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对话硅谷华人高管”再进行,应 Leap.ai CEO Richard Liu 邀请,顶级公司的华人高管 Charles Fan (范承工), David Wei (魏小亮), 和 Maggie Du (杜莘)【嘉宾介绍】为大家献上了精彩纷呈的分享。嘉宾分享的精华总结(上篇)上周推送后收到读者很高的评价,下篇我们将继续就华人在美国职场遇到的挑战进行分享,欢迎收藏并转发 :)
从左到右分别为主持人 Richard, 嘉宾 Maggie, Charles, David。
Great event with excellent host and guest speakers. From 魏小亮的司令政委论 ,Charles 的无为而治论,到 Maggie 的不要脸论,都引起了共鸣。-- Chris Liu
嘉宾的话题分享,从各个层面和角度,非常好的回答解决了在职场中大家遇到的问题,深入浅出,有高屋建瓴的理论分析,也有具体例子的解释,对硅谷华人不管是刚毕业的还是工作十年以上的,都很有帮助。特别是结束时的总结,鼓励大家相互帮助,越是帮助人就越有机会!-- Huaping Gu

参加多次硅谷各类 talk 活动,Leap 这次是收获最多的。我觉得主要得益于一方面嘉宾水平很高,另一方面这种面对面分享的形式能让人近距离的了解嘉宾的思想,带来很多不一样的收获。推荐给硅谷华人圈所有的朋友。 -- Jiannan Ouyang
上篇
- 陈年老酒,最想与大家分享的是哪一坛?
- 如何看自己经历过的挫折和失败?
- 如何 take initiative:展现主动性?
- 如何提高自己在公司的影响力?
- 如何在会议上 speak up?
精华总结上篇已于上周推送,请点击此进入原文阅读
下篇
- 管理的精髓在哪里?从 IC 到 Manager 的难点何在?
- 如何适应美国职场文化?
- 学习,学习,再学习
- 互相帮助的奥秘
管理的精髓和难点在哪里?
对有一定经验的来说,一个常见的问题是应该继续做 Individual Contributor (IC) 还是转向管理。为帮助朋友们选择适合自己的路,主持人请各位嘉宾介绍了如何做一个好的 manager 以及和从 IC 到 Manager 切换会面对的挑战。
在 Maggie 看来,Manager 的主要职能包括两个层面。一是要 Develop people。帮助下属成长,去了解团队,思考怎么样做最能激发大家的动力。根据不同人的特点和需求去决定怎么帮他们成长,是给具体的 training 还是 mentor 视情况而定。二是要很好地 Deploy resources,如何排兵布阵,该最合适的人放在最合适的位置。简而言之,既能帮助下属成长,又能优化团队配置,实现效益最大化。
除此之外,Maggie 认为管理者另一个重要的职能就是做好上下级之间的过滤器。比如,把从比自己更 senior 的领导层的负能量过滤掉,多为自己底下的人传达正能量,让你的团队在一个更积极的环境中工作
作为 Manager 而言,如能成功培养新一代的领袖,是最欣慰不过的事情了。David 分享他最骄傲的事情就是看到越来越多自己曾合作过的华人在硅谷各新秀公司中,比如 Airbnb 和 Snapchat,成为管理者。对于具有很强技术背景的人从 IC 转换到 Manager,David 指出最大的误区就是容易 Micro-management。管理者需要在管具体任务和人之间掌握一个平衡,不能过于关注技术上的细节问题,但也不能离开技术太远。借用当年共产党管理军队的理论,司令管排兵打仗,政委管纪律,一个也不能少。要做一个好的工程 Manager,你得一肩挑,既要管理好团队,又不能离技术太远。这个平衡并不容易,David 具体的做法是,分别和团队里负责管理的,和技术上最厉害的人定期碰面,多了解双方面的情况。
Charles 有非常系统的 Great Manager 理论。他将 Manager 的角色分成了四个层面:
1. Cheerleader 啦啦队队长。既然选择把自己放在了为人民服务的位置上,就要营造正面的环境,让团队每个人都可以很高效并且快乐的工作。
2. Matchmaker 媒人。两层含义,首先是把最合适的人放在最合适的事情上;二是协调人和人之间的配合,因为两个都优秀的人在一起不一定就能很好的合作。优秀的管理者知道如何最好地搭配大伙儿。
3. Tiebreaker(Decision maker)决策人: 首先,不能丢弃对第一线的知识的追求,也是建议大家在技术上的学习和领悟不能丢,比如底下搞技术的人有争吵时,你一定要有自己的主见。另外,该拍板时得勇于做决定
4. Asskicker 踢屁股的人: 当一个人的存在会破坏整个团队的气氛和能力的时候,你必须要站出来,或许不得不赶走这个不合适的人;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给这个人诚实直接有穿透力的评价,劝他换个地方对他也是有帮助的
他自己做 Manager 的终极目标是无为而治,要实现这个目标其实挺难的。无为而治英文他幽默的翻译为 Do no damage,因领导很多时候可能会帮倒忙。
如何适应美国职场文化?
