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援引媒体报道称,鼎晖投资正牵头一项57亿美元的交易,可能对“鞋王”百丽进行MBO(管理层收购),相关声明最早可能本周发布。
作为中国最大鞋履零售商,百丽国际旗下拥有大量品牌,线下覆盖之全,曾让消费者在百货商场看到的逾半数鞋类专柜都属于百丽旗下品牌。
但近年来,因为国内电商的快速崛起,百丽在线下“跑马圈地”所建立的核心优势遭到瓦解。而尽管其在线上已早早发力,对于电商业务一直“没想明白”也致其错失转型良机,如今却沦落到不得不靠关店止损的地步。
百丽国际历史股价走势
百丽国际今早停牌,当前股价较两年前已腰斩。

“鞋王”市值一度超千亿

百丽国际曾经占据中国女鞋半壁江山。从1992年投资200万港元成立的一家小厂,百丽逐步发展为市值一度超过千亿港元的上市公司。2010年到2012年,百丽每年净增门店数目都在1500至2000家。在开店最为疯狂的2011年,平均不到两天便会开出一家新店。
作为中国最大鞋履零售商,百丽国际旗下除了同名旗舰品牌百丽(Belle),还有思加图(Staccato)、真美诗(Joy&Peace)、他她(Tata)、天美意(Teenmix)、森达(Senda)、百思图(Basto)等自营品牌,并且还代理了Bata、Clarks等国际品牌的在华销售。
庞大的门店规模成就了百丽国际的“江湖地位”,消费者走进一家百货商场,可能看到有超过一半的鞋类专柜都是百丽旗下的品牌,选来选去其实买的都是百丽的鞋子。
百丽官网资料显示,百丽是中国鞋业规模最大的公司,年销售额超过230亿元;同时也是国内市值最大的消费零售股,香港恒生指数成分股,世界鞋类上市公司市值排名第二。
但百丽国际日前发布2016年业绩盈利警告,正式宣告集团上市10年首次录得连续利润下滑。

如今一天关店三家

3月19日晚间,百丽国际发布四季度零售运营数据报告及盈利警告公告。公告称,受鞋类业务低迷影响,截至2017年2月28日,百丽净利润将减少15%-25%。
公告显示,该季度内百丽鞋类同店销售下降6.2%,2016-2017年度鞋类业务的收入、毛利及经营溢利较上一年度同期均有所下降。另外,为激励管理干部,百丽于2014年5月26日批准采纳的股份奖励计划进行部分调整,导致相关费用有较大幅度增加。
业绩的持续低迷使得百丽遭遇“关店狂潮”。去年上半年,虽然百丽与去年同期相比总体销售收入增长0.9%至195.26亿元,百丽集团归属净利润同比暴跌19.72%至17.33亿元。
当年的6月至8月,百丽集团在内地关闭276家门店,相当于平均每天关店3家。曾经不到两天就能开一家新店的百丽,如今却沦落到不得不靠关店止损的地步。

电商的冲击?

在电子商务还没发展起来,只存在街边店与百货商场两个消费场景的中国,百丽的铺货模式是无敌的,因为消费者只能接受这些选择,买什么完全由百丽说了算。从1991到2011的20年,受益于中国人均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百丽的业绩自然跟着起飞。
而近年来随着电商的崛起,百丽通过渠道控制搭建的护城河变形同虚设。界面在此前报道中曾提到,近年来百丽鞋子难卖,折射的其实正是严重依赖百货渠道的品牌商们面临的集体困境。
报道称,随着消费着购物习惯的改变,百货渠道的吸引力和客流量开始下降,电商渠道开始崛起,百丽的核心优势从根本上被瓦解了——在电商上可没有办法复制其在线下的“跑马圈地”,拥有再多的品牌也不可能“覆盖”、“垄断”、“通吃”线上渠道。甚至,这个过去的优势开始成为转型的负累。
电商的影响还体现在,价格信息更透明了,比价更方便了,于是现在的消费者买鞋也变得更精明了,百丽鞋子的性价比并不能让消费者感到满意。
但是,如果说百丽反应不灵敏,没有发现电商这一消费场景显然也是不公平的。
百丽是较早大力介入电商的国内零售品牌。2011年7月百丽便成立了优购网,一度被认为是垂直B2C典范。同时它在天猫等电商平台上也有布局。
但是,庞大的线下终端让百丽在电商业务上一直迟疑,长期以来百丽的电商平台只是用来清理过季款。
界面上述报道提到,百丽国际CEO盛百椒去年曾表示,集团考虑未来从传统百货的销售模式转型的可能,但他强调尚未确定转型的方向,对于电商业务一直“没想明白”。

