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加班啊? 

因为领导让加班,因为领导还没走,因为还有好多工作没做完。。
从员工的角度,加班的理由千千万。。
但从公司的角度,为啥要让员工加班呢?
因为加班的员工才是忠诚敬业的好员工吗?
其实或许在乎你是否敬业的只有你的经理而已。
对于公司而言,在乎不是培养忠诚敬业的员工,也不是让员工有事情可忙。
而是要盈利,创造价值
一般的小公司在意是净利润
忙碌了一年,到年底,算算这一年营业额多少,扣掉所有成本,就是今年的净利润了。

对大公司而言,光看净利润是不准确的。比如投了一百万,净赚一百万,好开心!如果是投了一个亿,净赚一百万,就白忙活了,不如直接存银行。
所以大点的公司还要关注资本回报率ROI
但还是有净利润不错,资本回报率也挺高的公司破产了。为啥呢?
周转不灵,现金流断掉了。
所以公司的经营目标便成了增加净利润,提高投资回报率保持好的现金流。这也是公司企业报表所呈现的。股东或者总部用来掌控全局运营情况。
具体到企业运营层面呢?
三个指标可用: 
Throughput, inventory and operational expense 
产出、库存运营费用
产出:卖掉的才算作真正的产量,生产的不算。
库存:所有那些买来的,且可以再卖掉,但还没卖掉的都是库存。
运营费用:将库存转为产出的花费。
(这里注意一点,凡是能再卖掉的投资都算库存,所以设备的折旧是运营成本,而折旧后的设备价格是库存)
简单来说,
产出代表 流入的资金
库存代表 滞留的资金
运营费用是 流出的资金。
企业真正要在意就是
增加产出
,同时
控制库存
降低运营费用

要改善一家效益不高的企业,只改变其中一项是无意义的,比如裁员,只是短期降低运营费用,但不能增加产量和减少库存。依然还是无法长期经营下去。
必须同时至少改善三者中的两项。
最核心的便是平衡供求关系。这里的‘求’是‘市场需求’,但‘供’呢? 是最大产能吗?
造成我们要进行供应侧改革的原因之一就是我们错用产能来平衡市场需求。
如果控制产能等于市场需求,那么产出注定会下降,库存升高,费用增加。
为啥呢?
因为非独立事件dependent events和统计波动statistical fluctuations的存在。
举个例子,就像排成一队的小朋友去徒步,尽管每个人平时走路速度相差不大,且走路快的和慢的都是随机分布在队伍当中,但在没有外力(老师)的干预下,队伍的长度总是会越拉越长。
这是因为走路实际速度是波动的(统计波动),有时快,有时慢。走快时,会因为被前面的小朋友挡到而减慢,而走慢时,他后面的小朋友并不会去推他,而也相应的减慢。每个小朋友都受到上一位速度的影响(非独立事件)。因为快了会被前者限制,慢了会让后面小朋友变慢。所以变慢在积累,队伍也越来越长。

小朋友可看做是企业的一个业务单元,队伍走过的路程是产出,耗费的体力是运营费用,小朋友之间的距离是库存。因为速度变快时才被上一个小朋友限制,变慢时不会,这就让慢产生了不断累积。队伍越来越长,单元之间的距离不断拉远(库存升高),集体走过的路程变短(产出变少),要想赶上去,需更多体力使劲追赶(费用升高)。每次等到队伍拉长了,再让大家赶追上去,走完一天下来,每个人都会觉得很累。正如企业里每个人都觉得很忙很累,但是库存高企,费用高涨,效益很糟。
如果队伍中间再有个小胖子,整个队伍的赶路更是大打折扣。
所以要平衡的不是理论产能与需求,而是实际产出流与需求。
产出流的大小由整个链条上的瓶颈决定。
瓶颈无好坏之分,属于每个企业都有的正常现象。
就看谁能利用和控制好它。
在非瓶颈单元加班忙碌,只会是不断在增加库存和费用,并不增加企业真正的产出。
所以一个不清楚瓶颈在哪里的企业里,人人都很忙的话,必然多数人的繁忙并没有直接作用于价值产出上。同样的道理,在非瓶颈单元配备更先进的设备,也只是更快的产生出更多的库存,而不会增加效益。
所以花巨资招揽牛人,购买先进设备,不一定换来相应的效益回报,可能适得其反。
其实员工一旦被雇佣,无论忙闲对企业来讲,对运营花费已经影响不大。但很多老板就是看不得员工们空闲,主观感觉员工闲着就是浪费钱,殊不知没用对地方的‘繁忙’,只会产生更多的库存。但凡库存就一定会占据着资金,增加成本,还可能成为废品,造成更大的浪费。
在非瓶颈单元的加班加点就是在使劲堆积库存,无异于企业的慢性自杀。

企业的重点应该放在辨别和改善瓶颈环节上。
对员工而言,瓶颈环节往往是企业的痛点,行业经验的关键。在瓶颈上加班可以学到更多核心知识。这样的加班便是个学习进步的好机会,没什么好抱怨的。

对企业而言,因为瓶颈单元决定了企业的最终产出能力。所以瓶颈闲置一个小时,所付出的成本等于整个企业闲置一小时的成本。任何加班费在这个成本面前犹如九牛之一毛。所以企业付加班费给在瓶颈环节的加班人员是很划算的。
过去的三十多年,我们国家把精力和热情都放在大搞生产上。因为市场巨大且高低各层的消费者都物资短缺,因而不管好坏,只要产得出来,就能卖掉赚钱。但现在呢?是该好好学习精细化管理,把资源用对地方,而不是一味的去压榨劳动时间。
如果把整个社会看做一个企业,咱们这个企业内部各环节,也常常是加班加点的各自盲目工作在那些非瓶颈环节上。人人很忙很累,看似热火朝天,实则是消耗着大量的资源,去堆积没有效益的社会库存。这是对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

给非瓶颈环节的员工放假,给工作在瓶颈上的员工多发钱,才是利人利己的大事!
最后分享一则真实段子
我问室友:美国现在满大街跑的一半多是日本车,身为美国人你怎么看?

答曰:我们不跟日本拼节约和勤奋,只拼下一代汽车的创新。比如电动汽车有特斯拉,智能无人驾驶有谷歌苹果。
加班加点搞生产,不如学习美国搞创新。
P.S.部分概念借鉴Eliyahu M. Goldratt教授的管理小说《The Goal-A Process of Ongoing Improvement 》;所有图片来自网络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