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很多人在作为父母的孩子时,总是会在心里暗自下定决心“我以后有了孩子,一定不能像我爸/妈那样”,但在真的为人父母之后,却发现自己在孩子的教育上,却总是有父母当年的影子。
这样一个有趣的怪圈就导致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有那么几句话成了一代又一代父母们下意识甚至无意识的口头禅,不如一起来看看你中了几条?

1
“你看看XX都那么优秀,你怎么天天都不求上进”

这句话绝对是家长必备语录排行榜中的TOP 1,似乎在成为家长后总是不自觉地将自己的孩子与别人进行比较,
这不仅仅是一种大众认知里恨铁不成钢的表现,更是一种潜意识里命令关系的具象化体现

就好比领导对下属,社长对部员,级别更高的人对比他低等级的人会不自觉地产生种种要求,有要求就免不了比较,以期望达到更好。但我们往往很少对朋友和长辈去做这些比较,或者会采取较为婉转和温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期望与诉求。

因此家长们下次再想脱口而出“经典语句”时,不妨想想怎样多给自己的孩子一些关注和自信,用鼓励的喜悦而不是对比的烦闷,让他感受到你对他的信心和期盼。
2
“我这么做还不都是为了你好”

当你说出这句话时,其实潜台词就是“我对你这么好,你怎么一点都不领情”,说好听点这是一种情绪的直接表达,说直白点这就是
一种抱怨和发泄
。当父母倾尽所有、毫无保留地为孩子付出,将所有的期望都寄托在这个幼小的身体上时,便会不由自主地生出一种
理想化了的孤注一掷的悲壮

而当这种单方面的理想遇到无奈的现实——给孩子报了那么多辅导班,每天陪他学习到深夜,他却进步缓慢;为孩子的学习、生活操碎了心,他却嫌我唠叨;利用一切财力物力让他出国接受最好的教育,他却连英语都说不流利。
于是,在过高的期盼遭受打击时,父母自然会下意识地生出抱怨,但却没意识到这样的抱怨给了孩子更大的心理压力。也许他成绩没有起色,但已经在不断努力;也许他嘴上嫌烦,但心里早已默默感谢你的操劳和付出;也许他的英语还是磕磕巴巴,但他已经在不断适应全新而陌生的环境。
因此多给孩子一些空间,少一些“一厢情愿”的期盼,当你不再把孩子当成生活唯一的中心和重心时,你会发现不仅亲子之间的关系在改善缓和,你的生活也多了充实少了焦虑。
3
“咱们不蒸馒头也得争口气”

这句话其实和“别人家的孩子”有异曲同工之处,只是看起来关注点好像放在了孩子自身,但实则恰恰相反。“不争馒头争口气”,说白了就是为了改变别人的看法和态度而发奋,这比第一层面上的单纯和别人作比较更加危险,因为这种心态看似是一种不服输的自强精神,
其实是一种“为他人的评价而活"的表现

无论孩子是什么样的天赋资质、后天是否努力,他的人生永远不应该笼罩在任何人的阴影里更不应该为了任何人的看法而改变活法。“争气”更多时候只是为了证明自己孩子优秀,甚至为了父母的面子而证明。你可以告诉孩子要成为优秀的人,但不应该让他为了证明自己的优秀而有所成就。
4
“你以后可千万不能像你爸/你妈那样啊”

父母在孩子们小时候是一群自带偶像光环的人,他们仿佛超人一样无所不能,而家长也往往因为孩子这份小小的崇拜而喜悦和骄傲。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不仅再难在孩子眼中看到那份崇拜和自豪,甚至还多了嫌弃和不满。
很多人将这归结为青春期的反叛心理和成熟成长的正常现象,但除此之外却忽略了一样看似无关痛痒的事——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自我贬低,潜移默化中使孩子对父母失去了信心。
父母也许不是权威,但是孩子应该尊敬的人,如果对自己或者伴侣都丝毫没有信心,甚至还将其当做反面教材来教育孩子,这又怎么能在孩子心目中树立一个健康良好的形象。你可以告诉孩子,爸妈也是普通人,也会犯错也有弱点,但绝不应该不经思考地自损。
5
“小孩子家家你懂什么”

由于年龄和阅历的限制,孩子在很多时候确实很难做出正确和理智的判断。但这种毫不留情的否定,不仅会伤及他的自尊,甚至会挫伤他的积极性,长此以往让他形成孤僻封闭、不敢自我表达的性格。
孩子们的天马行空也许是不切实际、没有逻辑的,但却是充满童真童趣的。无论是大是大非还是生活中的小事,父母这种不经意的打压,会让他们逐渐产生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的心理,甚至在本该最亲密的父母面前,都不敢袒露自己的心声和想法。
父母作为孩子的导师,与其总是指出他的错误,不如换种思路告诉他什么是对的,说不定会有不一样的成效。
总之,家长朋友们虽然是怀着"不让孩子吃亏,为了他的未来着想“的心态,但亲子教育终归是一个需要双向沟通,讲究方式方法的过程。我们不能总是,不由分说地将自己的期许和愿望强加在这个独立的生命个体上。
父母给了孩子生命,但孩子不应该是父母生命和意志的延续,他有权利选择自己的人生,而父母也值得独立过好自己的后半生。毕竟没有谁的人生应该依靠他人的存在而生活。
让爱少一点负担,让彼此多一点空间。

 * 往期文章(点击阅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