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个非常关注少年天才的社会,从古至今都有很多高知家庭对孩子寄予厚望,什么两岁背三字经,三岁通读四书五经~古人尚且如此,今人更有后浪推前浪之势。

我们现在的孩子不光要读经典,还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还要至少两门语言,再外加各种素质教育。东西太多怎么办?灌呗!于是就有了这样的结果:

有这样一个8岁的孩子,可以熟背整页的英文课本,可随机提问其中一个单词,却一脸茫然毫无所知。

"你不知道自己背的是什么怎么还能背得烂熟?"
"老师让背,大家比的是背功",家长连忙解释道。

可我心里却极为震惊:
1)一个八岁的孩子,机械记忆能力果真了得。
2)一个八岁的孩子,理解力的单词量却远不如三岁的孩子。
3)一位母亲居然以孩子熟背不知所云的英文而倍感荣耀。
4)老师育人居然只管结果却不顾效果,还戏称这是在培养语感。

这不禁让莉香想起小学时的传奇人物—蓉,不论大小考试,蓉几乎每次都可以拿到满分,可是这位堪称学神级的聪明孩子,进入初中后居然就这么神秘地一蹶不振。

后来才知道,原来他们家采取的是超前教育,幼儿园就已经学完三四年级的课程,后来进入小学只不过是接受重复教育,从小囫囵吞枣般的大跃进让孩子充满了虚幻的自满情绪,随着年级越高对课业的理解要求越深,过往的老经验顿时成了拦路虎,再经历几次考试挫败以及老师、亲朋好友的压力,从小的盲目自大瞬间被现实击溃,外强中干的玻璃心再也无法重合,留下的只是昔日曾经的辉煌。

"少时了了",其实只是成人揠苗助长,成全自我虚荣的结果。幼儿的脑发育有特定的开启程序,这是非人为可左右的客观存在。就像你不能逼两岁以下的孩子比出剪刀手一样,手部的神经发育需要足够的时间量化而最终质变。如果硬逼孩子每天练习剪刀手,也许会如家长所愿但最终孩子损失的却是肢体平衡发展的特定关键期。

我们没有看到过谁长大后可以依靠初级技能维生或发展壮大,教育需要配合孩子各时期特定的发展规律,没有什么一步到位的天才,只有中途退场的淘汰者。

学习、成长跟万物生息一样需要循序渐进,你可以不跟大流却不可忽视自身发展的规律。

学习进步我们很多时候都误解为这是一件特定时期的行为,其实它跟我们生命始终相伴而且如逆流行舟一般不进则后退。

少时了了,时间、精力得到科学合理地运用则可视为一种良好的开端,相反,如果急功近利、贪求立竿见影显奇效则是用力用错了方向。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