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女特首的教育观
来源:观察网、三联生活周刊、中国教育新闻网 
综合整理:L

转载请注明出处
这是湾仔一栋唐楼的板间房。
唐楼,相对洋楼而言,就是没有电梯和冲水厕所的楼;板间房,就是内地正在整治的“群租房”。
没有电梯、没有冲厕、采光极差、极度拥挤、消防隐患巨大,这样的居住环境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香港的一个投影。
近日以高票当选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五任行政长官的林郑月娥少年时代就住在这样的房子里。
生平:唐楼子弟多亏母亲的教育观
3月26日,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五任行政长官选举结果揭晓。共有1163有效选票。林郑月娥以777票的绝对优势,在行政长官选举中胜出,一举成为特区特首。曾俊华获365票,胡国兴获21票。林郑月娥,被称为香港“铁娘子”,是香港回归20年来,第一位女特首。
林郑月娥的丈夫林兆波和长子林节思上台献上鲜花
林郑月娥生于1957年,即便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他们家也算得上是家境贫寒。父亲早年从上海移民来港,母亲是土生土长的香港人,没有受过教育。家里五个孩子,她排行老四,家中幺女。
孩子多,但赚的少。一家人当时只能住在湾仔告士打道的唐楼里,20几个人合租一间逼仄的公寓,从出世到21岁之前,除了一张高架床,破败的连书桌都没有,只能趴在床上做功课。
母亲在林郑的成长之路中是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一大家子的饮食起居都由她一人操持。后来林郑的奶奶、外婆、父亲相继中风,都是母亲独自照料、勉力维持。所以母亲对林郑的影响很大,自认性格里任劳任怨的品质就遗传自母亲。
林郑月娥与丈夫林兆波及双方家长在日本,摄于八十年代
更了不起的是,这个没有受过教育,家庭状况又不尽如人意的母亲,却还是极大认同教育的重要性,希望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自小聪明刻苦的女儿找一间最好的学校。
7岁那年,百般努力之下,林郑进入嘉诺撒圣方济各书院读书,这是一所湾仔地区条件较好又乐于招收中下层阶级子女的教会学校。
中七就读时的林郑月娥

这也从此改变了林郑的命运,她在这所学校一路走过了小学、中学、预科,最后进了香港大学,由此跻身香港社会的精英阶层。
在贫寒家境中走出来的她,自然是很懂中下层人民的处境,上中学的时候就常常参加学校组织的义工,探访老人院、福利院等。在中七,因为看了电视剧《北斗七星》深受剧中刘松仁饰演社工的启发,希望未来也做一名社工,帮助有需要的人。
而在港大学习与接受的教育,更是坚定了她投身社会工作事业的志向。

从来都目标清晰的她,很少迷茫,毕业时从未考虑到私营机构工作,只报了三份工作:一份是政务主任(AO)、一份是行政主任(EO)、一分是廉政公署的社区关系主任。结果录取为政务主任,开启长达36年的公仆生涯
出生寒门,十年苦读、热心公益的她,可以有很多词来形容:果敢、执着、坚毅、不畏惧、不退缩,同时又满怀同情心,怀着极大的热情想要创造不同,想让世界更好,更何况,她始终成绩优异。
这样的经历和品质,即便是放在今天去争过通往美国名校的独木桥上,也一定是最后会顺利抵达的那一个。
正是这样的特质,让她在36年政治生涯中,可谓一路顺风顺水,在担任发展局局长的5年期间,还赢得“高民望、高效率、高政治能力”的“三高”美誉。
家庭:给孩子足够的爱
被称为香港撒切尔夫人的她,不消说是个地道的女强人,但一谈起丈夫及两个儿子,她却颇有一些化百炼刚为绕指柔。
  • 陪伴是最好的爱
林郑的两个儿子,中学是在本地传统津助学校华仁书院就读,并不像外界传言,读的是国际学校。据大儿子林节思自述,母亲很重视和他还有弟弟的感情,出任公职期间会尽量推掉不必要的应酬以回家多陪他们。

