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点击上方"美国中文网"↑订阅本微信推广平台
导读
4月11日晚,近160位来自旧金山湾区各界代表齐聚一堂,共同庆贺社会活动家方李邦琴女士82岁华诞。次日,这位寿星现身亚洲艺术博物馆,以中美强项目发起人的身份,为中美强基金会与中国社交平台微信合作致辞,继续为推动中美两国关系友好、拓展两国人民在语言、文化和公民领域的互动及参与出力。
方李邦琴(右)与老布什总统
“美国是移民在一片土地上建设起来的家园,开拓生活的一个童话。方李邦琴的故事就是这童话中的一章。”——乔治.布什(美国前总统)  
雨天做梦的人
加州近日连下了好几场雨,这让我时常想起一个爱在雨天做梦的人。
我们的约访就是个雨天,地点是位于加州圣马刁的一个颇显气派的基金会。那日屋外寒风阵阵,暴雨倾盆直下,坐在我对面的她笑眼一弯,安然之中难掩兴奋地对我说:“我特别喜欢下雨天,下雨的时候尤其爱做梦。”
在那之前,我们的第一次见面也是个雨天,地点换成了中国驻旧金山总领事罗林泉的私人官邸。圣诞节前的那日晚上,屋外飘着小雨,屋内高朋已满,节日气氛相当浓烈,一场庆祝晚宴即将召开,所有人翘首企盼最后一位贵宾到来。
“方太来了!”——一身红色西装外套先入眼帘、乌黑头发自然挽起面庞清晰不带掩藏,高挑身材踩着一双黑色低跟鞋,大步流星时黑色西裤荡然间利落尽显。这,便是现年82岁的方太。
方太全名叫方李邦琴(Florence Fong)。
方李邦琴在基金会接受美国中文网专访
美国中文网贺天摄
爱做梦的方太并未向我具体描述她的每一个梦境,但她现在所拥有的一切,似乎都是大多数平凡人求之不得的美梦——她是美国成功企业家,旗下产业横跨传媒、房产等多个领域;她也是著名社会活动家,曾主导多项中美交流与合作,多次被中美两国高层领导人接见,个人生平被白宫载入
我们初次见面的那个庆功宴,是她上一次圆梦的时候。在那之前,美国飞虎队历史委员会成功重飞驼峰航线。为了帮助该委员会改建一架抗日战争时期美国飞虎队飞跃驼峰航线的运输机,方李邦琴出资捐款17.5万美元。
方李邦琴在斯坦福大学出席活动
方李邦琴近日在北京受到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上)
及中国国务院侨办主任裘援平(下)接见
方太类似的梦想很多。再往前,2016年夏天,她捐资500万元人民币在北京大学建立的方李邦琴人文基金会;2015年,由她牵头筹建的海外首座抗日战争纪念馆在旧金山落成;2013年,她的基金会捐款100万美元作为种子基金成立十万强基金会(中美强前身),旨在推动中美两国人文交流;2008年,她向北大捐赠210万美元支持对外汉语教育学院大楼建设;2006年,她捐资300万美元支持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东亚图书馆建设和东亚研究。
钢铁木兰花
现年82岁的方李邦琴祖籍湖北,于1935年出生在河南郑州,那时,距离抗日战争结束还有两年时间,生于战乱之时似乎早早便为方李邦琴的前半生落下了漂泊的注脚。出生于河南郑州的方李邦琴成长于陕西西安,1948年,方李邦琴随家人离开祖国大陆迁居台湾,7年后她考取台湾政治大学,并在一次校友聚会上认识了正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学习新闻的方大川。1959年,两人结为连理,方李邦琴正式冠上夫姓成为方太,并很快于次年跟随丈夫来到旧金山定居。
