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杨江明 摄于 Yosemite National Park
这一周组里有团建(offsite),要一起去高空滑索(zip line)。去之前因为工作上的事,加上我对这种带点冒险的活动也不算太感冒,就问我老板:我能不能不去啊?我老板说:又不是给你办 party。小朋友们最近工作都很辛苦,你就当是陪他们去玩吧。想想也是,就愉快地决定去了。
每次这种团建活动,去之前我总会有点犹豫要不要去。但每次去了,都还是会玩得很开心。上次赛车开太猛,成了唯一一个受伤的人,还被他们笑话好久。这次也是,虽然路上花了很多时间,但是整个活动能和组里的同事一起腻着,路上没有信号,也干不了什么,这样互相陪伴着,倒也挺好。
上了滑索台,心里还是有一点小打怵的。我稍稍有点恐高,站在高高的杉树上(杉树上搭了个小小的木架子),看着脚下的丛林和雾气,只能吓得默默抱住树干、屏住呼吸。从上面看下去,倒是和题图的情景有点儿像,但其实完全不是一个地方。这个照片是我老板去 Yosemite 拍下来的,送了我一份做题图。不过也可以借此感受下了。
去的路上就和老大说好了:我要是到时候不敢滑,他会帮忙踹我一脚。心里有了这份承诺,反而踏实了。反正是跳也得跳,不跳也得跳。于是一咬牙,一蹬腿,也就跳下去了。速度不算太快,但是耳际的风声和眼前滑动的美景,还是有一种莫名的刺激感。那天逆风,我的重量也不太够,加上可能动作不够标准,有几次,借着惯性也没有能一气滑到头,还得倒过来自己顺着铁索爬到终点。到现在胳膊还隐隐地疼。
分割线。
最近文章写的少多了。到并非我偷懒,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是微信没有 iOS 打赏了。其实我很喜欢看到文章底部一溜的头像,很多还是熟识的人的。这样很有荣誉感 —— 每个赞赏的头像就像是一枚小勋章。倒不一定是我的文章写得如何好,而是一份共鸣,一份默契。有人说可以贴二维码,但是那个体验差别太大,看不到头像。所以我也懒得去弄了。这样下去,写作的动力是大大降低的。
二是从三月底,便在没日没夜赶一个项目。每天素衣素颜写代码,经常连吃饭睡觉都没个准点。最近对时间吝啬的紧,基本除了组里的小朋友,我很少跟别人说话了。好在最近老公带着娃们度假去了,又省下了照顾家人的时间和精力。这个状态,写文章的时间也就更少了。
三是最近发生很多事,但很多属于朋友之间聊聊还算可以,但是正经写成文章,却又似乎不够分量。即便是今天的,到更像是唠家常,并没有太多心得体会大道理来分享。
再分割一次。
说到需要别人踹一脚,想起经常被问到的一个问题:我是非计算机专业,怎么样进一步成为码农啊?我想学习前端/移动/机器学习,该怎么入手啊?我想换工作,但是万一新的公司/组不适合我怎么办?
其实大部分时候,问这些问题的人,并不是真的在问方法,而是在寻求一个心理上让他走出那一步的契机。这样的契机可能是另一个类似背景的人的尝试的成功案例,或者是需要一个概率上让其有安全感的数字而已。
我应该算幸运的,生命中遇到过好几位总是在适当的时候把我从舒适区推出去的朋友。写作而言,池老师算一个。工作上,我老板算一个。生活中,我的两个娃也能算上。很多时候,也会犹豫焦虑,害怕自己搞不定。但是就好像知道有人会从后面踹你一脚,所以只能硬着头皮尽最大努力去做。其实很多时候,跳下去了,后面不论有辛苦还是难题,都总会有办法的。
老板对整个组也都是这样。每个人的任务,都是比着能力还要高出一点的。不断挑战每个人的潜力,这样下来,真的能看到整个组每个人的进步特别明显。当然,就像空中滑索有防护措施,工作中的滑索也应该有防护措施。
我有几位朋友也是。在大公司做着高管,觉得应该创业,虽然有很多不确定因素,还是猛踹自己一脚,跳下了创业的浪潮。本来是一个领域的老人了,觉得想要新的机遇和锻炼,就毅然决然换组换岗。
这样的事还很多,有大有小:一个一直号称要健身的朋友终于开始健身了。一个号称想结婚的妹子终于结婚了。一个号称要离婚的朋友离婚了。一个一直说要去旅行的朋友也终于去旅行了…… 其实生活就这样,职场的事更是这样。决定了就去做,其实也没啥。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