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满冰点时评315
《我是范雨素》将会成为一个标志,一个新时代农民后代的标志,一个中国改革开放年代农民工的标志,她笔下的那些农民和农民工的经历将不容置疑地成为这个被扭曲的社会和时代的标志。
不知道有多少人看过纪实摄影家赵铁林的两本摄影集,一本叫《看不见的城市》,一本叫《看不见的人》,赵铁林深入海口城郊结合部的简陋棚户区,持续八年拍摄那些生活于社会底层、被社会遗忘、却又是社会不可或缺的劳动者的生活,这两本摄影集具有当代历史的文献价值。当范雨素写她的母亲、她的家庭和她本人生活简史的时候,我眼前便出现了赵铁林镜头前的那些人,她住的北京郊区的皮村与赵铁林所拍摄影的海口那个棚户区极为相似,也是在这个城市里住着的一些看不见的人。
不被这个社会所关注所看见并不表示他们不存在,他们的命运与这个社会的命运紧密相连、息息相关,只是他们是底层劳动者,就像范雨素笔下那些农民工没有户口没有学籍的“双黑”孩子们的困境一样,无论怎么努力都难以改变他们被固化在社会底层的命运,就像范雨素的大哥和小哥一样,都曾经是有梦想有抱负的青年学子,最后却不得不屈服于命运的安排,在农村贫瘠的土地上“伏地而食”,当然他们与生活在那个富豪家里的那个“如夫人”的“伏地而食”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这是这个时代和社会中两类完全不同的“伏地而食”群体,一个是在土地了勤扒苦作或是固化在生产车间像机器一样工作的“伏地而食”,一个是在富豪家中“被养着”的“伏地而食”,这个社会的撕裂和扭曲被范雨素这个农民女工呈现出来,成为这个社会的一个伤疤而留存于世。
中国当代史上最壮观的场景是每年的春运,春运的主体是农民工,国家虽然经过了几十年的改革开放和迅猛发展,春运的场面却依然令人唏嘘,农民们一代又一代从农村出走到城市,然后又回到农村,城市不属于他们,农村也已不属于他们,他们寄居在城市里,当他们回到农村的时候,农村已变得凋零。他们成了城市的漂泊者,为改变命运而受尽辛劳和屈辱,如今他们依然处在社会的最底层,命运依然如故,而城市早已十分繁华,国家也十分强大,中国的富豪在全球富豪榜上迅速增加,可令农民工们绝望的是,这个社会的财富越多,富豪越多,他们就越显然得渺小,越来越成为生活在城市里的看不见的人。
一个国家到底富不富裕,不是以有多少富人为标志,而是以有多少挣扎在贫困线上的农民为标志,不是以极少数超级富豪有多少财富为标志,而是以广大农民的生活状态是否改变为标志。然而我们在动辄数十集的电视剧和投资数亿元拍摄的大片里,在汗牛充栋的文学作品里,很难看见那些真正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农民和农民工形象,农民和农民工所经受的苦难是那些生活在优雅环境中的作家们不屑一顾的,是坐在高端大气上档次的电影院里的城市白领们不屑一顾的,是拥有强大消费能力的追剧者、追星族们所不屑一顾的,于是,他们就成了被这个社会的文化人所遗忘的一个群体,没有谁会把这个群体当作人民的一个群体。这段历史持续了近四十年,这个国家和这个社会都已经翻天覆地,这个被遗忘的群体依然被遗忘,他们依然没有历史。
范雨素,一个44岁、只有初二文化程度的农民、一个住在北京城郊皮村的农民女工,她在不经意间写出了农民的苦难史,写出了真实的人民史。《我是范雨素》一文仅仅七千余字,却道尽了一个农民家庭的辛酸、挣扎、抗争和奋斗历程,文字不能再朴实了,生活不能再普通了,那些没有修饰的文字,那些没有激情宣泄的文笔,那些没有刻意加工的故事,却敲击着每一个读者的内心,原来在我们这个伟大的社会和时代,还有这么一群人如蝼蚁般生活着,假如不是她在那个生活着一帮最无地位和权力的农民工的皮村保留着一份作家的梦想,谁会知道那个皮村和寄居在那个皮村的人们?他们为北京人干着被北京人最瞧不起的工作,他们的子女都是城市的黑户,没有户口,没有学籍,他们虽然在北京打工,其实他们永远也无法融入北京,因此北京不是他们的城市。
