经过一个绿树成荫小花园。

2
Nasrid palace
众所周知,阿拉伯人的数学相当发达,而伊斯兰教忌讳使用一切造物主创造的生命形象。于是,他们将赞美真主的阿拉伯文重复上千次写在墙上,将几何形体叠加,形成无穷无尽的花纹图案印在墙上,刻在窗户上,或是镂空或是浮雕。这些装饰在Nasrid宫随处可见,越是庄重的场所装饰便越是复杂精美。据说一句“God is the only victor”的阿拉伯文在阿宫被重复书写了超过9000次!

梅斯亚尔厅(mexuar,也译作联合厅)是入口后的第一个大厅,也是王宫最古老的部分,用于苏丹和法官办公处理日常事务。

联合厅的里边有一个小礼拜堂,双拱形的窗户分外别致,外边可以看到山下的城市。
整个nasrid palace其实包括两个皇宫:科马列斯宫和狮子宫。科马列斯宫由约瑟夫一世修建,而狮子宫则是其子穆罕穆德五世修建的。从联合厅进入科马列斯宫需要经过一个小庭院。庭院中间是一个喷泉,而靠南一侧是一面高高的墙,上面充满精美的装饰,下方有两个完全一样的门,左侧的便是通往科马列斯宫。在nasqid王朝统治时期,只有高级使节和重要官员才能进入这道门。
科马列斯宫的核心是court of myrtles(爱神木中庭),也是nasrid palace最主要的两个庭院之一,因为庭院内的爱神木灌木得名。中庭的中间是一个长方形水池,两侧均有一个小喷泉。阿拉伯人对喷泉的设计非常独到,讲求细水长流,泉水静静从泉眼溢出毫无声响,流入水池当中不见波纹。因而池面的倒影清晰完整。中厅北侧可以是整个nasrid palace最高的科马列斯塔(Comares tower),里面有整个宫殿最宏伟的大使厅(Hall of  Ambassadors)。
大使厅是苏丹的宝座室和接待大厅,是整个宫殿里面最大的房间。这是一个正方形的大厅,长宽皆为11.30米,高18.20米。整个大厅被各种装饰覆盖,尤以天棚最为华丽,据说代表伊斯兰世界的七重天。可惜我白天参观的时候不知怎么回事错过了这里,还好晚上回来的时候补了回来,不过光线昏暗,无法分辨许多细节。
以狮子中庭(court of lion)为中心的狮子宫是穆罕穆德五世改建的,是整个纳宫的精华之处。这部分的建筑并不再严格秉承单一的穆斯林风格,而是融入了一些基督教建筑的特色。同爱神木中庭的长方形不同,狮子中庭更接近方形,四周被回廊围绕,借鉴了基督教修道院的建筑风格。
狮子中庭的由12头大理石石狮子组成的碰水池是阿宫最有名的地标。12头狮子口衔喷水口,在我看来全然没有中国石狮的威武,反倒是十分地憨态可掬。