Maggie 很欣慰自己成为了一个 Global Citizen,在过去几年在四大洲工作过,适应了很多国家的环境、和来自不同背景的客户打交道。文化融入从她来看主要是两个层面,第一是和个体,即该国家或民族的文化;第二是和集体,即公司文化。公司文化比前者更重要,是融入美国职场的核心。
我们每个人都在一定环境文化下成长,会带有一些特点,但我们没有必要把每个民族的人加以条条框框,先入为主的认为他们就是这样或那样;更不要想当然认为别人会和你想的一样。曾经有一个小测试,一家公司问大家:如果你的老板周末要搬家,问你能否去帮忙,你会去吗?92%回答 yes 的是中国人;极为相反92%回答 no 的是瑞典人;美国人的比例在中间。从此可看出不同国家的人价值观存在很大差别,我们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去了解他们后才能和他们建立关系;并且更好的调动资源善用他人的优势。比如德国人很注重细节,那么一些质量把关的工作就可以交给他,我们在硅谷一直倡导的 Diversity 也源于这个点,了解后再利用不同的人的长处。
在工作环境中,公司文化比个人的种族背景更重要。公司文化是公司 North Star,是凝聚所有人的有力武器。你需要对自己公司的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并积极适应配合。比如,有的公司很注重质量而不是推向市场的速度,在你平时的工作以及和别人的工作配合中,你就要调整自己的工作方式和节奏。
应主持人的要求,Charles 则对中美和大小公司的文化差异做了分享。在加入猎豹之前的17年他都在美国公司工作,他从对比的角度谈了自己对职场文化的认识。总体来说,Charles 认为中国的 IT 公司像是资本主义初期,更饥渴,欧洲像社会主义,而美国介于两者之间。具体说来,中国公司战斗力会更强,美国公司更以人为本一些,对个人的隐私和生活也更加尊重、工作和生活的界限清晰一些。美国总的来说,开始时都想着做和别人不一样的事,国内公司更擅长做别人做过的事;跟风现象严重些。

关于大公司和小公司的文化差异,Charles 打了十分有趣的比喻。大中小公司他都呆过,觉得这其中的一些道道跟打牌有相似之处。在小公司像在打拖拉机:敌我关系很清楚,公司内部的就是我的同伴,公司外部的就是竞争对手,我的目的就是把竞争对手干掉。大公司则像打找朋友:有时候敌我关系分不太清,有时关系还会变。精辟!
学习,学习,再学习
在活动中,主持人邀请嘉宾各自送一句建言给大家,其中两位都再次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把重点放在自我学习和提升上。-- David
不断学习追求进步,无论是20岁还是50岁,Level 1还是 VP,所有人都有机会不断往高处走,即使在巅峰上,也要知道还有路要走。 -- Maggie
就上篇中,David 真诚的建议大家将关注的重点放在如何将自己变得更强大,如果将公司想象成大学,未来四年你最想学到什么,四年后想变成什么样的人?为此需要学到哪些技能?
