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 者 按 
科幻小说变成现实科技,还有比这更令人兴奋的事情吗?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各种异想天开的发明创造正在一步步实现中……
有这样一件法律纠纷:一名14岁的女孩打赢了一场官司,获得了将自己低温“冷冻”保存起来的权利。这个故事令人不禁感慨:太神奇了!好像科幻片里的故事。
科学幻想并不是无中生有的代名词,更不是胡说八道。科幻作品之所以吸引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作者在科学基础上展开合理想象。科幻小说变成现实科技的例子并不鲜见,各种异想天开的发明创造的作用是:为真正的科学研究提供了灵感
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我们曾经的科幻梦想正在一步步实现中。比如,接下来的这些科幻发明,它们或已经变为现实,或已经在变成现实的路上。

威尔斯和阿西莫夫

最受瞩目的,也许就是20世纪几个科幻作家,预言准确得让人瞠目结舌。
H·G·威尔斯1899年预言了自动滑动门,1913年写的,并在第二年出版的小说《获得自由的世界》,预言了原子弹。
长崎爆炸腾起的蘑菇云
然而,艾萨克·阿西莫夫在1964年世博会上的一篇重要文章,关于2014年世界将变得什么样,做了几个惊人准确的预言。比如,全球连网的电视电话会议、尚未广泛应用还有些蹩脚的机器人、平板电视、三维电影以及自动驾驶汽车等等。

瞬间转移

科幻里少不了“瞬间转移”。“瞬移”恐怕不可能实现,但这并不妨碍它不断登上新闻头条。
一种称为“量子纠缠”的现象,目前只能在实验室条件下实现。实验可以使某个粒子状态发生改变,从而瞬间影响一段距离以外的另一个粒子的状态变化。用这种办法可以将信息从一个地方瞬间转移到另一个地方,无需穿行于空间,因此称为“量子隐形传态”。
其中涉及的粒子是量子比特,只是信息而已。目前尚无证据表明原子、分子也可以这样传送,更不能传送人,但沿着这条路向下走有可能发展成未来的互联网。

隐身斗篷

不论你是哈利波特迷,还是宇宙探险迷,“斗篷”这个词经常和“隐身”连在一起,由于光线在物体周围弯曲使得物体消失或“隐身”。
这个光学小技巧叫“罗切斯特披风”,它可以让物体“消失”。
这种“隐身”技术事实上对小物体来说已经实现了。如果你精心安排一组光学镜片,用这种 “罗切斯特披风”技术,在家里就可以再现这种“隐身”效应。不过那只是一种光学小把戏,设置得比较严格而已。

曲速引擎

《星际迷航》和许多其它电影电视剧里,“曲速引擎”是让空间沿着航天飞机弯曲,从而实现超光速旅行的一种办法。
最接近现实目标的设想名叫“阿库别瑞引擎”,名字取自提出这个想法的数学家。这个想法是,让宇宙飞船前方的空间收缩,后方的空间放大,于是飞船本身永远不需要以光速飞行。
但这个想法有太多实际问题,因此也许永远不能变成现实。NASA也普遍认为这个想法不可能,虽然偶尔他们会就这个题目零星地做一点相关研究。
能量武器
我们离研制出激光枪还差很远。不过美国军方已研发了一种现代能量武器,称为“主动拒止系统”,用于人群管制。
这是一种非致命性武器,其工作原理类似微波炉,击中目标后,它会使皮下组织升温,造成极度不适,从而迫使目标逃离,达到驱散目标的目的。
泰瑟枪
泰瑟枪是一种个人防御武器,发明者杰克·卡维尔是NASA的研究人员。Taser名字来源于卡维尔小时候读过的一本1911年出版的书Thomas A Swift's Electric Rifle,书中英雄Thomas Swift发明了一支能发出一道道闪电的步枪。

牵引光束

光速旅行与牵引光束
《星球大战》系列电影中,英雄们不幸落入敌人魔掌,被“牵引光束”击中,拉向敌人的空间站。类似武器在《星际迷航》里也出现。
该技术已经被澳大利亚的一所大学实现,只不过实验里他们用激光设法移动一个很小的物体(0.2毫米),走大约20厘米。
与此同时,英国研究人员一直在实验利用超声波做实验,将豌豆大小的物体移动40厘米远。

动力装甲战衣

从钢铁侠到未来的反乌托邦题材影片,科幻片里到处都是披着动力装甲战衣的战士。美国军方对这个想法一直特别有兴趣。
TALOS (即战术攻击轻型操作服)经常被称为“钢铁侠战衣”,但比起真正的钢铁侠战衣,其实逊色很多。
小说里的钢铁侠战衣能让他飞起来,几乎坚不可摧毁,还能发射能量炮火。
但美国军方希望做的不是这个,而是一套“聪明”的紧身衣裤,用来监视战士的“关键生命体征”(比如体温、呼吸率、脉搏和血压等参数),并采用带动力驱动的外层骨骼来增强士兵的力量。据说这套装置用液体材料制成,被子弹击中瞬间即可固化,但这个项目详细进展情况,我们还不甚了解。

无痛皮下注射器

电影《星际迷航》中,任何人一旦受伤都可以用一种“无痛皮下注射器”注射奇迹般治愈,这种装置不需要使用针头,便可将药物透过皮肤注入体内,不会产生痛感。
打针真的不需要针了?MIT 说很有希望
其实,这种无需针头的注射器在电影之前就已诞生。1954年,亚伦·伊斯玛奇发明了皮下无针注射器,它被用于军队大规模疫苗接种,但由于存在感染风险,不久便遭弃用。
但这种想法并没有消失。 2012年,麻省理工学院发布了“皮下无针注射”的增强版设计,可以为其编程,实现多种用途,并以声速注入药物,希望最终人类可以实现“打针不用针”的梦想!
来源:赛先生
编辑:Chaona
关 于 全 球 创 新 论 坛
INNOVATION DRIVES THE FUTURE
「全球创新论坛」由北大后E促进会发起与倾力打造,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协办,汇聚海内外最具影响力的科学家、企业家、投资家和创客,倾力打造全球创新思想的发源地、创新产业的聚集地、创新投资的新高地。
点击阅读原文,关注后E视野。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