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成绩不理想,家长没有幸福感?
孩子要不要参加补习班?
一定有不少家长被这两个问题困扰。
近日,我校何勇校长作客由广州少年儿童图书馆承办、羊城晚报作为支持媒体的羊城少年学堂第98讲“校长与你面对面”系列讲座,与家长、学生分享他的教育心得。
对于上述两个问题,何勇校长认为:
教育本质就是让每个学生成为他最好的自己,同时成为合格的公民,而不是一味地片面地去追求学习成绩。
情商、逆境商数与智商同样重要。
执信中学校长何勇
情商、逆境商数与智商同样重要
“以我三十年的教育经验来看,大家现在过于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而忽略了孩子本身的成长。”何勇举例:有位孩子的家长是国家干部,事业很成功,但她上三年级的孩子却有三科课程考试不及格,他就陷入了焦虑之中,觉得生活全无幸福感。何勇认为,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就是因为没有找到学习的窍门,没有感觉到学习的乐趣,换句话说就是没有目标,不知道学习有什么意义。
“教育如果只关注学生的成绩,不关心他的心灵成长,就偏离了教育的目的。须知‘人’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何勇表示,在关注孩子的发展时,大家总是关注他对知识、技能的掌握,但这只是冰山一角。“智能商数分为很多种,智力商数(IQ)自然很重要,但是情绪商数(EQ)和逆境商数等很多其他的商数也同样重要。”何勇告诫家长,切莫只看孩子的分数,而忽略了学生的生活生存能力。孩子的心智是否成熟、孩子承受逆境的能力同样重要。
孩子成绩不好并不是他不聪明
在何勇校长看来,教育的目标有三个,即保护孩子的天性、发展孩子的个性,培养他的社会性,使之成为合格公民。他认为,“学生是种子,教育要成为土壤、空气和水,构成一种适宜学生成长的环境,为孩子提供成长的环境和保护。不顾学生的个性差异,千篇一律式的批量化、工业化教育方式不可取。“我们的学校教育在培养学生的社会性上非常重视,但在保护孩子天性发展个性方面做得不够,需要反思。”
何勇校长表示,根据美国教育学家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人类智能分为语言、数理逻辑、空间、运动、音乐等多个方面,每个人都会有一些优势智能,需要发现和发展,但学校考试一般只考察语言与逻辑等这些可以测量的智能,而很多隐形的智能是纸笔测试所不能评价的。如果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并不是因为他笨,很可能是因为他的专长在别的地方。
有的课外补习机构的广告语很巧妙:“你可以不来,但你的同学都来了。”很多家长一看就急了,孩子比别人学习少了,有种怕吃亏的心态,赶紧让自己的孩子也跟着报补习班。何勇认为,如果孩子的兴趣不在课本的学习上,让他去上补习班加班加点,虽然可能也有效果,但有事倍功半之嫌。与其让孩子在这条路上吃力地缓慢行进,若能找到他更感兴趣更擅长的学习项目,培养他的兴趣和自信,然后慢慢迁移到文化学习上来,恐怕效果会好得多。
让孩子都成为他最好的自己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也没有两个相同的孩子”,每种生命都有其内在的规定性,并不断的遗传和繁衍,正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但是我们可以通过科学的手段,让瓜成为最好的瓜,豆结出最好的豆。“你是乔木,就让你长成参天大树;你是灌木,就让你长成一片美丽的风景。”何校长直言,现在有些家长跟学校,都想把孩子培养成“自己心目中的样子”,而不是长成他自己的样子。所以,会产生不少的落差和矛盾。
何勇校长认为,教育本质就是让每个学生成为他最好的自己,同时成为合格的公民,而不是一味地片面地去追求学习成绩。“每个老师都有责任去发现每个孩子的特长,并善于去培养孩子的这些特长。如果硬逼着钱钟书先生去学数学,我们国家就少了一代文豪;如果硬逼着陈景润先生去搞艺术,我们国家也就少了一位世界级数学伟人。”何勇表示,如果只关注学习成绩好的学生,那老师就很轻松了,可是帮助学习困难的孩子也能健康地成长起来,更能体现教师的价值所在。“对这些孩子我们要有耐心,需要包容、陪伴和等待,要让每个孩子眼中都充满光彩。”
“校园里要有琅琅的读书声,也要有愉悦的笑声,有欢快的歌声,有铿锵的跑步声,有尽情的呐喊声。”这就是让学生有完整的教育生活。何勇说,尽管执信中学从不片面地追求成绩,给学生很大的空间和自由度,但每年高考,执信中学总是能交出一份满意的成绩单,也培养了许多状元,不少学生被世界著名学府录取。“这其实并不矛盾。实际上,我们让学生做最好的自己,就能激发每个人的潜能,进而培养和增强学生对学业的信念和自信心。”
本文部分文字节选于:羊城晚报学大大微信公众号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