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始本文之前,我先来提一个问题,请大家思考:我们是先富有之后才具备「富人思维」,还是先具备「富人思维」,才成为富人?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往后看。
前两年有个词「降维攻击」很流行,粗略理解就是以高级生物去打低级世界的生物,一打一个准。这是在 O2O 模式盛行的时候用来给大众洗脑的一个说法。而降维攻击的例子的确处处可见,最常见的就是「游戏」。
游戏就是对现实世界的隐喻。我们的人生,要的也是不断的去打怪、生产、挖矿、然后以这些活动挣来的资源去推动自己的装备升级。而人生最需要升级的是什么?是思维层次,即你看世界的方式,你对于各种事件反应的模式。
最近一段时间,我对如何提高「思维层次」思考了很多。什么是思维层次?举几个例子:比如买个洗衣机,你首先考虑的是价格,对方首先考虑的却是品牌、体验和服务。那么这显然是不同的思维层次。有人觉得这是消费层次,但这本质上就是思维层次。二者现阶段的财富水平可能差不多,但就是想法有很大的差别。这种同样收入,但是考虑角度不同的例子在我们的身边比比皆是。
还有很多其他例子。概括起来,思维层次说白了就是思维的高度。就像登山一样,400米的山头(比如香山)和2800米的山头(比如小五台)看到的景观是不一样的,身临其境的感受也是不一样。比如你和一个爬香山的人讲:躺在花丛中,云从身上拂过,两只鸟儿在两米开外的地方嘻嘻追逐。对方绝对没有这种体会。这就是层次差异带来的感知差异。同样,当一个爬珠峰的人给你讲氧气瓶,讲后勤保障,那个爬小五台的人也是没有什么体会的。
简而言之,层次差别就是高度之差,而高度之差带来的是全方位的差异。
回到创业上,互联网+的这股东风,几乎一夜间让拥有BAT思维模式的企业遍地开花并结出硕果。
滴滴Uber、摩拜ofo、小米锤子,IP转换模式下的知识付费等,这种思维模式的改变,不止体现在自来水管思维对资源的整合运营,也加速了对市场和用户体验的响应速度,更加大了应对指数型增长组织的技术和管理难度。对支撑这一平台型项目而言带来的冲击显然是巨大的。
一个高速成长的企业,背后的隐患忧虑与发展速度是成正比的,不能只看得到人前风光。而这种激烈的商业博弈背后,思维方式决定了发展策略,决定了长远发展的出路。马化腾在对腾讯未来的发展方向分析时说,腾讯会采取稳健思维,重点在拼谁的命长,而不是短期内谁跑的更快。
为长久计,小马哥这句话说得无可厚非,然而有时“快”就意味着占尽先机,“快”也意味着出奇制胜,这一点想必小马哥比别人会更深有体会。市场发展的规律决定了进入市场的速度对市场占比和利润率的影响,市场的利润率随着进入市场的数量与速度而快速衰退,失去先机,慢人一步就意味着失势、失利,并最终以失败告终。
那么作为“快”的大前提,则是适应市场变化的思维方式的转变。之所以称之为转变,并非对传统思维的颠覆性改变,而是因势而变、因时而变。变流程化思维为敏捷化思维,变制度为习惯,变僵化为优化,只有灵活、灵动的管理模式才能快速应对各种不确定性的产生,及时作出调整及应对。

快速试错的思维模式
传统思维里,我们总是把错误当成灾难,认为做公司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防止犯错。但在互联网时代,这一想法也随之改变。
举个现实中的例子,很多互联网项目,功能在日常的测试环境下测不出问题,而一发布就会遭遇“上线死”和“假日死”。如果按照传统思维我们需要提高业务能力、加大测试力度、从性能、场景上保证测试的覆盖,避免因负载及异常场景导致的出错和宕机,然而,你是否思考过,经验的积累需要多少时间成本,“做精品”的完美强迫症思维模式又会让你损失多少市场占比和利润?
而完美强迫症最根本的思维方式是:凡是不完美的都是没价值的。然而忽略了完美本身的定义是相对的一个人认为不完美的,可能对另一个人来说就是完美的,甚至有的人根本看中的就不是产品本身是否完美。
以通用性智能产品手机为例,美国手机资讯网站做过一个调查,来了解人们一般会多久换一次智能手机?有近 3000 人投票。结果显示,近 35% 的网友认为 2 年是最理想的更新周期;此外选择“每年一换”、“两年以上才换”的网友在 25% 上下;选择“一年内换”的也占到 15%。问其理由,对相当一部分人而言,更换手机并非由于产品本身产生了什么缺陷,而是从服务和面子的层面做了选择。
从人的角度,从服务的角度,而不是单从产品的角度,“完美”就又有了完全不同的解释。
对于未知和不确定,如果一味停留在分析和判断而无所行动,势必错过大好时机。然而盲目试错,一味求快也是要不得的,如此付出的代价绝不亚于前者。
对产品和功能发布的风险评估可以帮助项目有效识别关键风险,并制定缓解措施和应急预案,将试错的影响和成本降至最小,同时对于某些功能上线从技术层面解决版本回退的问题,当真实环境下出错时保证可以快速回退到上一个安全版本,以保证系统和平台的安全运行优先。
每一次试错都会成为“解决问题、获取经验、减少对未知的恐惧和勇于开拓”的良性循环。
这也是迭代思维的根本。