没有雇外佣,每天到街市买菜,每天亲自做饭,晚饭后继续OT(加班),这就是林郑月娥的家庭管理学。
林节思上中学时,林郑月娥已经是政府高级官员,是半个公众人物,同学经常会以此揶揄和攻击林节思,导致林节思在学校与同学交恶,也无心学习。林郑月娥由此作出一个重大决定,将儿子送去英国读书,并且主动申请降职,出任职位较低的香港驻伦敦经济贸易办事处处长,在英国陪伴儿子成长。
从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孩子
虽然后来她回港工作,但儿子留在英国读书,原因包括学习香港没有的学科,“他们想读俄罗斯文、古希腊文,作为家长我随便他们学。
她从来没强迫孩子学医学律师或是学门手艺,而是给他们足够的空间,鼓励他们做自己想做的事。两个儿子“从来没有补习,也没有学小提琴,也没有学奥数什么的”,结果却双双升入著名学府——剑桥大学,学习数学。这也是她和丈夫相识相恋的地方,亦是丈夫的母校。目前大儿子林节思已经毕业,任职于科技公司,小儿子林约希仍在剑桥读书。
林郑月娥一家的自拍
要启发而不是强行灌输
她以过来人身份分享道:“小孩自己会学,你只要给他一个启发、富满足感的环境,他们自己会学,尤其是今天网络发达,不用你灌输知识,反而要培养追求知识的热诚跟动力。”
因时因材施教
林郑月娥非常疼爱两个儿子,总是争取时间一起吃饭,还常常亲自下厨做饭。
她提及自己的两个儿子时称,自己从来不打儿子,又指子女的不同成长阶段需求不同,“比如年幼时,他们需要父母的关怀照顾,时间是必不可少。所以我从来不请海外佣工,这样会让自己有‘纪律’,准时下班照顾两个儿子。”
林郑月娥说,到子女稍微年长时,就要平等交流,不要以大人的口吻去教训他们,“我们当时还是青少年的时候,和今天完全不同,当时不能上网,吸收的知识有限,但现时青少年每天都知道世界在发生什么事。”
要学会放手
林郑月娥又指,到子女长大之后,就要以朋友方式和他们相处,学会放手让子女去经历。
中国父母对于孩子总是放心不下,不管儿女多大年纪,都觉得她们还小,需要经验指导,国外也有直升机父母这一说,时刻盘旋在孩子上空,监视他们的一举一动,生怕出错受伤,也怕孩子一旦离得远了会生隔阂。

林郑月娥笑言:当初孩子们说要出外闯时自己也会担心,但明白也要放手让他们开拓眼界。她更认为,父母过分关心会造成无形压力,而现时互联网发达,距离不是问题,只要有心就不会阻碍沟通。
她强调,要达至家庭共融,重点就在于“一齐讲、一齐听、有商有量”,若父母可以多从子女的角度了解他们,子女不但会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更会享受与家人相处的时光。
政策:最好的投资是培养年青一代
在一档采访中,林郑用流利的英文回答记者有关自己教育政策的问题。她说,一个政府可以做的最好的投资就是培养年青一代,因为年轻人是我们的未来,所以我希望帮助年轻人,使他们成为有责任感的一代,使他们不仅能拥有自己的事业,还能奉献社会
教育政策是各特首候选人的重点政纲之一,林郑月娥的选举工程虽然起步较迟,但分阶段公布政纲时亦是由教育开始。她接受专访时进一步阐述她的教育理念时说:教育政策的目标是要培养青年人成为有质素的新一代,对社会有承担、具有国家观念、香港情怀和国际视野。教育不应该靠硬销,反而应该为学生、老师、家长等,提供稳定、关怀、具启发性和满足感的环境

她倾向为学校提供一个宽松的教学环境,并在教学以外让年轻人多接触国家发展。她举例指,除了让学生到内地交流,电视台也可以多播放有关国家的节目。
她提出的教育、民生政纲令人眼前一亮。有人刻意批评其不懂经济,但其实她不止有众多财经界牛人出谋划策,还运用经济图表告知记者她如何“把脉断症”。
她在政纲中提出每年增加50亿元的教育经常开支,并承诺确立幼师薪级表、增加学位教席。教育界指出,对比三名特首候选人的教育政纲,林郑月娥的政纲最为务实,竞选期间,不断与不同教育团体会面,亲身聆听意见,“贴地”回应了教师的诉求,为教育界带来新气象,也颇得教育界赞扬。
从对教育的理解到她的期待,从与一线从业者的深度对话,到可落地的教育刚领的提出,林郑一次又一次得向大众表明她的教育理念,并释放出铁腕与能力。
而自身的教育经历和成长、面对家庭教育以及国家教育政策。林郑月娥无疑比大多数普通人面对更多要时时思量又必须拿捏清楚的教育问题,但从目前来看,她都处理得还不错。这果真应了那句,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
 * 往期文章(点击阅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