抑或是大环境使然?

无独有偶的是,国内另一“鞋王”达芙妮也陷入业绩下滑的泥潭,业内人士认为,中国轻纺企业的当务之急是从以渠道拓展为核心的盈利模式,转移到以品牌建设为核心上去。
达芙妮股价走势
不过,如果只是百丽、达芙妮等个别企业出现业绩下滑,或许要更多的从它们自身找原因。而如今真维斯、班尼路、美邦等一系列的服装鞋类品牌的表现,也都难以令人满意。
有评论认为,以百丽为代表的服装鞋类行业其实是中国经济大环境下的缩影。在百丽的前20年,中国经济以令世界瞩目的速度崛起,而从2011年开始,中国经济放缓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了——这不是受经济周期的影响才放缓,而是受经济发展规律的约束放缓,这个放缓过程是长期且难以逆转。
来源:华尔街见闻(ID:wallstreetcn)
延伸阅读:
一代鞋王落幕,百丽公司将以57亿美元贱卖!
4月18日,百丽突然停牌。
据彭博报道,鼎晖投资正在和百丽国际管理层就收购一事进行洽谈,交易价格可能是57亿美元。相关公告最早或于本周公布。
百丽国际曾占据整个国内女鞋市场半壁江山,旗下除了同名旗舰品牌百丽(Belle),还有思加图(Staccato)、真美诗(Joy&Peace)、他她(Tata)、天美意(Teenmix)、森达(Senda)、百思图(Basto)等自营品牌,还代理了Bata、Clarks等国际品牌的在华销售。2010年到2012年,百丽每年净增门店数目都在1500至2000家。在开店最为疯狂的2011年,平均不到两天便会开出一家新店。
但从2011年底开始,百丽营收增幅就持续下滑,净利增长速度再没上过两位数,而此前,百丽的营收同比增长基本都保持在20%以上。2017年初,净利增长达到最低点。2017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其营收和净利润分别为195亿和17.3亿元,和去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0.8%和-20%。
在这样一个态势下,鼎晖投资收购百丽国际,在外界看来,颇为意外。而同时,因其收购价57亿美元,折合442亿港币,相比于百丽国际停盘前的收盘价(444亿港币)还要低,要知道,百丽国际高峰期市值上千亿,目前的收购价不及高峰时期的50%也难免有媒体为百丽叫屈。
控盘零售终端,终成一代鞋王
2004年,内地零售业向外资完全开放,百丽国际成立。接着,百丽国际终止了百丽的独家分销权力,步入自建零售网络时代。
在分销渠道整合方面,百丽国际继续租用此前由百丽运作的零售商铺,并以6120万元人民币的价格,向百丽购买了可折旧装修、办公室设备等资产,且留聘了百丽投资的管理、销售人员。接下来的15个月内,百丽在中国内地的零售店猛增1419家,并整合纳入了运动服饰零售业务。2006年6月30日,百丽国际以8.31亿元的代价,收购了Full best,获得运动服饰业务经营权。
在资本的助拳及轮番的收编整合下,百丽国际的总资产从2005年的16亿元人民币激增至2006年的44.45亿元。至2006年底,百丽国际在内地的零售网络达到3828家覆盖国内150个城市,此外在香港、澳门及美国也开设有35家专柜及零售店。根据中国行业企业信息中心统计,以销售收入计,丽品牌的内地市场占有率于2006年达到8.2%,居女鞋首位