跳出二分法思维模式
思维二分法即非A即B的思维模式,很多项目管理者都为如何与产品经理博弈而头疼,产品经理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卖点需求,快速上市才能占领最佳利润区,这时按期交付需要的功能成为了硬性指标,而当项目经理在评估了需求、交期、人力和复杂度之后给出的结论是无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交付时,项目经理苦于对上无法就需求本身讨价还价,对下无法短期内筹措人力完成开发,而项目交付势在必行。面临双重压力,很多项目经理往往陷入了做与不做的两难境地。
凡事无绝对,很多难题的解决方案并非只有两个,陷入思维定式的结果可能是硬着头皮接项目,搞砸了走人或陷入与产品经理无谓争论的僵局。这时对项目经理来说重要的是停止无谓的讨论,立马着手来进行拆分与求证。
化繁为简,化大为小,从需求到功能点再拆分到每一个任务,以此建立对需求的完整理解,澄清模糊之处,拆任务,做连接,识别关键路径,从而结合人力与复杂度的综合评估,再来讨论一下细化后的需求优先级,这时再请来产品经理,你们就可以坐下来好好聊聊了。哪些小功能点不会影响到核心需求的实现,哪些任务可以放在下一个迭代实现,哪些任务需要调配人力以缩短关键路径的周期,好像一切并不像最初以为的那样没有回旋余地,你们有商有量,可以愉快地开展工作了。
总结之,解决一个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是与非两个答案,第三个答案往往会带来出路和曙光,结果也会发生改变。看待事物一分为二,权衡利弊,合理取舍。有效运用拆求证、渐进明细的思维模式,快速抓住问题的关键,优先保证核心功能的实现,建立产品与研发的良性沟通,是项目快速推进的关键之一。

简单高效的思维模式
简单思维是最经济、最省力、最优化、最接地气的思维,任何问题的复杂化,都是因为没有抓住深刻的本质,没有解释最基本规律与问题之间最短的联系,而只是停留在表层的复杂性上,这样反而离解决问题越来越远。
从效率而言,一个组织的架构越臃肿越低效,流程越繁琐越难以产生效用,方法越复杂越容易出错。扁平化的组织结构是快速传递和响应的根本,以大公司为例,如果他们决定要进军100个智能硬件领域时,他们的做法可能是——成立100个项目组,上万人的研究院为此提供支持,清晰的层级和组织关系可以保证每一项业务能从中央获取必要的资源,而且,相互之间的关系是对等的。当然,最终的结果可能是100个项目失败了99个。
在中国的科技界,像这样存在的大公司,已经适应了企业市场的传统科技巨头,往往由于组织架构的臃肿,最终都面临一个问题:他们无法满足消费者市场对产品变化需求的快速反应。这也是为什么华为要将子品牌荣耀独立成子公司来发展的原因。
而对于像小米这样扁平化、随意人治的架构,又局限了它在内部进行大规模、批量的产品线扩张的步伐,因为它没有可以支撑大批量扩张的流程和机制。小米最终选择了投资第三方而非内部扩张来解决这一局限。扬长避短,整合优势资源,快速决策是实现高效研发和管理的第一步。
企业的发展目标,最终都将分解并落实每一个具体的方法上,如何保证方法的简单、高效,也需要多问几个问题来反思利弊:
  • 每一个活动是否都有价值?
  • 每一个文档是否都有价值?
  • 每一个指标是否都有价值?
  • 是否有更简单有效的管理和实现方法?
在组织架构和流程方法上,遵循奥卡姆剃刀原理“如无必要,勿增实体。”避免多了更多,少了不少的尴尬局面。
快速迭代模式下,一切以市场规律和价值为前提,以效率、效益为优先,没有标准化的思维模式,只有因势而变,因时而变的思维,没有固定的打法和套路,只有不故步自封,不以点带面,灵活、机动,快速响应变化的思维模式,并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优化,顺应市场规律才能得时、得势、得利。
微信名:CEO密码
微信ID:beventurous
❶ 点击历史信息,查看更多内容

❷ 长摁右侧二维码,即可关注

❸ 让每一秒钟,价值连城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