IT 行业很特殊,不进则退。今天看似金饭碗,明天很可能什么都没了。大家要想得到的稳定,就是靠不断学习不断走在时代的前面。寻找机会时,要优化学习和能力的提高,而不是头衔,或是短期的报酬,想办法将自己的综合实力提升。
互相帮助的奥秘
在中国文化中,搞关系是相对不好的一个概念,所以我们很多人对于帮助他人相对更保守一些。我们这里说的不是搞关系将不合格的人招进去或抬上去,而是有意识的多给信息、多给鼓励、多给建议。源自相同文化,信任成本本身就会低不少。如能更有意识地增进交流,互相配合的机会就可以增加很多。在公平的前提下,协同作战可以为彼此的成功取得极大的帮助。当然互帮互助不仅仅局限于与其他中国人。如果我们养成更好的帮助人的习惯,我们会发觉我们的朋友圈在扩大,我们自己得到的帮助也会自然而然地变大
其实对于想要走管理路线的朋友,会帮助别人更为重要。通过帮助别人来提高自己的影响力,而且做起来也不难。Charles 以过来人的角度告诉大家,有时候吃亏是福,他就经常将手下得力的人送到别的团队。短时间是损失了,但随着公司里别的组里喜欢你的人增加,你的人缘和影响力也就跟着增加,在之后的项目中也更可能得到帮助。
活动最后主持人 Richard 给我们分享了一个自己数年前在 Google 亲身经历的一个很小的但却对他产生巨大影响的瞬间 - “我们得爬到最顶峰”。在这个故事中,Richard 不仅学到了一个远大目标的魔力,同时也明白互相帮助的巨大功效。有的时候,你的举手之劳却带给受助者千斤之力。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人回报你,你都会受益无穷。
在这样的激励下,Leap.ai 目前正在举办一系列与高管的讨论会和 Workshop,帮助华人群体在美的职业发展。也希望得到大家的支持,如果你觉得我们的产品和服务对你有帮助,请不要吝啬你的美言,将 Leap.ai 推荐给你的朋友。如果我们的文章有价值,也请你分享到自己朋友圈,帮助到更多人
最后,借用 Charles 送给大家的一句话:
Be yourself,八仙过海而不要邯郸学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强项,要去利用自己强大的硬件,找到自己独特的道路。-- Charles
在前两期“对话硅谷华人高管”活动中,我们重点讨论了沟通技巧、美国公司文化、从印度群体身上可以学到的职场软技能等话题,大家可以点击以下链接获取全文:
对职业规划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掌控职业发展,从认识自我开始”,前谷歌高管精选实用的 Framework,结合多年职场经验,引导大家深入分析理解自己的 Passion,Strength,及各行业领域的 Demand;从此三个维度中找到最适合你的发展之路。
我们公众号还原创记载了一些中外成功人士分享的对自己人生中影响最大的精华瞬间【Leap Moment】,欢迎进入 Leap 公众号阅读。如果你觉得有收获,请分享,让更多在美华人从业者受益。
主办方介绍
Leap.ai 坚信在适当的环境下,每个人都能享受职场成功。找到一份工作对很多朋友来说并不难,但是找到适合自己施展才华的地方是我们每一个人面临的挑战。由两位前谷歌高管创办,Leap.ai 结合我们丰富的经验和人工智能的技术来免费为你找到最适合你的职场环境,助你实现职场弯道超车。
无论你在谋求新的就业机会,亦或是着重于现有岗位的升职、影响力拓展、学习新技术、扩展人脉,我们都希望助你一臂之力。目前我们正与大量高速发展的公司(包括十多个如日中天的独角兽公司)紧密合作,Leap.ai 希望为大家重新定义找工作的体验:自动匹配保证面试的机会。不仅如此,在你通过 Leap.ai 申请职位成功后,我们还将为你免费安排一位适合指导你新工作的 mentor(来自你新公司亦或是同行业的前辈),为你在新职位上的成功持续助力(-->更多Leap.ai的产品和服务介绍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