1960年的美国距离《排华法案》名义上被废除已经过去了17年,但华人受歧视的境况远没有得到实质性改善。大陆出生的方李邦琴在旧金山常常受到白人排挤,不谙粤语也让她在唐人街倍感艰难。在谈及当年时,方太仍清楚地记得来自广东的华人用粤语问她:“你是唐人,为什么不讲唐话?”(注:生活在海外的广东华侨常自称唐人,唐话在这里指粤语)
方大川与方李邦琴夫妇
1970年,生活刚刚展露出向好的迹象,方李邦琴的丈夫方大川突遇重病,卧床三年。这时,原本学识俱佳、一心想在美国求取博士学位的昔日校花已经成了三个男孩的母亲,并在联合包裹快递公司做起了小工头。丈夫病重使得35岁的方李邦琴不得不辞去手上的工作,替丈夫接管唐人街的印刷厂生意。
自此,方李邦琴又开始好几年“暗无天日”的生活。方家的印刷厂设在地下室,据方李邦琴回忆,那时她总是天还没亮就过去赶工,天已黑透才离开回家,已经不知道屋外是晴是雨。在那段艰难的日子里,三个孩子成了她最大的动力,她说:“家里有三张小嘴嗷嗷待哺,每天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想着一定得赚到今天的面包钱。”
即使是在最艰难的岁月,方李邦琴也从未在美国弯下过华人的脊梁。在经营印刷厂时,一次偶然的机会,方李邦琴得知美国政府有一项专门扶持小企业的贷款,因着女性和少数族裔的政策优惠,方李邦琴在一位旧金山市府热心工作人员的帮助下为印刷厂申请到一笔小额贷款。由于收不回来的烂帐太多,里根总统主导推出的这一项目一度陷入窘境,但方李邦琴咬紧牙关,坚持连本带息一笔一笔按时全数返还。因为这种金子一般的信誉,方李邦琴被挑选为代表,赴首都华盛顿受到了里根总统的接见。
方里邦琴(中)与先夫方大川(左)及里根总统
方李邦琴与三个儿子
生活的艰辛愈发打磨了方李邦琴的坚毅。1979年,方李邦琴协助病愈后的丈夫方大川创办第一份全美发行的英文报纸《亚洲人周刊》(Asian Week),这份刊物的创办来自于方大川先生的强烈意愿——要让美国主流社会真正听到华人的声音,就必须用英文来传递主张。这份刊物受到亚裔读者和美国主流社会的欢迎与关注,甚至一度成为白宫领导人的必读刊物。经过数年创发展,方氏家族逐渐建立起一个拥有13份报纸和刊物,发行量达400万份的庞大英文报业和出版企业集团。
1992年,方大川因病逝世。方李邦琴一个人扛起了家族生意,如果说32年间,方李邦琴一直是以辅导者的身份站在丈夫身边,那边自1992年后的,方李邦琴则是在独自书写属于自己的创业奇迹,而她的脚步也从媒体业迈向了更关阔的领域。
手里邦琴手上所拿报纸意义非凡
2000年3月17日,方氏家族成功收购具有百年历史的《旧金山观察家报》,完成了建立起一个报业帝国的最后一步,方李邦琴也成为在美掌有英文主流媒体的华裔第一人。
这场收购来之不易,因为华裔背景,方氏集团在收购过程中面临重重阻扰,为此,方李邦琴走上了数年的官司之路。在法庭上,她常常是唯一的华裔女性面孔,而面对的则是清一色的白人男子。多年之后,方李邦琴依然清晰地记得在完成收购之后,她对台下一众美国报业大亨不卑不亢地说:“来到美国几十年,我从未接到一张来自美国媒体界的请帖,请我正式与你们比武论剑。而今天,站在这里,我凭着自己的力量,赤手空拳打上来了。”掷地有声的话语赢得在场一片掌声,因为这句话,方李邦琴也被美国媒体誉为“钢铁木兰花”(steel orchid)。
一个美籍华人的历史
“135年前,世界报业大王老赫斯特曾在自己的报纸上刊‘黄祸’(Yellow Peril)二字,今天,他的报纸却被一个中国来的移民家庭购买,真是因果报应。”2000年3月17日,方李邦琴成功收购《旧金山观察家报》轰动全美。当时,《华尔街日报》以头版大半页的篇幅报道,并用了上述文字评论该事件。