2007年5月23日,百丽国际在港交所挂牌上市,市值高达670亿港币。
在招股之前,公司完成了一系列股权优化。其股权结构最终落定为,邓耀及其家族直接、间接控股43%百丽CEO盛百椒直接、间接控股约8.4%2006年9月18日,邓氏家族与盛百椒签订了一致行动协议,如此,双方拥有了对百丽国际的绝对控制权。
随上市后的资本推动,百丽加速跑马圈地,收购一系列品牌,3.8亿收购了斐乐,6亿收购了妙丽,16亿收购了江苏森达,15亿收购了香港上市公司美丽宝等。 在此基础上,百丽加大其鞋业市场布局,扩充零售连锁能力,牢牢控制百货等销售渠道。
在电子商务还未充分发展的年代,国内消费场景主要是百货商场和街边店,百丽凭借多品牌战略和渠道控制,几乎垄断女鞋市场在每一个百货商场,不同品牌专柜的背后,很多都是百丽公司。从2006年到2011年,百丽营收从53亿涨到290亿,净利润从9亿增长到42亿。其毛利率更是一路走高,一度高达62%令诸多高科技企业家吃惊这样高的毛利率,源于百丽对中国鞋业零售终端的控盘。
一代鞋王能否再获新生
客观来说,百丽国际目前陷入的是老牌鞋企普遍的困境。在电商冲击下,实体零售尤其是百货商场的吸客能力急剧下降,国外鞋业品牌加速到华布局,百丽这样的老牌鞋企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一方面,在百货门店中投入的巨额成本,很难转换成对等的销售额。另一方面,其原先的目标人群是20到40多岁的女性,定位过于宽泛已经渐渐难以满足追求个性和需求更细分的年轻客户。在国外快时尚鞋企和国内电商定制等的夹击下,百丽等老牌鞋企渐渐走向衰落。
对于百丽而言,目前最大面临的调整有几个方面。
第一,如何调整线上线下价格的问题。消费者偏向选择性价比较高的线上购物,这对集团的生意造成了很大影响。
第二,如何平衡两大主要业务之间的比例。虽然就目前来看,运动鞋的市场占有率会逐步提升。但作为经销商而言,其代理的耐克、阿迪达斯等运动品牌在中国的经销商越来越多,品牌自身也在加速直营店的布局。
何况,代销模式本身存在着一定风险。比如2013年,意大利男鞋品牌GEOX在与百丽五年代理期满后“决定分手”,合作戛然而止意味着百丽五年的渠道投入难以获取长期收益。而且,代理品牌业绩的增长不能从根本上拯救鞋类业务下滑带来的整体业绩下降。
第三,渠道的调整。消费者如今拥有更多的休闲方式,如运动、美容和看电影。在消费者生活内容增加,购物需求量没有减少的情况下,他们产生了购物便利化的要求。目前新兴的购物中心都能满足消费者包括吃饭、购物在内的不同消费需求,老派的百货公司只能满足消费者的购物需求,因此受到冷落。百丽的多数店铺多是开设在百货公司。未来如何布局渠道,如何在关店情况下保持业绩稳定也值得深思。
盛百椒在去年的业绩会上坦言,“目前公司缺少的是方向感和具体行动,如何通过改变来满足消费者对性价比的要求,还没有明确的想法。这是因为集团受到既得利益的束缚,任何转变都可能带来短期业绩的影响和付出代价。公司自从上市后,持续增长是最主要目标,对于未来根本性的转型不敢决策。”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36氪鞋博士、正和岛

您的鼓励是我们前行的动力,随意打赏鼓励美女小编吧: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