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就是一扇门,它不意味着生命的结束,而是穿过它,进入另一阶段。我呢,作为守门人,送很多人穿过那扇门。对他们说,一路小心。”
这是日本电影《入殓师》里面的一句经典台词。
而在东西方的文化中,入殓师,或者殡葬师,都是一个边缘化的职业。人们认为这个工作晦气、诡异,对从事这个工作的人也有不少偏见。
(大悟百依百顺的老婆得也受不了)
人终有一死,谁都免不了在生命最后得到殡葬师的帮助。今天,我就鼓起勇气,带大家一窥殡葬师的日常
殡葬师,主要负责帮助死者在入棺下葬之前整理仪容,让他的亲人可以安心道别。
在日本,殡葬师被称为“入殓师”。在这个极重礼仪的国家,入殓师的工作也有一套严格的规程
从为死者更衣,到擦拭、化妆都是在灵堂里,死者亲属的面前完成的。这对入殓师的礼仪、动作有很高的要求,为了表示对死者和亲属的尊重,要遵循的仪式和规矩很多。
比如,在更衣的时候,绝不能让亲人看到他们的皮肤,也是个技术活。
入殓师的最高境界,是让死者恢复在世时的容貌,看起来就像熟睡一样。对于他们的亲人,这是最大的安慰。
做到这一点,需要的不只是技术,还要有一颗仁爱之心
电影里,大悟的师傅在完成工作之前,问死者的家人要她生前最喜欢的口红,为了给她的至亲留下最真实的最后印象。
日本的殡葬工作,讲究的更多是仪式性和人情味。而西方的殡葬师,更注重专业性和科学性
比如美国的中央奥克拉荷马大学,就设立了专门的殡葬专业。学生在两年的时间里学习生理学、解剖学、防腐学等相关的课程,并通过国家统一考试,才能成为一名殡葬师。
想要被这个专业录取,先要给出具有说服力的理由。这个专业的教授认为,仅仅觉得“很酷”“很刺激”而报名,是对死者的不尊重。
很多学生在分享的时候都提到,送别亲人的经历,让他们感受到这份工作的意义。他们曾经因为殡葬师的贴心服务心怀感激,如今也想要将温暖传递下去。
他们也说,谈到自己的专业时常常遭人侧目,但都表示并不在意,这点是真的酷。
与日本的习惯不同,在澳大利亚等国家,殡葬师的工作都在专门的“工作室”进行
他们的防腐技术特别高级,通过特殊的仪器将药水配好之后输进死者的血管中。这样可以让死者苍白发青的皮肤,呈现更加自然的颜色
化妆也是全套的,甚至会帮死者烫头发
这样看来,殡葬师的工作体面,甚至具有艺术性,但这并非他们工作的全部内容。
有的尸体因为发现不及时,已经腐烂,恶臭冲天。移动、处理已经分解的尸体,也是殡葬师的日常。
在日本,很多独居老人孤独地死去。为应对这种现象,已经出现专门的“尸体清理队”,为房间进行消毒并清理尸体。
有时清理需要长达6、7个小时。最后,他们会在清理好的房间放上一捧鲜花,以示对死者的敬意。
还有的死者,因为意外死亡,尸体已经不完整。有殡葬师曾经接到被分尸的案子,腐烂的尸体还和衣物连在一起,难以想象他们面对的是什么。
还有的尸体,在水中浸泡太久,打捞上来的时候已经腐烂、五官模糊不清。为了不让悲痛欲绝的亲属受到更大的刺激,殡葬师还要对其进行“整容”手术
最糟糕的被火烧的尸体,四肢扭曲、表情狰狞,甚至连内脏都翻出来。处理了这种尸体之后,殡葬师的身上经常会留下奇怪的味道,几天都下不去。。。
这些耸人听闻的景象,对很多职业殡葬师来说已经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
美国有一个叫凯特琳·道蒂的殡葬师,是个十足的乐天派。她在油管开了一个名为“提问殡葬师”的频道(Ask A Mortician),讲解关于殡葬行业的各种知识。
话题从“如何面对死亡”到“墓地里的新生儿”,风格戏谑活泼,一般都是这种画风↓↓↓
这妹纸也是Real心大。。。
当被问到做这一行最大的感触时,几乎所有殡葬师的回答,都是四个字——珍惜生命。面对了太多的死亡、悲痛和离别,他们更加意识到生命的可贵
要感谢他们,给活着的人一次告别的机会,也帮助死者体面地穿过死亡之门。也要感谢他们,告诉我们,在生前要认真地生活,全力地相爱。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