因为这起收购,方李邦琴在美国华裔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不过,在丈夫去世后独自战斗,挺胸昂头力挫对手买下《旧金山观察报》,对于方李邦琴来说,这更像是为了完成先夫的遗愿,她本人对媒体的兴趣并不浓厚,志向在别处。
方李邦琴大学时的专业是边疆政治系,那时的她一心想要守国卫疆。因为战乱之时的出生背景,方李邦琴对于中国的抗战有着切肤之感,她的哥哥曾亲自参与抗日战争,每每谈及祖国在战时曾受过的创伤,她仍会眼泛热泪地感叹:“你们没有经历过这段历史的年轻人,不会懂。
方李邦琴出席社会活动
上图为全球华人促进统一会议
下图为首座海外抗日战争纪念馆揭幕仪式
对祖国的赤诚之心从未因为身在美国而有所减弱,在不能直接回馈祖国的时间,方李邦琴仍在用自身行动为提升华裔在美影响力、促进两国合作交流尽心出力。方式夫妇从1980年代初期开始在旧金山华埠经营美丽宫酒楼,为华裔参政和美国政要来华埠开展联络工作提供活动场所。
刚刚度过82岁生日的方李邦琴常说自己是部“活历史”,便是早期丰富社会活动所积而成。方李邦琴的先夫方大川比她长十岁左右,并一直从事媒体行业,这使得她的见闻又延展不少,也是她见证并亲身参与了华裔在美国的近百年发展史。
方李邦琴出席社会活动
方李邦琴是现在还活着的,唯一一位拥有两家百年中文报纸的媒体人——一份是1910年孙中山在美国宣扬革命时创办的《少年中国晨报》,另一份则是1909年梁启超为倡导民主立宪保皇而创办的《世界日报》。方李邦琴曾接触过的不少华人史上的重要篇章性人物渐渐离世,这让她更清晰地认识到自身的责任之重。
2008年8月8日,方李邦琴特地选了一个中国人扬眉吐气的日子——北京奥运会开幕仪式——正式签署生效了一份房产购买协议,将方李邦琴基金会搬进了位于圣马刁的一处两层建筑物,在这里,她为自己选择了一句简单而精炼的注解——一个美籍华人的历史/The history of a Chinese American。
方李邦琴基金会内陈列着她的诸多重要历史时刻
追蝴蝶的猪
方李邦琴位于旧金山的山顶私宅正厅中央立着一座巨型根雕,造型是一只栩栩如生的孔雀,她为侧厅选中的主要装饰品依然是一座根雕作品,造型是一只展翅翱翔的雄鹰,孔雀和鹰的形象在她的人生中都包含深意。年轻时自诩为骄傲的孔雀,来美国后成了守护家庭与孩子的老母鸡,丈夫逝世后则成了独自搏击长空的山鹰——方李邦琴这句话形象地概括了自己人生三个不同阶段中的角色转化。
尽管一向以干练大气的形象示人,但1935年出生的方李邦琴生肖是猪,真实的性格里其实也总带着些孩子气的天真,这种天真无处躲藏地显露在方李邦琴基金会和私宅的每一个角落,木兰花盆边摆放个小猪的玩偶,迎宾侍女塑像的肩膀上放着调皮的小猴子玩具。
方李邦琴在家中读报时喜欢以玩偶作陪
方太近年无事自己学起了画画,她最喜欢的一幅作品是一幅天马行空的想象,画面上是一头快乐的小猪正在追赶一群蝴蝶,她为这幅画取名为《追蝴蝶的猪》。
晚年的方李邦琴所求不多,就是尽最大努力维护好中国生母和美国养母的感情,对于像她这样的海外游子来说,两个母亲的和睦是最大的欣慰。天真的方李邦琴面对镜头时不喜欢回顾过去的艰难,更爱畅想未来的美好。在方李邦琴逐梦表中还列着好多清单,年纪渐长便越发迫切地想要尽快去实现。
你问我为什么82岁还这么精神?”,在那个下着雨的日子,方李邦琴正坐在我对面,一脸祥和的脸上笑眼弯弯,她说:“那是因为我还有好多梦,我想亲眼看着它们一个一个实现。”
(转载请注明美国中文网)
微信号:美国中文网

长按指纹扫描关注“ 美国中文网”
点击左下角查看更多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