环绕狮子厅四周的几个厅堂在当时供皇室私人使用,根据季节变化而变更用途。阿本瑟拉黑斯厅(Hall of Abencerrajes)的名字来自一个传说。阿本瑟拉家族在nasrid王朝是举足轻重的家族,也因而成了当时苏丹的政敌。苏丹采用了最暴力的手段解决了这场政治冲突,在一个夜晚他借庆祝以这个家族命名阿本瑟拉黑斯厅为由邀请37名阿本瑟拉黑斯骑士到这里将他们全部都杀死在这里。据说当时场面极其残忍,血迹浸泡了厅内的水池,留下的污渍到今天还可以看见。这个传说虽然很血腥,但大厅还是美伦美幻的,尤其是屋顶,从下往上看,有一种漂浮在空中的感觉。特殊的屋顶设计,保持了室内的清凉,加之狮子中庭的水渠通到厅内,流水进一步降低了温度,所以即使在40多度酷暑的夏日,这个大厅里也只有24度左右。
旁边的姐妹厅(Hall of Sisters)的天棚也有类似的结构。
国王厅(Hall of Kings)整体是长方形,有七个部分组成,三个大的正方形大厅被两个矩形小房间和多个蜂巢状的拱门隔开。
据说国王厅的名字来源于屋顶的国王画像,我倒是非常感兴趣,因为穆斯林文化虽然并不完全禁止人物肖像,但是传统上是尽量避免,所以国王画像也是难得一见。可惜我找了半天也没找到。
华盛顿欧文是19世纪初美国驻西班牙的外交官,他曾经来到格兰纳达,发现了被人们早已淡忘的阿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时的阿宫几乎就要沦为废墟,只有乞丐流浪汗出没。他向总督申请住在这里,然后边开始各处走访,查看和阿宫相关的资料,写下了著名的 Tales of the Alhambra。这本书对后来西班牙重视阿宫的保护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这里便是欧文当年的住所。
3
赫内拉利费宫
从nasrid palace到赫内拉利费宫(后面简称赫宫)的路真的挺远的,按照路上的指示牌的说法,nasrid palace到赫宫前面的园林要走15分钟,然后穿过园林到达宫殿又需要10分钟。不过这段路倒是并不枯燥,一路上有鲜花有池塘也有古城墙。
赫内拉利费宫是苏丹夏天使用的行宫,严格意义上讲,它和阿尔罕布拉宫是独立的两个部分。赫宫的建筑在穆斯林王朝之后遭到了比较大的破坏,所以现在并不是原来的样子,但是依然保留了很多园林和建筑。赫宫的风格相对nasrid palace更为简约平和,可能是苏丹希望在这里能卸掉繁冗的政务,更好的放松休息。
进入赫宫之前要经过一片漂亮的园林。
过了园林,便是水渠中庭。
从侧面的长廊里面可以看见远处的nasrid palace和Alcazaba。
另一个主要的部分是柏树中庭(Court of the Sultana’s Cypress Tree)。它的名字来自一个传说,苏丹的妻子在这里的一个柏树下与一名阿本瑟拉黑斯家族的骑士私会,这也成了后来阿本瑟拉黑斯厅惨案的一个诱因
这个石头楼梯其实是19世纪修建的,走上来可以看见两个大石狮子。接着往前走是上层的花园。
花园里面美丽的水到楼梯,护栏是输水渠道,楼梯分三层,每层都有一个喷泉。楼梯周围桂树环绕,树冠形成了一个拱顶。
离开赫宫经过一条长长的林荫道,有一段的路旁竟然还有竹林。
4
夜访阿宫和查理五世皇宫
紧挨着nasrid palace是卡洛斯一世(后来成为了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修建的一座皇宫。这座皇宫是西班牙文艺复兴风格建筑中的典范,外方内圆非常独特。然而整体风格同nasrid宫有些格格不入。
卡洛斯一世王宫的参观是免费的,但是白天我没有时间,只能在晚上进来参观。
通过内部的楼梯可以走到二楼俯视圆形的庭院。
月色下的nasrid palace入口。
夜色中的狮子中庭。
和爱神木中厅
访问阿尔罕布拉最好是能买早上8点半入场的票,这样天气比较凉快的时候就可以把赫宫先逛完,然后在太阳升起来高一点的时候去nasrid palace。如果白天可以仔细的看过阿宫,夜访票似乎不是很必要,毕竟很多细节不会看得太清楚,而且夜晚来访的人也不少,我原本以为人会很少,但谁知并不比白天少很多,而且还有几个旅游团,许多人拍照都是打闪关灯的,经常被闪到眼睛。真的想玩上近来,也许应该买最后入场的门票,人也许会少点。
5
Granada 城区
阿尔罕布拉是在上山,而下面的阿尔拜辛是建在另外一个山坡上,所以要到那里需要先下山。沿着阿尔罕布拉是一条步行的林荫大道,顺着下山的方向走,过了一个一个古城门,眼前立刻出现了一条漂亮的小街。