可能会有个别打工者挣脱他们的阶层,可绝大多数打工者的命运几乎无法改变,不知道有多少人读过科幻小说《北京折叠》,这部获得过科幻大奖雨果奖的作品描写了一个被划分为三层的场景,大地的一面是第一空间,住着五百万人口,他们是社会管理者,生存时间是从清晨六点到第二天清晨六点,大地的另一面是第二空间和第三空间。第二空间生活着两千五百万人口,他们是社会上的白领,生存时间是从次日清晨六点到夜晚十点,第三空间生活着五千万人,他们是社会底层的人,生存时间是从晚上十点到清晨六点,然后回到第一空间。现在的这个社会像极了《北京折叠》中的场景,赵铁林镜头里和范雨素笔下的打工者更是像极了《北京折叠》中那些一天只有八个小时的清扫工,而且他们的命运已经固化。
正如西方白人认为他们是最优秀的人种,是这个世界上应该享受财富和幸福的人一样,他们认为其它包括黄种人在内的众多有色人种都是劣等民族,所以他们拼命宣传一种西方文明优越论和白人优等论,正如几千年来在印度形成的贱民制度一样,让那些被打上贱民标签的人从心里就自认卑贱,碰见那些僧侣、贵族、国王只能避道而行,也像在美国社会中曾经有过的黑人与白人不能同车、同厕、同校一样,现在我们的社会也广受西方文化的熏陶,将这些农民工视为社会的卑贱者,无论社会怎么发展,他们永远只在底层,永远只是社会的打工者、清扫者和服务者,而不是社会财富的分享者。
《我是范雨素》并不是一篇出色的文学作品,它缺少了许多文学作品的要素,如没有细节,没有描写,没有修饰,语言也不生动,但范雨素讲述的故事却是真实的,他的母亲、两个哥哥、两个残疾的姐姐、她本人的人生体验是真实的,这篇文章浓缩了一个时代一类人的命运史,就在大家都以为这个社会灯红酒绿十分繁华的时候,范雨素让人发现,在一些看不见的街区,生活着一些看不见的人,他们像这个社会的影子,却又须臾不可或缺,因此这篇文章所具有的价值早已超出了文学的范畴,作为一篇社会学报告,作为一篇政治学的基础材料,作为一段农民和农民工群体的心灵史、命运史、挣扎和奋斗史,让绝大多数阅读者动容。
我们对某一个群体可以榨取他们的剩余价值,但绝不能无视他们的存在,他们也是我们改革开放大业中的重要参与者,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者,是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他们也是人民的一员,我们不能一边用鞭子抽打着他们,一边把他们当作牛一样使唤。
尽管经常有人说历史是英雄所写,是精英所写,但真实的历史是普通大众所创造的,只因为有些人在分配财富的时候忽视了这些普通劳动者的价值,而将更多的财富分配给了权贵和资本家,于是这个社会和时代就倾斜了,于是范雨素和她的农民及农民工群体就不再被人看见和关注,他们就没有了历史,没有了文化,没有了价值。
可他们始终存在着,只不过是这个社会和时代“伏地而食”的劳动者和清扫者。《我是范雨素》将成为这个时代和社会的伤疤刻划在历史上,成为这个社会和时代撕裂、扭曲、堕落的象征。
(期待大家关注李光满冰点时评”公众号。
李光满微信号:ligm479210127,实名可添加好友。)
长按二维码,关注"李光满冰点时评"公众号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