街两边很多礼品店,店里面的东西都带着一股浓浓的阿拉伯风味。
沿着小街到了山下便是格兰纳达最主要的一条街道:Carrera del Darro。沿这条街往东边去便可以到吉普赛人的聚集区Sacromonte。往西边去就是格兰纳达最热闹的城区。
小巷里面的一个小店,卖很多挂毯一样的东西。
城区里面比较有名气的景点是格兰纳达主教教堂。参观并不是免费,每个人需要4欧元,但是带一个讲解器。和许多西班牙的天主教教堂一样,这座教堂也是建议在一个清真寺的原址之上的。教堂内部是白色的,所以显得很明亮。与多数西班牙大教堂不同,这座教堂不是哥特式,而主要是文艺复兴和巴洛克风格。
中殿圣坛侧面大量的精美的雕塑和金色的装饰,富丽华美是巴洛特风格的一大特色。
圣坛的穹顶。
精美的管风琴。
客观地说,格兰纳达的主教堂并不大,而且听说富丽堂皇的程度也不及格兰纳达同城的圣约翰圣殿教堂,但是我个人感觉这个教堂还是挺漂亮的,值得短暂逗留。可是我来这个教堂其实是缘于一个美丽的误会,我以为伊莎贝尔女王和斐迪南国王的墓葬是在这个大教堂里面,所以左寻右找找了半天,最终也是没有找到。后来一查才知道女王的棺木是在大教堂旁边的皇家教堂里面,两个教堂紧邻,但是各自入口不同,各收各的门票钱。很遗憾我就这样和伊莎贝尔女王的墓葬失之交臂了。
不过出了大教堂就是一个纪念伊莎贝尔女王资助哥伦布远行的广场,上面的雕像是纪录哥伦布在1491年,也就是伊莎贝尔女王带大军围困格兰纳达之时,哥伦布赶到了伊莎贝尔女王在格兰纳达城外的Santa Fe的军营中最后一次试图游说女王同意他的条件。哥伦布之前曾经见过意大利和葡萄牙的国王,都遭到拒绝,因为他提出的条件在当时的君王看实在是狮子大开口。伊莎贝尔女王从第一次见哥伦布到这次也有很多年了,这次她也没有同意。当失望的哥伦布骑着毛驴前往科尔多瓦的家中,准备离开西班牙,去法国碰碰运气的时候,突然被女王的信使追赶上通知他女王改变了主意,决定接受他的全部条件。当哥伦布返回再见女王的时候已经是1492年,女王已经占领了格兰纳达,据说在阿尔罕布兰伊莎贝尔再次接见了哥伦布,签署了任命诏书,许诺接受哥伦布的条件。在同一年,哥伦布到达了美洲。不知道是不是巧合,就在这同一年,伊莎贝尔女王完成了一生中最伟大的两项功绩:统一西班牙和促成新大陆的发现。几十年后,西班牙便成为了全世界最富强的国家,称霸海上历时百年。更重要的是,这一切真正的开始了全球化的进程。
阿尔拜辛区建在山上,很好的保持了当年摩尔人社区的风貌,有露天博物馆的美誉,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的世界文化遗产。一路向上,多是陡峭的台阶,走起来的确费些力气。

窄窄的街道错综复杂,转来转去,很容易迷失方向,不知道身在何处,不过也没有关系,想回去的时候只要沿着山坡往下走,最后总是能到大路上。
走在路上,有时一抬头发现阿尔罕布兰就在头顶。当年的摩尔人,就是这样看着高高的皇城上飘起了天主教的旗帜,不知道他们心里是什么感受。
当然观看阿宫最有名的地方是圣尼古拉斯广场,夕阳西下之际,阿宫被染上了红色,分外壮美。这里总是满满的人,有小贩,有艺人,有游客,当然听说也是小偷最喜欢来的地方。

这是赫内拉利费宫。
其实我是不太喜欢圣尼古拉斯广场的“热闹”的。旁边有一个清真寺,从庭院里看阿宫同圣尼古拉斯的视角非常接近,但是人却少了许多。太阳就要落下之际,清真寺里面突然有人高声的唱起了赞歌。千年前,那时的摩尔人想必也是有如此的传统,但是天主教统治者一度将他们赶出了西班牙,而今天,终于他们又可以被西班牙所接受了。
本篇结束语
科尔多瓦代表着穆斯林帝国最辉煌的时刻,但是今天那盛世时代的遗迹大多已经不存在了,据说当年哈里发在科尔多瓦建造了一个面积相当于北京故宫1.5倍的巨型皇宫,然而现在已经成了断瓦残垣。而格兰纳达从来都没有真正地强大过,它的繁盛是摩尔文化的美丽的绝唱,然而幸运地是这个安达卢西亚的红石榴受到了格外的照顾,以至于今天我们还能在这里看到大量摩尔文化的遗迹。可惜我的短暂逗留只能看个大概,如果有时间的话格兰纳达是非常值得呆上两三天的。
相关阅读:
加州娃行天下
图文版权所有
欢迎转发朋友圈
未经允许
请勿转载至其它网站
投稿请联系 
[email protected]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